很多书法爱好者初学草书时容易陷入误区:上来就临张芝、二王的《十七帖》,或是硬啃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结果越练越迷茫——笔法变化莫测如天书,结构大开大合似乱麻。这就像让刚拿驾照的新手直接开F1赛车,翻车是必然的。 ![]() 书法圈流传着一条'隐藏攻略':学草书先拜孙过庭。这位唐代书坛的'草根逆袭王',用一本《孝经》为后人架起了通往草书殿堂的阶梯。北宋米芾年轻时临摹这本字帖上千遍,晚年才敢在题跋里写'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的评语。这背后藏着怎样的学习密码? ![]() 为什么说孙过庭是草书最佳引路人? ![]() 笔法'翻译官'的特殊身份:作为初唐书坛的集大成者,孙过庭把魏晋以来玄妙的笔法转化成了可临摹的'说明书'。看他的《孝经》,就像在看慢动作分解的《兰亭序》,每个绞转、衄挫都清晰可辨。 ![]() 章草的天然优势:相较于狂草的恣意奔放,孙过庭选择的章草保留着隶书遗韵,字字独立却暗藏锋芒。就像学跳舞先练芭蕾基训,这种'收着写'的草书能培养精准控笔能力。 ![]() 墨池笔冢的励志范本:这个没背景的寒门子弟,硬是靠临遍魏晋名帖练就一手好字。武则天为考验他,曾命其抄写《孝经》数百遍,结果每本都如印刷般精准。这种'笨功夫'恰是当代人最缺的。 ![]() 解密《孝经》的临摹诀窍 在台北故宫的展柜里,这本千年墨迹堪称'活的书法教科书':起笔如蜻蜓点水般轻盈,行笔时中锋稳健如锥画沙,转折处似金钗弯折般圆润。更妙的是字间疏密布局——上下字距紧凑如竹林叠翠,左右行距开阔似溪流蜿蜒。 ![]() 新手临摹建议分三步走:先用透明纸描摹感受笔势流动;再用方格纸对临把握结构比例;最后用长卷纸通临体会章法气韵。特别注意观察第12行的'孝悌之至'四字,能清晰看到章草向今草过渡的笔法密码。 ![]() 当代书法教育有个怪现象:90%的初学者在狂草迷宫里打转,却不知孙过庭早已备好开门的钥匙。与其在二王的云雾里摸爬滚打,不如脚踏实地从《孝经》筑基。毕竟,米芾这样的天才都要临千遍才敢言悟,我们何不放下浮躁,在墨香中重拾书法最本真的快乐? |
|
来自: 龙山凤水r8dr59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