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笔阵图》,书法的秘密说完了!

 温柔的TIGER 2025-04-23 发布于福建

卫铄(公元272-349年),字茂漪,是卫恒的侄女,世称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从其学习书法。

《笔阵图》旧署卫铄撰,然后人多有疑问,或以为出于王羲之,或以为南北朝时人伪托。本文集中论用笔,强调了“笔力”的重要意义,讲解了执笔的具体方法,剖析了七种基本笔画的笔法特点,归纳了六种书体所体现的不同运笔风格。 

图片

笔阵图 
(旧署)卫铄 
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文人“三端”(笔端、剑端、舌端)的奥妙,以运笔为首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深邃,以书法中的“银钩”最为关键。昔日秦朝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七日惊叹不止,遗憾其缺乏骨力;东汉蔡邕在鸿都门观摩碑碣,百日流连忘返,感慨其超凡脱俗。由此可见,真正通晓书法本源的人极少,而懵懂于书理的人却很多。近世以来,学书者不师法古人,只顾抒发情感而背离正道,仅能书写姓名,或学识浅薄、见识短浅,最终难以成功,白白耗费心力。若非天赋灵性、通晓万物之理,实在无法与之探讨书法之道!

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如今我删改李斯的《笔妙》一文,加以润色完善,总结为七条笔法要诀,并配以形象比喻,逐一列于下方,传于子孙后代,作为永久典范。愿将来的书法研习者能时常翻阅研读。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制笔当取高山险峰间的野兔毫毛,于八九月采集,笔头长一寸(约3厘米),笔杆长五寸(约15厘米),笔锋整齐、笔腰强健。选砚需用新采的坚硬石料,兼具润泽与涩滞之性,能使墨汁浮泛光泽。制墨须用庐山的松烟灰,掺入代郡的鹿角胶,陈化十年以上,坚硬如石方为佳品。用纸当选东阳鱼卵纸,质地轻柔、光滑洁净。

图片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凡学习书法,必先掌握执笔法:写楷书时,手指离笔头二寸一分(约6.3厘米);写行草书时,离笔头三寸一分(约9.3厘米)。运笔书写点、画、波、撇、曲、折等笔画时,须凝聚全身气力贯注笔端。初学应先练大字,不可从小字入手。擅长鉴赏的人未必精于书写,精于书写的人未必擅长鉴赏。笔力强劲者字多骨感,笔力羸弱者字显肥软。骨多肉少称为“筋书”,肉多骨少沦为“墨猪”。既有力度又含筋道者可称圣手,无力无筋则是病态。需一一根据这些原则灵活运用。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陆断犀象。
乚  百钧弩发。
丨  万岁枯藤。
⺄  崩浪雷奔。
𠃌  劲弩筋节。

横画(一)如延展千里的层云,看似轻盈却暗含实体。
点画(、)似高山坠石,轰然有声仿佛山崩。
撇画(丿)如利刃截断犀角象牙,干净凌厉。
竖钩(乚)若百钧强弩骤发,蓄势而疾出。
竖画(丨)像万年枯藤,苍劲盘曲。
折笔(⺄)如惊涛裂岸、奔雷轰鸣,气势磅礴。
折勾(𠃌)同强弩筋节,张弛有度。



右七条笔陈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人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以上七条笔法,构成“笔阵”的攻守之势。执笔之法有七种:有人心绪急切而运笔舒缓,有人心境平和而运笔迅疾。若执笔过低且握不紧,导致心手不协、落笔犹豫,必然失败;若执笔较高且果断,意在笔先,方能成功。另有六种书体笔意:

篆书:结构圆融完备,如宇宙浑成。

章草:飘逸洒脱,似秋风卷叶。

八分书:险峻奇崛,如危崖悬石。

飞白书:轻盈灵动,若仙子凌波。

鹤头书:孤高挺拔,如鹤立鸡群。

古隶雄浑纵横,似古木参天。
书写时需心怀万象,每写一字皆赋予其物象神韵,如此方能臻至妙境,书道真谛尽在于此。永和四年,于上虞撰文记录。



鉴赏:

一、笔法核心体系

1.七种基本笔法意象:

横画如延展千里的层云(强调开阔平稳)

点画似高山坠石(讲究力度爆发)

撇画像截断犀角的利刃(需要干净利落)

竖钩如百钧弩发(体现蓄势张力)

竖画若万年枯藤(追求苍劲虬曲)

折笔同惊涛裂岸(表现转折力度)

捺笔类强弩筋节(注重收放节奏)

图片

2.执笔心法:

执笔高度:楷书距笔头2.1寸,行草3.1寸(约合5-8cm)

心手协调:主张'意前笔后'的预判式书写

辩证关系:提出'心急笔缓/心缓笔急'的节奏把控

二、书法审美维度

1.筋骨论

骨:笔画的力度支撑,如柳公权楷书

笔势的弹性连接,如颜真卿楷书

肉:墨色的丰润表现,如苏轼行书
理想状态:骨肉匀停,如王羲之《兰亭序》

图片

2.六体笔意:

篆书:结构圆满如屋漏痕

章草:洒脱飞扬似风卷云

八分:险峻奇崛类断崖石

飞白:虚实相生若舞长袖

鹤头:孤高独立拟鹤颈姿

古隶:雄浑磅礴如古松立

三、初学者精要

1.工具选择:

笔:秋兔毫,锋齐腰强(弹性适中)

墨:陈年松烟(胶质稳定)

纸:东阳鱼卵纸(吸墨均匀)
现代替代:兼毫笔、红星墨液、半生熟宣纸

图片

2.初学路径

大字筑基:建议从10cm见方的颜体楷书入手(如《颜勤礼碑》),训练线条、腕力与结构。

笔法分练:每日专攻一种笔画(如“横画”),结合意象联想(写横时想象层云舒展)。

筋骨平衡:临摹《大字阴符经》(筋骨兼备)《张黑女墓志》(骨肉匀停)避免偏废。

全身发力:坐姿端正,腰背发力传导至指尖,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

图片

3.常见误区:

骨病:过分追求力度导致僵硬(可临《张迁碑》改善)

墨猪:控笔不稳形成臃肿(可习《灵飞经》小楷)

气散:笔画缺乏呼应(可研究《书谱》章法)

图片
四、经典案例解析

以'永字八法'对应七势:

点)→高峰坠石

(横)→千里阵云

(竖)→万岁枯藤

(钩)→百钧弩发

(提)→陆断犀象

(长撇)→飞燕掠檐

(短撇)→鸟喙啄食

(捺)→金刀劈浪

图片

五、总结

《笔陈图》虽托名卫夫人,实则浓缩了晋唐书论精华,其价值在于:

1.体系化:首次将笔法、工具、心法整合为完整教学系统。

2.意象化:以自然物象解构抽象笔法,契合中国艺术“外师造化”的传统。

3.实践性:提出“大字筑基”“筋骨并重”等原则,至今仍是书法启蒙核心方法。

图片

此篇书论虽存托名争议,但其构建的笔法体系深刻影响了后世'唐人尚法'的书学思想。初学者可结合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清晰)、褚遂良《大字阴符经》(筋骨兼备)进行针对性训练,参照欧阳询《三十六法》理解结构原理,每日习字后对照原文反思笔力与意象表达,逐步体悟“书道毕矣”的至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