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选书买书晒书读书,已经成为大家的常规动作。 那么,用来选买晒读的好书,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尤其是那些持续推出、获得良好反响的系列丛书,是怎样诞生,又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就跟大家聊聊,“三全本”,是怎样抵达您手中的。 就大家平时问得多的一些问题,也趁这个日子,跟大家做一些交流沟通。 关于策划 2009年4月13日,一份策划报告摆在了时任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的案头。这份策划报告提出:从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中,遴选涉及经史子集等各领域的经典著作,推出一套总品种数在60到80种的中型丛书,以全本、全注、全译的方式,打造一套能让读者读懂经典、感受经典和活用经典的图书,系统性地普及中国传统文化。 这就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缘起,后来,被读者亲切地称呼为“三全本”。 ![]() 策划的出发点,是当时社会上的传统文化热、国学图书热,导致同质类图书出版繁多。但在如此之多的同质化图书中,很多出版物并不能做到让现代的读者无障碍阅读古代的经典名著,全面系统地领悟经典的魅力。 针对当时市面上同类产品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当时的中华书局基础图书分社(“三全本”团队曾经的名称),策划运作了这一选题。2010年6月,“三全本”首个品种——《黄帝内经》正式面世。 而令策划者未曾料到的是,读者对于传统经典阅读的热情,已经不是被所谓“国学热”偶然性带动,而是形成了常态化、长期化的需求,市场对于传统经典的需求量也在加大。所以,“三全本”没有止步于80种,也没有封口于100种,截至今年4月,“三全本”已经出版了156种。 只要市场对传统经典有需求,只要有重要典籍尚未出版,“三全本”,就会一直出下去。 关于译注者 也有朋友问,既然“三全本”涉及的古籍,是传统文化各领域的经典著作,那么“三全本”为什么没有把该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邀请来做注译工作呢? 这是因为,“三全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普通读者;专家的用力方向,可能与读者的需求并不匹配。读者希望读懂,而专家冀求精深——顺带一提,“三全本”策划之初,编写体例设计仅用了一张A4纸,十几年后,这个体例,已经扩容到了十几张纸,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规定越来越细,给注译者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其终极目的,就是希望尽可能地为普通读者扫除阅读障碍,而并不是每一位专家学者,都有这个精力或兴趣,严格地根据“三全本”体例来做注译工作。 出版过程中,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欣然接受“三全本”体例,与我们进行了愉快的合作,比如,郦学研究泰斗陈桥驿先生。 我们出版“三全本”《水经注》时,考虑到陈先生年事已高,就采用陈先生《水经注校证》的原文,译文以陈先生主持翻译的贵州人民出版社《水经注译文》为基础,请陈先生推荐注释人选。陈先生欣然推荐了王东老师,补充了大量注释,“三全本”《水经注》于2020年正式出版。 在很多高校,古籍的整理点校工作,不被视为学术成果,我们邀请的注译者,基本都是大学教师,普遍忙于教学和科研,难以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三全本”的注译工作中,只能抽出业余时间来做;有的选题其实十年前就已经定下来,但注译者中间要出国访学,所以事儿就耽搁了下来。 另外,有的品种合同到期,我们会更换译注者,大家不免会产生一些猜测。其实很简单,这是原译注者综合各种因素,做出不再跟我们续签合同的选择。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强求不得。 关于编辑工作 不断有朋友催问,下一部是什么?快点儿啊! 其实,我们也很想麻利儿地应出尽出,奈何很多事情,急也没用。 译注老师按照“三全本”规定的体例,选择底本,做好题解、注释和译文之后,全稿交到我们手里,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出版呢? 并不是。 译注者囿于当时识见或一时笔误,在提交的书稿中,难免会遗留一些问题,虽然有个传统说法,叫“文责自负”,但是在中华书局,只要书稿到了编辑手里,接下来,编辑老师一定会认真地去审读校阅,发现问题,并协助作者解决问题。 体现中华书局认真态度的一个典型方面,就是既然是古籍经典的注释和翻译,那么必然涉及核查。在注释过程中,肯定要引用其他的经典,我们称之为“引文”。中华书局的要求几十年如一日不变—— 凡引文,必核查。 这项工作,大多数译注老师做得很认真,有的则做得不是特别到位。书局编辑,会不辞辛苦地核查一遍,也确实能够发现问题。由于“三全本”体例的特殊性,我们没有在注释里出大量的校勘记,所以译注者和编辑在里面做的很多工作,通过现有呈现的这个字面,大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大量功夫,都在字面之下做足了,这就是中华书局有别于其他很多社的地方。 所以,编辑校对工作,是“三全本”出版全流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保障。 关于出书速度 编辑校对流程都走完了,那么,是不是就可以立刻下厂开印了呢? 中华书局是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出版社,我们要严格遵守出版相关流程,服从管理规定。我们的出版物,一定要有ISBN(国际标准书号)。它就类似于图书的全球通用“身份证”。凭借 ISBN 号,您就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作为国际标准,ISBN正式启用年份是1970年,中国则于1987年全面采用。 书号的申请提报有一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除了ISBN之外,正规图书出版,必须还要有CIP。 CIP,全称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数据。它是指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由中国版本图书馆根据出版社的申请,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图书的主要特征进行著录,并将这些数据提供给出版社,印在图书的版权页上,包含了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图书分类号等关键信息。通过它,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基本信息,判断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同时,它也有助于图书馆、书店等机构对图书进行分类、整理和上架。 CIP的申请、审批和下发,同样需要一定时间。 从申请提交到最终下发的时间有多长,通常是不可控的。 ![]() “三全本”《盐铁论》的版权页。蓝框标出为CIP,红框标出为ISBN。 所以,我们的出书全流程,从选题立项,到选择作者、书稿撰写加工,再书稿质量把关、走完完整的三审三校流程,最后还有严格的书局质检程序,其中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 我们会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尽可能将不确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降低,请大家放心。 关于印制装帧 有朋友在后台提出,建议用更好的纸张印刷“三全本”。这里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们一直使用的是60g胶版纸,原因很简单,这些纸是最常规的,储备量充足,可以确保进入到印制流程之后,这样,在印制上耽误的时间就不多,才能够保证大家尽快拿到书。 纸厂生产纸张,同样是需要时间的。不同规格的纸张,需要的生产时间不一样,书局用纸,既有一些很常规的纸张,也有一些异形的纸,也就是所谓的特种纸,那么,对于每次印量都比较大的“三全本”来说,纸张的备货情况,绝对是影响出书速度的一个很重要的点。所以,常规用纸,快速出书,是我们综合考虑之后的结果。 内页印好后,还有一个装帧问题。以前,一些书赶得急,我们问印厂的师傅,能否再快一点。印厂师傅非常负责任地告诉我们,不可以。因为“三全本”都是精装书,而精装书装订好、套上书壳之后,一定要压一下。这个工序省略的话,书边容易翘起来,读者拿到手,没过多久,书的外观就会发生令人不悦的改变,非常影响观感和手感。 所以,本着为图书负责、为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坚决采纳师傅的意见。 内容做好了,外观也不能辜负大家的等待。 ![]() ------------------ 156种“三全本”,有的部头很大,有的体量较小,但不论如何,它都是——书。 是书,就会有书的管理规则、加工流程和制作工艺。 做书人,就是在这一系列的规范和流程之下,逐步推进各项工作,直至把一本又一本的好书,送达读者手中。 “三全本”,就是这样从2010年一路走来。 15年弹指一瞬,以后,我们还会陪您走得更远。 今天下午2:00,书局直播间将有“三全本”专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去观看,与主播亲切交流。 (编辑:兰珏 复审:分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