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认为湿寒重寒湿重方剂真武汤,多因阳虚或外感寒湿引起,痰湿重五苓散,湿热重猪苓汤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鹤年养生 2025-04-23 发布于安徽

思维导图:

1寒湿:真武汤。具体分三种①脾阳虚湿寒代表方剂:理中丸(汤)。② 肾阳虚湿寒:可选金匮肾气丸 。 ③  寒湿痹阻经络:用独活寄生汤

2痰湿:五苓散

3湿热:猪苓汤


中医认为湿寒重多因阳虚或外感寒湿引起,调理以温阳散寒、祛湿通络为主,以下是常见方法:

 

内治法

 

- 中药:

 

- 脾阳虚湿寒:用理中丸(党参、白术、干姜等)温脾散寒。

 脾阳虚湿寒症状

 

脾阳虚湿寒是指脾阳不足,寒湿内生,主要症状如下:

 

1. 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腹胀,尤其在进食后加重,腹痛绵绵,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大便溏稀,甚至完谷不化(即大便中夹杂未消化的食物)。

 

2. 全身表现:神疲乏力,肢体倦怠,怕冷,尤其是腹部和四肢,面色苍白或萎黄。

 

3. 舌象和脉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象沉迟或缓弱。

 

代表方剂:理中丸(汤)

 

剂量

 

原方剂量为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现代常用剂量为党参12g、干姜9g、炙甘草6g、白术12g。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调整。

 

功效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方解

 

1. 君药:干姜辛热,温脾阳,祛寒邪,恢复脾阳的运化功能。

 

2. 臣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

 

3. 佐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助脾运化水湿,加强人参健脾的作用。

 

4.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且与参、术相配,可健脾益气。

 

用法

 

原方为蜜丸,现代多作汤剂,将药物加水煎煮,分两次温服。

 

注意事项

 

服用理中丸(汤)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为了更准确地判断你的情况,我想了解一下,你是否已经出现了上述脾阳虚湿寒的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平时的饮食习惯如何?

- 肾阳虚湿寒:可选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等)温补肾阳。

 肾阳虚湿寒症状

 

肾阳不足,寒湿内停,主要表现为:

 

- 腰膝与全身症状:腰膝冷痛、酸软无力,畏寒肢冷(尤其下肢明显),精神萎靡。

 

- 水液代谢异常:小便频数清长或不利,水肿(以腰以下为主),五更泄泻(清晨腹痛腹泻,便质稀溏)。

 

- 生殖与性功能:男子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

 

- 舌象脉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代表方剂:肾气丸(《金匮要略》)

 

剂量

 

原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枚。

现代常用剂量: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桂枝3g、制附子3g(注:附子需先煎久煎以减毒)。

提示:临床需根据病情调整,如阳虚重者可加大附子、桂枝用量,或改用肉桂。

 

功效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解

 

- 君药:附子、桂枝(或肉桂)辛热,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恢复肾主水液的功能。

 

- 臣药: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三药“补阴”以“养阳”,体现“阴中求阳”(少量温阳药配大量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佐药: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防滋补之品助湿;牡丹皮清泻虚热,制约附子燥热,使补而不滞、温而不燥。

配伍特点:补阳与滋阴并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以达“温阳化气行水”之效。

 

用法

 

- 水煎服,附子先煎30分钟以上,桂枝后下(或与群药同煎)。

 

- 现代可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肾病等属肾阳虚水湿内停者。

 

注意事项

 

1. 忌用人群:阴虚火旺(如舌红少苔、潮热盗汗)或湿热内盛者忌用。

 

2. 药物禁忌:附子有毒,必须炮制规范、久煎,不可自行加量或与半夏、瓜蒌等配伍(十八反)。

 

3. 饮食调理:宜温热饮食(如姜、羊肉),忌生冷寒凉(如冰饮、西瓜)。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应用,可补充:是否有水肿/泄泻症状?病程多久?是否已确诊相关疾病?

- 寒湿痹阻经络:用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防风等)祛寒湿、通经络。

 寒湿痹阻经络的症状

 

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会出现以下症状:

 

1. 疼痛: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疼痛性质多为冷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疼痛部位较为固定,不像风湿痹痛那样游走不定。

 

2. 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屈伸不利,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者关节可能出现肿胀,甚至僵硬变形。

 

3. 其他表现:患者常伴有肢体沉重、麻木感,全身怕冷,舌苔白腻,脉象弦紧或濡缓。

 

代表方剂:独活寄生汤

 

剂量

 

原方剂量为独活三两、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现代常用剂量一般为独活9g、桑寄生6g、杜仲6g、牛膝6g、细辛3g、秦艽6g、茯苓6g、肉桂心6g、防风6g、川芎6g、人参6g、甘草6g、当归6g、芍药6g、干地黄6g 。不过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进行调整。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方解

 

1. 君药:独活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

 

2. 臣药:细辛发散阴经风寒,搜剔筋骨风湿而止痛;防风、秦艽祛风胜湿;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桂心温通血脉,以利关节。

 

3. 佐药: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

 

4.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用法

 

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注意事项

 

服用独活寄生汤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再次感受寒湿之邪。如果服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出现不适反应,应及时就医。

 

为了能更准确地判断你的情况,我想了解一下,你是否有上述寒湿痹阻经络的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之前是否有过类似的发作?


- 艾灸:

灸关元、气海、脾俞、肾俞等穴位,温阳散寒、祛湿止痛。

 

外治法

 

- 拔罐/刮痧:

重点刮拭或拔罐背部膀胱经(如脾俞、肾俞)、腰部,促进寒湿排出。

 

- 泡脚:

用艾叶、生姜、花椒煮水,水温40℃左右,泡15-20分钟,以微微出汗为宜。

 

生活调护

 

- 饮食:

 

- 宜食温热性食物:生姜、羊肉、山药、芡实、茯苓。

 

- 忌食生冷寒凉:冰饮、瓜果(如西瓜、梨)、海鲜等。

 

- 运动:

适度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升阳化湿(避免清晨或阴雨天户外运动)。

 

- 避寒防潮:

少待潮湿环境,穿保暖衣物,尤其注意腰腹、脚部防寒。

 

若症状较重(如关节剧痛、水肿、腹泻不止),建议及时就医,由中医师辨证开方调理。


一,寒湿,寒湿症状,寒湿之邪侵犯人体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1. 头部:寒湿困阻头部,清阳不升,会出现头晕、头重如裹的感觉,就像头上戴了一个沉重的帽子一样。
 
2. 关节:寒湿侵袭关节,会导致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疼痛一般比较剧烈,遇寒加重,得温痛减。而且疼痛部位相对固定,严重时关节可能会出现肿胀。
 
3. 脾胃:寒湿困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口淡乏味、口中黏腻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大便溏泄不成形,次数增多。
 
4. 肢体:寒湿在肢体可导致肢体沉重、困倦、乏力,活动不灵活,感觉肢体像被湿布包裹一样。
 
5. 其他:女性可能出现白带量多、清稀,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男性可能有阴囊潮湿等表现。
 
寒湿症状的判断需要结合多方面情况综合分析。为了能更准确地分析你的状况,我想了解一下,你是否有以上类似的症状?另外,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平时的居住环境是否比较潮湿?

方剂真武汤方剂剂量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原方剂量为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现代临床常用剂量一般为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制附子9g ,不过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进行灵活调整。
 
功效
 
真武汤主要功效为温阳利水。
 
方解
 
- 君药: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
 
- 臣药:茯苓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白术健脾燥湿,助脾运化水湿,二者与附子配伍,温阳利水之效更佳。
 
- 佐药: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可协茯苓、白术温散水湿;芍药既能利小便以行水气,又能柔肝缓急以止腹痛,还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
 
用法
 
上五味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多作汤剂,将药物加水煎煮,分2 - 3次温服。
 
适用情况
 
真武汤常用于治疗阳虚水泛证,症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你咨询真武汤的具体需求,我想问一下,你是自己考虑使用该方剂,还是为他人咨询?是否已经出现了上述类似的症状?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二,痰湿:痰湿症状,痰湿是指体内津液代谢失常,水湿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当痰湿在体内积聚,会引发一系列症状,以下是不同部位受痰湿影响的表现:

 

1. 身体整体表现:患者常感身体沉重、困乏,容易疲倦,活动后也不易缓解,好像身上背负着重物一样。还可能出现嗜睡、懒言少动的情况。

 

2. 体型外貌:多数痰湿体质的人形体较为肥胖,腹部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看起来比较油腻。

 

3. 脾胃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口中黏腻、泛吐清水等症状,大便往往不成形,黏腻不爽,容易粘在马桶上。

 

4. 呼吸系统:可能导致咳嗽、咳痰,痰液一般量多、色白、质地黏稠,容易咳出。

 

5. 其他:舌象上,舌头胖大,边有齿痕,舌苔厚腻;脉象多表现为滑脉。此外,痰湿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情绪,导致心情烦闷、抑郁等。

 

为了能更精准地分析你是否存在痰湿相关问题,我想问你是否有上述某些症状?另外,平时的饮食习惯如何,是否爱吃甜食、油腻食物?睡眠质量怎么样?早起咳痰。

痰湿方剂五苓散五苓散概述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中医经典的祛湿方剂。
 
剂量
 
原方剂量为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现代临床常用剂量为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不过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进行调整。
 
功效
 
五苓散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方解
 
- 君药: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作用较强,能有效促进水液的排泄。
 
- 臣药:猪苓、茯苓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与泽泻协同作用,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
 
- 佐药:白术健脾燥湿,可运化水湿,从根本上改善水湿代谢;桂枝辛温,既能温通阳气以助膀胱气化,又可解表散邪。
 
用法
 
将上述药物捣为散剂,以白饮(米汤)和服,现代临床多作汤剂煎服。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适用情况
 

五苓散常用于治疗蓄水证,表现为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水肿、泄泻等。

 

若你想了解五苓散在具体病症中的应用情况,我想知道你是为自己咨询还是他人咨询?咨询者的年龄和性别是多少?是否有相关的症状表现?


三,湿热,湿热症状湿热是湿邪与热邪相互交织形成的病理状态,侵犯人体不同部位可出现不同症状:

 
1. 脾胃: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恶油腻、腹胀、恶心欲呕,还会出现口苦、口干但不想喝水的情况,大便黏滞不爽或干结,小便短赤。
 
2. 肝胆:可能出现胁肋部胀痛、口苦、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等症状。
 
3. 肠道: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急迫但排便不爽,或伴有黏液脓血便。
 
4. 膀胱:会有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感,尿液颜色发黄。
 
5. 皮肤:皮肤油腻、容易长痤疮、湿疹、疖肿等,伴有瘙痒感。
 
6. 其他: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多为滑数。还可能有发热,一般为低热,午后明显,同时伴有身体困重感。
 
建议你留意自身是否有上述类似症状。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为了能更准确地判断你的情况,我想了解你是否感觉身体发热?是否有皮肤方面的异常表现?平时的居住环境是否潮湿闷热?

湿热方剂,猪苓汤猪苓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10g(现代常用剂量,具体需辨证调整)。
 
功效
 
利水渗湿,清热养阴。
 
方解
 
- 君药:猪苓甘淡性平,善利水渗湿。
 
- 臣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泄热渗湿,助猪苓利水。
 
- 佐药:滑石清热利湿通淋,使湿热从小便而去;阿胶滋阴润燥,防利水伤阴,且治阴虚尿血。
配伍特点: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适用于水热互结兼阴虚证。
 
主治
 
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灼热疼痛,或尿血、口渴欲饮,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用法
 
- 水煎服,阿胶烊化(避免久煎)。
 
- 现代可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肾炎、乳糜尿、产后尿潴留等属水热互结兼阴虚者。
 
注意事项
 
- 若为寒湿泄泻或阳虚水肿者忌用。
 
- 脾胃虚弱者慎用,以防渗利伤正。
 
- 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不可自行用药。

​蛋白尿水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