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茯桂术甘汤类---5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12g  桂枝9g  白术6g  炙
甘草6g    、
    上4味,以水1200ml,煮取600ml,去渣,分3次温服。
    (功效]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苔白
滑,脉沉紧或沉滑。
    副证:短气,心悸,咳喘,呕吐清水痰涎。    
    (临证加减)    
    1.呕吐痰涎者,加制半夏,以温化痰涎,降逆止呕;痰多,
加陈皮,以理气化痰;若脾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怀山药以姜
气补脾。
    2.痰饮眩晕:脾胃阳虚者,加台党参;脾虚相火上逆者,
加白芍;白带多腰重者,除重用茯苓、白术外,加山药、芡实,
恶心重者,加姜半夏、陈皮.
    3.寒湿泄泻:泻水频频者,茯苓、白术各用至30g;兼寒
邪腹痛重者,加干姜;肝郁气滞者,加木香、白芍。
    4.白带:腰痛重者,加杜仲、川断、狗脊;胸脘胀满者,
加木香、香附;大便溏泻者,茯苓、白术加至30g;下元虚寒作
痛者,加干姜、附子。
    5.水饮:小便不利者,加猪苓、车前子、泽泻;兼痰者,
加陈皮、川贝母、半夏。    

   6。喘:兼表证者,酌加桑叶、芍花、白芷、防己、杏仁、
苏子;神昏慌张者,加百合。
   7.心包积液:症见发热,咳嗽,胸闷且疼,气喘,水肿,
脉沉细无力,本方加黄芪、防已、猪苓、丹参或合小陷胸汤(黄
连、半夏、瓜蒌仁)。
 8.脾虚湿盛之泄泻:本方合平胃散可获良效。
  9.腰痛,大便下血,血色鲜明,动则晕眩者,本方合五灵
脂汤(五灵脂、当归尾、陈皮、白术、川芎、白芍、茯苓、人
参),可顿愈。[伤寒论集注]
  1O。本方中之桂枝,有时可改为肉桂,以加强其温阳之力;
不仅胃脘寒或其他局部恶寒,或全身均感恶寒者,属“阳虚”,
可加制附子9~15g(先煎)。
 11.老年气管炎缓解期:本方合六君子汤化裁,以扶脾固
本,巩固疗效。
  12.妊娠水肿:本方加冬葵子;妊娠胃气不和,泛恶,腰酸
头痛者,本方加天冬、蔓荆子、川芎、桑寄生。
   13,胃脘寒痛厌食引致失眠:本方与温胆汤合用,再加川
芎、神曲、高良姜。    ’
  14。眼病,头晕,眼昏,羞明,泪多者,本方加车前子、细
辛、黄连。
  15.奔豚气兼发癫狂:本方合甘麦大枣汤。
   16。差尼尔氏综合征及低血压所致之眩晕,本方合真武汤,
或本方加法半夏、茶叶、生姜;心包积液,或渗出性心包炎,渗
出性胸膜炎,本方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用常获良效。
   17.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心衰:用苓桂术甘汤加人参、附
子、五味子、丹参,治疗心衰迅速得以矫正。
  18.《伤寒论》有关心衰的证治和立体动态强心假说:认为苓
桂术甘汤证中的头眩,身振振摇,心下有痰饮,心下逆满和心下

痞坚等证,与左心衰竭相似,其机制因心肌无力,搏血不足的继
续加重,已严重累及右心,心脏正向全心衰竭的方向发展。在此
情况下,水电解质的代谢已不是处于水气凌心的阶段,而是由于
水的排泄功能的进一步减退,出现了较严重的紊乱。祖国医学则
认为此是脾阳不足,通利水道,运化水湿的功能减低所致,故用
本方温中化水。由此说明苓桂术甘汤对心脏储备力轻、中度减低
的心衰病人,有较理想的治疗作用。
    19.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百日咳重症痉咳:热甚去桂枝加生
石膏;久咳阴伤加五味子。每日1剂,水煎服。合并肺炎配合抗
生素。不愿服汤药者用上方3付量加冰糖300g收膏频服。[黑龙江
中医药,1992,(6):103
    20.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儿童舌舐皮炎:药用茯苓lOg,桂
枝6g,白术lOg,炙甘草2g,生黄芪lOg,党参10g,苍术6g,
葛根3g,泽泻6g。此为6岁~bJI,用量,12岁加倍。头煎工5分
钟,二煎30分钟,两煎混合多次口服,每日l剂,忌生冷。
    按:用此药测证和详审舌脉的方法,发现小儿口唇干燥是脾
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致使饮停中焦,清阳不升,脾不散精,
津液不能上承,唇失濡润所致。根据《金匮要略》“腹满,口舌干
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之意,并考虑到小儿为稚
阴稚阳之体,选用药性温和的苓桂术甘汤加泽泻、生黄芪、党参、
苍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佐以少量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升.
清亦有利于降浊消饮.若服药3剂疗效不明显,口唇干燥未加重:
者,加菟丝子补肾阳以温脾土。服药后舌质稍有红赤可不作处理,
此为脾阳得温、水饮欲化之象。
    21.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急性羊水过多症:药用桂枝、生姜3
皮、甘草各5g,茯苓、白术各12g,当归、白芍、大腹皮、桑朗
皮各lOg,鲤鱼1尾0。5kg(去内脏).腹胀甚加泽泻、车前刊
(包煎)各lOgl气虚加黄芪工5g;肾虚加菟丝子、桑寄生各
12g;血虚加阿胶(烊化)、首乌各lOgl气急喘促甚加杏仁lOg。

先煮鲤鱼至熟,澄清取汤,纳药煎煮至250ml,每日2次服。[上
海中医药杂志,1993,(n):22]
  22.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可治疗多种病
症:如用本方加法半夏可治眩晕;加法半夏、沉香、吴茱萸、橘
皮可治呕吐;加苏子、白芥子可治哮喘;加人参、附子、泽泻、
本香可治水肿等。[江苏中医,1985,cd,:373
  23.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治疗青光眼:用苓桂术甘汤合五苓
散治疗青光眼偏脾虚湿滞者,取得满意疗效。[中西医结合研究资料,

   24.苓桂术甘汤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对洋地黄有不良反
应,或长期服用羊地黄无效,或全身衰竭者,用苓桂术甘汤、生
脉散或炙甘草汤均获效.[天津医药杂志,1967,t8,:503]
  25。本方桂枝改用桂心,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名
甘草汤。
  26。本方去桂枝,加厚朴、木瓜、木香、草果仁、大腹皮、
制附子、干姜共为粗末,再加生姜、枣水煎,治脾肾阳虚水肿。
症见: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胸腹胀满,身重懒食,手足不
温.口不渴,小便清,大便溏,苔厚腻而滑,脉沉迟,名实脾
    
散。
   27。本方去白术,加防己、黄芪。治水气在皮肤所致之“皮
水”病。症见:四肢水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肿胀如鼓,不
渴,小便不利。脉浮者,名防己茯苓汤。
  28。本方去桂枝,加干姜。治寒湿伤脾。症见:身重,腰及
熏以下冷痛,但饮食如常,口不作渴,小便自利者,名肾着汤。
[金匮要略]
  29。本方去桂枝、甘草,加枳实、干姜。治酒癖停饮,痰水
不消,满逆呕吐,目暗耳聋,胁下急痛,腹中水声,名消饮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24g  桂枝9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
    上4味,以甘澜水2000ml,先煮茯苓,减400ml,再下余
药,煮取600m1,去滓,分三次温服。
    甘澜水,《玉函经》作“甘烂水”,又名“劳水”。以“其速
诸药下行”,即“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且助草枣培
土。后世有人解释:“甘澜水是好米泔水”即淘米水,含有多种
水溶性维生素。
  (功效)降逆下气,通阳制水。
  (主治)
  主证: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
  副证:心悸。
  (临证加减)
  l.略述奔豚气的证治:奔豚是由于肝虚营不足,累及冲脉
而见脐腹动悸者,脐下关元、气海部位呈阵发性抽动挛急,时有
嗳气或噫气,不因或偶因劳乏、情绪波动,可诱发冲逆。指出苓
桂甘枣汤证与现代医学所称的内脏神经官能症、癔症、更年期综
合征有关。治疗宜温固下元,养血柔肝,辅以平悸之品。[河南中
医,1980,(1):383
  2.苓桂甘枣汤治则探讨:苓桂甘枣汤主治水在肾,脐下悸,
加大枣主要是大枣同炙甘草,甘温扶中,培土而制水,不用白术
者,据张仲景意“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之法也。。
所以本方重在降浊下气,通阳利水。[陕西中医函授,1989,cs,:2s]
    3.金慎之老中医治疗痰饮眩晕用药经验的探讨:用苓桂甘
枣汤加夏枯草、钩藤治疗痰饮眩晕效果显著。认为苓桂甘枣汤配
伍夏枯草、钩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异义同,一为健脾利水

(桂枝、茯苓),一为平肝熄风(桂枝、夏枯草、钩藤),两者对
耳源性眩晕均有良效。然桂枝与夏枯草配伍利尿明显,其助茯苓
化湿利水,不亚于苓术同用,认为增加尿量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
法,与“有微饮者,从小便去”之说甚为合拍。  [浙江中医杂志,
1981,(5):216]
.  4。苓桂甘枣汤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调配对象为1992年
2—4月以动悸为主诉的就诊患者。其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8例
(男3,女15),年龄18—8l岁,给予苓桂甘枣汤提取剂每日
6g,分3次服用。原服用的药物,继续服用。记录苓桂甘枣汤服
用前及服用后第l天至第6天的21项自觉症状,进行统计、研
讨。记录的症状,按其程度分为4级,使用Wincoxon进行统计
学检定。结果,以动悸为主的2l项症状,同服用苓桂甘枣汤前
比较,服药后均明显减轻。尤其是动悸、气从少腹上冲感、颈项
强、上腹部不适、肠鸣、腹胀、焦躁感、易惊、肌肉困动等9
项,服药翌日即明显减轻。但咽喉异物感、腹痛无明显减轻。主
诉动悸的18人中,12人有恐惧、惊吓感,其中8人与动悸发作
有关。故认为苓桂甘枣汤,除动悸外,对易惊、肌肉困动症状也
有效,提示“惊”、“惊恐”一一“欲作奔豚”一一苓桂甘枣汤证
相互关联。
 
    茯苓甘草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6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
姜9g
 上4味,以水800ral,煮取400ral,去滓,分3次温服。
  (功效)温阳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
   主证:心下悸,不渴,四肢冷,苔白滑,脉弦。
  副证:或汗出,或见下利。
    (临证加减)
    1.本方合桂枝茯苓甘草大枣汤治心悸。
    2.本方加白术、枳实治脾不健运,水湿停留,见症烦躁不
安、脘闷、冲逆者。
    3.本方加龙齿治心下悸。
    4.本方加焦三仙、萆薢,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之胃虚水停,
食滞中阻者。
    5.本方加生姜、大枣治痰饮。
    6.茯苓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悸:以茯苓甘草汤合桂枝茯苓甘
草大枣汤,治疗心脏病心悸属虚寒证者获良效。[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60,(1):Ii]
    五苓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  泽泻12g  白术9g  茯
苓9g  桂枝6g
  原书为散剂,现在采用汤剂,水煎二次,分服。
  (功效)健脾渗湿,化气利水。
  (主治)
  主证:发热头痛,烦渴或渴欲饮水,水人则吐,小便不利,
脉浮或浮数。
    副证:恶风,汗出,头目眩晕;少腹胀满;或水肿,身重,
或霍乱泄泻;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临证加减)
    1.五苓散加味治疗泌尿系结石:以白术、茯苓、地龙各
15g,桂枝、泽泻、芒硝各15g,肉桂3g,猪苓6g,金钱草30g
为基本方。湿热加黄柏、虎杖;阳虚加人参、制附片;阴虚加生
地、山萸肉;气滞血瘀加川牛膝、川芎、莪术;尿血加地榆炭、
琥珀粉。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旧医论坛,1996,11《2,:18]

  2.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肾炎:五苓散加麻黄、黄芪、防己
制成片剂,治疗小儿肾炎,属风水型,服药后尿量即显著增多,
水肿明显消退,一般退肿日期最快3天,大都在10天以内。
、  3.五苓散加味(春泽汤)治疗尿潴留:五苓散加黄芪、党
参,名春泽汤。
  4.加味五苓散治疗妊娠高血压:以茯苓、桑寄生、大腹皮
各15g,白术12g,猪苓、泽泻各9g,桂枝6—9g,木瓜30g,
砂仁6g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血压高、头晕目眩加夏
枯草、钩藤、石决明各15g;头痛、视物不清、恶心欲呕加半夏
10g,珍珠母30g,羚羊角粉lg(冲服)。水肿消退,血压稳定后
改为2---3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陕西中医,1993,c2,:534]
     5.五苓散加味治疗小儿鞘膜积液:五苓散加羌活、防风内
服配合外治。
   6.重剂五苓散治疗脑积水:用渐增剂量方法,以重剂五苓
散加味,药用茯苓、大腹皮各15g,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
各lOg,白术5g,桂枝2g,水煎服。
  7.五苓散加味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猪
苓、地龙各10g,茯苓15g,桂枝3g,白术、葛根各12g,泽泻
30g为基本方。初期黄斑区水肿甚者加苍术、生薏苡仁、车前子;
水肿吸收而渗出多者加柴胡、枳壳、陈皮、昆布、海藻;黄斑区有
硬性渗出者加川芎、赤芍、茺蔚子。[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c12,:zO]
  8.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五苓散加石决明、
楮实子、陈皮、菊花、苍术。此为调整了眼内房水分泌和排出,
使眼内压趋于正常而取得效果。
.  9。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葶苈生脉五苓
散为主。疗效满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8]
  10。五苓散加味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五苓散加商
陆、党参、赤芍与抗结核药同用,可使胸水迅速消失,病程平均

缩短7天。
   11.五苓散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以猪苓、茯苓、泽泻各
lO~15g。白术lO-20g,桂枝lO~12g为基本方.湿热蕴结型
去桂枝,加茵陈、黄芩、黄连、虎杖、香附、蒲公英等;肝郁气
滞型加柴胡、香附、枳壳、陈皮、木香等;血瘀水停型加桃仁、
红花、当归、穿山甲、牡蛎;脾虚湿滞型加干姜,党参、白术、
木香、薏苡仁;脾肾阳虚型加附子、淫羊藿、干姜、党参、白术
等;肝肾阴虚型去白术、桂枝,加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
青蒿、鳖甲等。每日l剂,水煎服,工个月为工千疗程。[甘肃中
医,1997,(5):9]
    12。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用五苓散(泽泻、猪
苓、茯苓、白术及桂枝的比例为10:10:6:4;4,共为细面),
6—9个月L 5—3g,l岁6g,1.5岁9g,2岁12g,加水50ml煎
汤日分3—4次口服.[中国医药学报,1992,c4):2s]
    13.本方加茵陈末10分.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者,名茵陈
五苓散。[金匮要略]
   14.本方合平胃散。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
泻不止,名胃苓汤。[丹溪心法]
    15.本方去桂枝。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
泄,名四苓散。[明医指掌]
    16.本方加辰砂。治伤暑表里不解,头痛发热,心胸郁闷,
唇舌干焦,神思恍惚,狂言谵语,及瘅疟烦闷,不省人事者,名
辰砂五苓散。[和济局方]
    17.本方加人参、柴胡、麦门冬,名春泽汤。治伏暑发热,
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此
(《奇效良方》)。又本方加人参(或党参)亦名春泽汤;再加甘
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或病瘥后渴者(《医方集解》);
亦治老人正气虚衰,少气懒言,心悸息短,晨起而面目水肿。
    18.本方加苍术、附子。治阳虚而寒湿内盛之腰膝冷痛,腿

酸踝肿等证,名苍附五苓散。
  19.本方去桂枝、茯苓、猪苓。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若冒眩
者,名泽泻汤。[金匮要略]
  20.本方去桂枝、猪苓、泽泻,加生姜皮、大腹皮、陈皮。
治妊娠面目浮虚,四肢肿,如水气,名曰胎肿,名生白术散。[校
注妇人良方]
    21.本方去桂枝、猪苓,加麦门冬、桑白皮、紫苏、槟榔、
术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
如瓜之状,手按而凹陷,手起随之而高突,喘满倚息,不能转
侧...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名导水茯苓汤。
   22.本方合益元散,再加琥珀。治小便数而短,名茯苓琥珀
汤。
   23.本方合小柴胡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
操心烦,名柴苓汤。
   24。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
饮。
       猪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猪苓9g  茯苓9g  泽泻9g  阿胶
    9g、滑石9g
     上5味,以水800ral,先煮四味,取400ral,去滓,再下烊
    化阿胶,温服,日 3次,每次140ml。
      (功效)清热利水,育阴生津。
      (主治}
       主证: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脉浮,舌质红,苔水滑。
     副证:心烦不得眠,或咳,或呕,或下利,脉细数。
      (临证加减)
      1.热淋:加篇蓄、通草、瞿麦,以清热通淋。

    2.血淋、血尿:加白茅根、大小蓟、大黄炭、仙鹤草,以
凉血止血。
    3.急性泌尿系感染,阴虚有热:尿色深,加连翘、蒲公英
败酱草、土茯苓,以清热利湿。
    4.急性肾盂肾炎阴虚型:加旱莲草、女贞子、三七粉,以
滋阴凉血、止血。
    5.肾结核阴虚:加生地、天冬、麦冬、元参、五味子、太
子参等滋阴凉血之味。
    6.猪苓汤加减治疗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以猪苓汤加减,
治疗抗生素疗效不佳,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病人,方以旱莲草易
阿胶养阴止血,并加入蒲公英,半枝莲加强抗菌消炎。[江苏中医,
1994,(1):16]
    7.猪苓汤化裁在肾系疾病的临床应用:以猪苓汤化裁,治
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疾
病。对肾小球肾炎,配合五苓散、真武汤、六味地黄丸加减;肾
病综合征全身水肿者,合五皮饮驱逐水湿,效果显著。[古方新甩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91]
    8.猪苓汤加味治疗乳糜尿;用猪苓汤加萆薢、黄柏、瞿麦、
生地、仙鹤草、白茅根,效果显著。[中国农村医学,1990,cs,:33]
    9.猪苓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药用生白术30~60g,猪苓、
茯苓各12~25g。气滞湿阻加柴胡疏肝散、平胃散;泛吐清水加半
夏、干姜;腹胀甚加木香、砂仁、地蛄蝼、大腹皮等;夹热加白
茅根、车前草;湿热蕴结加黄芩、黄连、知母、大黄、板蓝根、
山栀、虎杖、茵陈、枳实、厚朴、陈皮、砂仁;脾虚湿困加香砂
六君子汤、薏苡仁;肝肾阳虚加附子理中汤、济生肾气丸;便溏
加芡实、莲子、扁豆或四神汤;肝肾阴虚加一贯煎、白茅根、冬
瓜皮、葫芦瓢、车前草;鼻衄、齿衄加水牛角、茜草、生地;肝
脾大加土鳖虫、水蛭、三棱、莪术、桃仁或大黄廑虫丸;血白细
胞低重用黄芪、黄精、当归;红细胞、血小板低加鹿角胶、阿胶、

龟板、鳖甲等。顽固腹水用双氢克尿塞25-50mg,安体舒通20-
40mg,均每日3次口服,用3-5曰,间隔3-5日;并补充血浆、
白蛋白、鲜血。有感染用抗生素。腹水消失后用复肝汤(含党参、
黄芪、黄精、鳖甲、龟板、生地、丹参、桃仁、土鳖虫、制大黄、
虎杖、郁金、白术、云苓、板蓝根、茵陈。剂量酌情而定),稳定
后以蜜丸巩固。
   10。猪苓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腹水:药用猪苓,阿胶(烊兑)
各20g,茯苓25g,泽泻、车前子(包煎)各15g。气虚加白参、
黄芪、白术、大枣;血虚加白芍;阴虚加龟板、鳖甲、枸杞子;
阳虚加肉桂、干姜;血瘀加丹参、郁金。每日1剂水煎分4次
服。[湖南中医杂志,1996,ts,:16]
11.猪苓汤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用猪苓汤加天花粉、天仙
藤治疗继发性口眼干燥综合征,8周为工个疗程。其依据是本综
合征属中医“燥证”范畴,病机以初伤胃津,继灼肾液,兼夹湿
热为特点,这种燥湿兼具的病机模式恰与猪苓汤相似。[中国医药
学报,1994,(6):30]
 12。猪苓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期报道:猪苓汤组,口服
猪苓、泽泻、阿胶各30g,茯苓15g,适当补给不同浓度晶体液
和葡萄糖液.[中医杂志,1982,c6,;34]
    13。猪苓汤治顽固性呕吐:阴伤而水热互结,气化不利则小
便不爽,津液不布则渴欲饮水。阴虚火旺,水火失济,心肾不
交,则见心烦不得眠。若水邪下渍肠道,则可见下利;上千胃
腑,则可见呕逆;上犯于肺,又可见咳。下利、呕、咳皆因水邪
流窜所致,而主证则不离小便不利,渴欲饮水与心烦不得眠。
   14.本方去泽泻、阿胶、滑石,加白术,治“呕吐而病膈
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火者,”名猪苓散.[金匮要略]
  15.同名异方四首
  (1)猪苓汤: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升麻,治白痢。[沈
氏耳生书]
    (2)猪苓汤: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为末,饮调方寸
匕,日三。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解,急与之,思水者,此
汤主之.[赤水玄珠]
    (3)猪苓汤:猪苓、滑石、泽泻、阿胶各等份,水煎.阿胶
烊化,食前温服。治淋沥。[济生拔粹]
    (4)猪苓汤:猪苓、黄芩、炒大黄、栀子、朴硝各一两,为
粗末,每服五钱匕,水煎,空腹服,治脾黄。 
    文蛤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文蛤15g
  研细末,服3~5g,以沸汤50ml冲化,每日 3次。
  (功效)清表热,行皮水。
  (主治)潠灌之后,弥更益,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脉弦细。
    注:潠灌者,潠为之外浇冷水,灌为内饮冷水。潠灌乃古代
之物理疗法。
    (临证加减)     
    l.文蛤散治疗消渴:曾使用治疗消渴病的常规药方,如人
参白虎汤、金匮肾气丸等,效果不太理想。根据“吐后渴欲得水
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之记载,又查阅
《本草纲目》关于文蛤的记述:“文蛤其味酸咸,敛肺止血,化
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
烂”。故大胆把文蛤汤试用于糖尿病患者,效果颇佳.
    2。文蛤散的临床应用:本方药性咸寒,一一脾虚有寒,大便稀
溏者投之非宜。文蛤具有清热生津,软坚化结之功,咸能软坚散
结,故用于瘿瘤、瘰疬、痰核和其他无名肿毒等症;寒能清热利

湿止渴,故能疗肺热喘嗽,水肿胀满,消渴和小便不利等症。将
此方用于①消渴:渴饮水不止之消渴症,病属肺胃有热而渴者。
②痰热咳喘:曾用贝母瓜蒌散加黛蛤散,治疗呛咳,干咳或咳痰
不爽,气逆喘促,咽喉不利之急、慢性气管炎,均能收到效果。
③消痰核,治瘿瘤: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常配伍昆布、海
藻、海螵蛸、贝母等。  [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4:460]
   3.文蛤散加味的临床应用:本方药只一味,张仲景将其用
于消渴症,现临床常将其配瓜蒌、川贝母,以清化热痰,故用于
热咳、燥咳;伍昆布、海藻、海螵蛸、法半夏、浙贝母等,以消
痰核、瘰疬;配合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茯苓、通草等,以
清热利湿;加麦冬、花粉、石斛、芦根等,以清热生津止渴。[实
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  .
  4.文蛤散加味治疗咳喘:杨百蔸教授常将此方用于痰热咳
喘,认为蛤粉具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但很少单独使用,常与清
肺化痰的泻白散、清气化痰丸、麻杏石甘汤、贝母瓜蒌散等联合
使用,疗效甚佳。[实用经方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9]



(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67)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满,气上街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词解]
    (1)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提要]  脾阳虚水气内停的证治。
    [释义]  本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句,应接在“脉沉紧”后,为倒装文
法。
    伤寒当以汗解,今误施吐下之法,脾阳虚弱,而致水饮内停。盖脾为湿土,得阳和
之气,方能运化而转输四旁,如<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也。脾阳既因误
治而伤,运化失职,则水液留中,而为饮邪。水气变动不居,随气机升降,危害不一,
如水气上逆而侵犯胸阳,则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如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其蒙蔽,故
起则头眩。脉沉紧,亦为水气搏激之象。盖脉沉主水,脉紧主寒,如<金匮要略.水气
病脉证并治)“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是也。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是说脾阳虚弱,水饮内停,当以温阳健脾,利水化
饮为法,若医者失察,误以脉沉紧为寒盛,而误用汗法,必发越已虚之阳气,以致阳虚
更甚,筋脉失于温养,更加水气浸渍,必伤动经脉之气,身体为之振颤动摇,是由脾虚
而致肾阳不足,则非苓桂术甘汤所能主治,当与82条合参。
    [选注]
    成无己:吐下后,里虚,气上逆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表虚阳不足,起则头
眩。脉浮紧,为邪在表,当发汗;脉沉紧,为邪在里,则不可发汗,发汗则外动经络,
损伤阳气,阳气外虚,则不能止持诸脉,身为振振摇也,与此汤以和经益阳。(<注解伤
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尤在泾:此伤寒邪解而饮发之证,饮停于中则满,逆于上则气上冲胸而头眩,入于

  经则身振振而动摇。(金匮):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又云:心下有痰饮,胸
  胁支满,  目眩。又云:其人振振身响剧,必有伏饮是也。发汗则动经者,无邪可发,而
  反动其经气,故与茯苓、白术以蠲饮气;桂枝、甘草以生阳气,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
  药和之是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医宗金鉴):伤寒若发过汗,则有心下悸,叉手自冒心,脐下悸,欲作奔豚等证。
  今误吐下,则胸虚邪陷,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也。若脉浮紧,表仍不解,无汗当用麻
  黄汤,有汗当用桂枝汤,一汗而胸满气冲可平矣。今脉沉紧,是其人必素有寒饮相挟而
  成,若不头眩,以瓜蒂散吐之,亦自可除。今乃起则头眩,是又为胸中阳气已虚,不惟
  不可吐,亦不可汗也,如但以脉之沉紧为实,不顾头眩之虚,一身失其所倚,故必振振
  而动摇也。主之以苓桂术甘汤者,涤饮与扶阳并施,调卫与和营共治也。((医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钱天来:伤寒本当以麻黄汤发汗,若吐下之,则治之为逆。心下者。胃脘之间也。
  逆满,气逆中满也。脉沉紧,沉为在里,紧则为寒,盖阴寒在里也。动经,经脉瞤动
  也。身为振振摇,即上篇(指82条)振振欲擗地之渐也。言伤寒不以汗解,而妄吐下
  之,致胃中阳气败损、寒邪陷入而逆满,阴气上冲而头眩也。阴寒在里,故脉见沉紧
  也。阳气已为吐下所虚,若更妄发其汗,必至亡阳而致经脉动惕,身不能自持而振振动
  摇矣。与上篇(指82条)心下悸,头眩,身悯动而振振欲擗地者,几稀矣。((伤寒溯
  源集.太阳中篇))
    丹波元坚:此条止“脉沉紧”,即此汤所主,是若吐若下,胃虚饮动致之,倘更发
  汗,伤其表阳,则变为动经,而身振振摇,是与身困动,振振欲擗地(指82条)相同,
  即真武汤所主也。盖当为两截看,稍与倒装法类似。((伤寒论述义.饮邪搏聚))
    [评述]  成、尤、(金鉴)诸家,将本条文字混读,并作同一证候理解,随文衍义,
  故滋蔓难免,而不能自园其说。钱氏虽知误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与82条真武汤
  证十分相似,然则统以苓桂术甘汤治之,又不得不曲为解释。惟丹波氏将本条分两截
  读,并指出倒装文法,则令人豁然晓畅,群疑冰释。
    [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化饮。
    [方药]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方义]  本方为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主方,治中阳虚弱,水饮内停诸证。茯苓补
  消兼行,补益心脾而淡渗水湿,利水之中寓通阳之意;桂枝通阳化气,化气之中而见利
  水之功,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运化复常,则停饮可行,更与苓桂为伍,则健脾利水之
  功,相辅相成。炙甘草健脾益气,以助运化而调和诸药。乃“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之”也。
    本方与苓桂甘枣汤仅一味之差,而证治各不相同。苓桂甘枣汤治汗后心阳损伤,下
  焦水饮欲动,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之证。其病机重心在于心阳虚而水停下焦,治宜温
  通心阳,化气利水,故茯苓用至半斤,意在加强淡渗下行之功。而桂枝四两,炙甘草二
  两,正与桂枝甘草汤相符,则温通心阳之意,.不解自明。惟其水停下焦,故用大枣补
  脾,则无壅滞中焦之弊。本方治伤寒吐下后,脾阳虚弱,水停中焦,其人心下逆满,气
  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等证,病机重心在于脾阳不足,水停中焦,故茯苓仅用四
  两,并去大枣而用白术,是不欲壅滞,而欲其健运。桂枝减为三两,而与炙甘草二两相

配,则与桂枝甘草汤略有差异,其意在于与茯苓、白术相配,重在温阳健脾利水。
    [方论选]    .
    成无己: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
辛,桂枝、甘草行阳散气。((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医宗金鉴):身为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身振振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倒于地
也。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者,盖真武救青龙之误汗,其邪已
入少阴,故主以附子,佐以生姜苓术,是壮里阳以制水也;此汤救麻黄之误汗,其邪尚
在太阳,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术,是扶阳以涤饮也。至于真武汤用芍药者,里
寒阴盛,阳衰无依,于大温大散之中,若不佐以酸敛之品。恐阴极格阳,必速其飞越
也;此汤不用芍药者,里寒饮盛,若佐以酸敛之品,恐饮得酸,反凝滞不散也。(<医宗
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尤在泾:茯苓、白术,以蠲饮气;桂枝、甘草,以生阳气,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
药和之。((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王晋三:此太阳、太阴方也,膀胱气钝则水蓄,脾气不行津液则水聚。白术、甘草
和脾以运津液、茯苓、桂枝利膀胱以布气化,崇土之法,非但治寒水上逆,并治饮邪留
结,头身振摇。(<绛雪园古方选注.和剂))
    王邈达:用淡渗之茯苓为君,先通降其依附之水饮;辛温之桂枝以补助其被残之阳
气;更用气温味甘兼苦辛之白术,甘能补中,苦能降逆,辛能散寒,以扶正祛邪。甘平
之甘草,更固守其中,因此四味,皆辛甘温平之阳药,责于渗泄中,  已寓长阳消阴之功
用矣。岂仅为吐下后顾及中焦而已哉?((汉方简义。太‘m中篇))
    [点评]  成氏承(内经)之旨,以“阳不足者,补之以甘”,  “里气逆者,散之以
辛”,而阐述本方组成意义,可谓要言不繁。<金鉴)辨本方与真武汤组成之异同,固有
可取。然则将“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与上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
眩,脉沉紧”混读,误为同一证候,均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是其所失。尤氏以“病痰
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宗旨诠释本方,语皆精要。王晋三、王邈达,释本方之组成、
攻效,较为全面系统,平正通达。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本方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又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千金要方)以本方之桂枝易桂心,名为甘草汤,治心下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
等。
    2)<济生方)以本方去桂枝加半夏、人参,为化痰丸,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
吐食少。
    3)<医学衷中参西录):以本方加干姜、白芍、桔红、厚朴,为理饮汤,治因心肺
阳虚,致脾湿不升,胃郁不降,饮食不能运化精微,变为饮邪。停于胃口为满闷,益于
膈上为短气,渍满肺窍为喘促,滞腻咽喉为咳吐痰涎。或阴霾布满上焦,心肺之阳不能
畅舒,转郁而作热。或阴气逼阳外出而为身热,追阳气上浮而为耳聋。然必诊其脉,确

乎弦迟细弱者,方能投以此汤。”服数剂后,饮虽开通,而气分若不足者,酌加生黄芪
数钱。
    (3)现代应用
    苓桂术甘汤以其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卓著功效,被古今医家广泛运用,取得了很
好的疗效。本方主要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五官科、儿科等疾病。
    1)心血管系统:史氏以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3例。基本方为:
泽泻、茯苓各20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6g黄芪、党参各30g,临证时再随症加
减。治疗结果,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2例,除1例服药后觉口干、口苦、舌麻
外,均无不良反应。著名中医刘渡舟认为苓桂术甘汤可以利水邪之上泛,桂枝可制
水气上逆,二药相伍温阳化水,利水消饮,保养心气而宁神,  白术协茯苓补脾以利水,
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消阴,诸药合用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甚为适应。对于具备水气上冲
性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均有效。姚氏用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丸治
疗28例心包积液患者,其中15例作了心包穿刺术前后与用药前后的对照观察。结果显
示,用药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心包穿刺组(P<0.01)。患者的呼吸、心率、胸导联QRS
波群电压、心包积液量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反跳现象极少。陈氏报道,以本方为主
加味治疗肺心病心衰患者23例,主要症状:咳喘气促、水肿心悸、口唇发绀等。治疗
结果:显效(上述症状消失)10例,好转10例,服药1周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者
3例,总有效率87%。对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属阳虚水泛者,有较好疗效。戴氏报
道姜春华教授以本方合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心绞痛取得良好效果。
    2)消化、呼吸系统疾病:张氏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胃潴留170例。均有午后
上腹部膨胀、嗳气频作、胸闷气短、头昏目眩、背部寒凉如掌大,胃脘有振水音或上消
化造影空腹潴留液多于200ml。给予本方随症加减治疗,  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去白术
加五味子;咳嗽胸闷加杏仁;泛酸加海螵蛸、瓦楞子、象贝母、吴茱萸、黄连等;头晕
甚加泽泻;呕吐痰水者加制法半夏、陈皮;脾气虚甚加党参;胃脘胀满加川I朴、砂仁,
两胁疼痛加香附、郁金。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9%。田氏等报道使用刘渡舟教授依
仲景苓桂术甘汤结合40年临床经验加减组成的经验方苓桂咳喘宁胶囊治疗急性支气管
炎83例。分为治疗组42例(其中轻、中重症分别为8、11、23例),对照组41例(其
中轻、中、重症分别为5、17、19例)。病例均符合西医急性支气管炎和中医风寒咳嗽
证的诊断标准。苓桂咳喘宁胶囊I号为治疗用药,  由桂枝、茯苓、半夏、陈皮、龙骨、
牡蛎、白术、甘草、桔梗、杏仁、生姜、大枣12味药物组成;苓桂咳喘宁Ⅱ号为安慰
剂;小青龙合剂工号为治疗用药,由麻黄、桂枝、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白芍、
甘草8味药物组成;小青龙合剂Ⅱ号为安慰剂。苓桂咳喘宁胶囊每次服5粒,每日3
次;小青龙合剂,每次10ml,每日3次。治疗组用苓桂咳喘宁胶囊工号和小青龙合剂
工号,对照组用苓桂咳喘宁Ⅱ号和小青龙合剂Ⅱ号。两组均以7天为l疗程。结果:痊
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理化指标恢复正常)治疗组10例,对照组4例;显效
(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参考理化指标)分别为21、17例;好转分别为9、17例;无效分
别为2、3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92.62%。
    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肖氏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
17例,方剂组成:茯苓、益母草、芡实、泽泻各15g,桂枝、甘草各6g,白茅根20g,

白术12g。脾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砂仁、陈皮;肾阳虚者重用桂枝、加熟附子、巴
戟、补骨脂;肾阴虚火旺者加熟地黄、淮山药、知母、黄柏;血瘀者重用益母草,加丹
参、田三七;水肿甚者重用茯苓、白茅根,加猪苓、玉米须;血压高者加石决明、怀牛
膝、钩藤;血尿者加琥珀、茜草、紫珠草。每日 1剂,3个月为1疗程,无效者,易法
更方;有效者则坚持服药半年至1年,以巩固疗效。结果:完全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
消失,浮肿全部消退,尿常规正常,尿蛋白定性为阴性或尿蛋白<0.2g/24h,血清胆固
醇及血浆蛋白、肾功能正常)9例;基本缓解(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浮肿全部消退,
尿常规接近正常,尿蛋白定性为微量或尿蛋白能正常或接近正常)5例;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及上述3项以上指标有明显性
病,但未能达到基本缓解标准)2例,无效1例。陈氏E483报道用本方治疗肝硬化腹水、
结核性胸膜炎、肾小球肾炎、肾结石、癃闭等疾病有较好疗效。田氏等用本方加丹
皮、公英、白茅根、藕节、小蓟治疗血精,服15剂后,诸症除,随访1年,未复发;
用本方加党参、泽泻、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治疗不射精,  日1剂,服6剂好转,
再服工0剂而转为正常;用本方加扁豆、厚朴、泽泻、黄芩、大枣治疗阳痿,服8剂病
情减轻,加蜈蚣粉每剂0。5g冲服,半月后愈。
    4)儿科疾病:傅氏以本方加味治疗156例百日咳重症痉咳患儿。本组患儿均有
阵发性咳嗽,呈痉挛性,带有吼声,阵咳数分钟后,吐出大量食物及清稀泡沫痰涎,  日
轻夜重,且越来越重,而又很少有阳性体征等表现。以本方加浙贝、百部、旋复花、枳
壳、桃仁、地龙等为基础方剂辨证治疗,结果1周内咳嗽基本及伴随症状消失者148
例,5天内咳嗽减轻,10天内咳嗽基本消失者6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8.8%。
朱氏L51)用由本方加减而成的苓术止泻汤治疗婴幼儿腹泻48例,其基本方为:茯苓、白
术、薏苡仁、扁豆、淮山药、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厚朴、法半夏、甘草。临床
治疗时将本病分为三个证型:食滞不化型、外邪困脾型、脾虚失运型。食滞不化型直接
用苓术止泻汤治疗,外邪困脾型用苓术止泻汤加党参、炮姜、诃子、肉豆蔻。经治疗,
48例患儿均获痊愈。罗氏L5,j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小儿虚寒性秋季腹泻30例。方药
由茯苓9g,白术5g,桂枝、车前子、神曲各3g,甘草2g,肉桂1—2g,泽泻4g组成,
呕吐者加半夏4g,1日l剂,分2—3次服,3天为一疗程。结果所有患儿全部痊愈,
平均止泻天数为2.2天。作用较抗生素明显。小儿水肿临床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
病综合症,二者在急性期病因、证候多变,其中水肿而无明显热象者,常与脾阳不振,
不能气化行水有关。姚氏L5“据此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辨证治疗,肺失通调者加麻黄、桑
白皮;胃失温煦者加附子、巴戟天,并增以通利水道之车前于、葫芦、玉米须之类;对
小儿水肿属寒、属虚症者,多获效验。谭氏等以茯苓、白术、台乌各9g,桂枝6s.
甘草3g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治疗小儿狐疝32例,结果痊愈20例,好转8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为86.1%。服药最少者4剂,最多者40剂。朱氏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
方,合二陈汤加减治小儿咳嗽,1日1剂,服7天咳减,肺部罗音消失;加苍术、龙
牡、麻黄根、生薏米治小儿盗汗,1日1剂,14天痊愈;加苍术、陈石榴皮、姜炭、生
米、谷麦芽、北秫米,治小儿厌食,1周见效。再去川朴,改苍术为白术,2周后痊愈。
    5)五官科疾病:周氏Cs6)以本方加减配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美尼尔氏病72
例。除3例因反复发作患病时间较长,体质虚弱,住院配合应用了静脉滴注小分子右旋

糖酐和口服地塞米松、地巴唑、维生素B,、安定等药外,其69例均为本方配合地塞米
松向患耳鼓室内注射。结果3—5天治愈59例,7天以上治愈1例,其余的好转。在治
愈病人中随访,仅有4例在1—3年复发,但均较以前病情轻,经用同法治疗5天而愈,
其余病人均未见复发。邓氏亦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58例美尼尔氏综合症疗效满意。
王氏L5刨等以本方治疗内耳眩晕病21例,全部病例均经西医确诊并治疗效果不明显。治
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并随症加减,眩晕重者加泽泻30g;呕吐重者加陈皮12g、半夏
12g;伴失眠者加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经治疗治愈18例,随访1年未复发,好转2
例,无效1例。王氏用本方加味治疗本病:茯苓、代赭石(先煎)各30g,桂枝
lOg,白术15g,甘草5g,泽泻20g,每日1剂,清水煎服,随证加减,结果53例病人,
近期治愈32例,好转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5%。赵氏等以苓桂术甘汤加
泽泻为主,浓煎少量频服,治疗内耳眩晕病78例,结果治愈55例,有效19例,无效
4例。
    病毒性角膜炎病因以寒湿为主者,常常可采用本方加减治疗。姜氏等以本方加
附子治疗因寒湿引起的病毒性角膜炎31例,35只眼。均有起病急,初期羞明、流泪、
疼痛、异物感等,继则黑睛出现翳障,呈点状、星状的表现。经治疗,服药7剂翳障消
退者9例,10只眼;14剂消退者10例,12只眼;21剂消退者5例,5只眼;30剂消
退者3例,3只眼;另4例,5只眼,因就诊较晚,黑睛已生斑翳,终末消退,总治愈
率为87%。
    林氏[623等以本方合四物汤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辨证属寒湿者32例。经治
疗,痊愈22例,好转6例,无效4例。半年后复发6例,经用同法治疗,5例痊愈,1
例好转。
    6)其他疾病:褚氏用本方加味治疗羊水过多患者32例。均发生在妊娠中期,
以妊娠5个月为多。药用桂枝5g,茯苓12g,  白术12g,当归lOg,  白芍lOg,生姜皮
5g,大腹皮10g,桑白皮lOg,甘草5g,鲤鱼1尾。先煮鲤鱼至熟,澄清取汤,纳药煎
至0.25kg药液,  日分2次服。腹胀甚者加泽泻lOg,车前子(包煎)10g;神疲乏力、
气虚者加黄芪15g;肾虚腰酸者加菟丝子12g,桑寄生12g;面色咣白血虚加阿胶(另
烊)10g,首乌lOg;气急喘促甚者加杏仁10g。经7天治疗,临床症状均消失,随访足
月正常分娩者为痊愈,共22例;经治5天,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足月分娩者为有
效,共7例;经治15天以上临床症状无改变者为无效,共3例。
    蒲氏[643认为银屑病为脾不健运,痰饮阻滞,津液失于输布所致,故选温阳健脾,
化气行饮之苓桂术甘汤为主治疗。共治疗工0例银屑病患者,结果痊愈8例,显效1例,
无效l例,显效时间最快3剂,最慢10剂;治愈时间,最短2月,最长11月。以本方
加味治疗水饮眩晕74例,其中水湿困脾型30例,治疗结果:3剂痊愈21例,4—6剂
痊愈7例,9剂痊愈2例;脾阳素虚型19例,治疗结果:6剂痊愈4例,7—12剂痊愈
5例,13一15剂痊愈9例,1例好转;劳倦伤脾型25例,治疗后3—6剂痊愈16例,
7—9剂痊愈8例,12剂痊愈1例。以本方加味治疗颈性眩晕症55例,治疗结果:显效
24例,好转2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9%。
    7)证治规律:古今医案158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汤证男女均可发生,以男性、
39—40岁患者居多;无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多为慢性病。病因主要为外邪引发宿疾,

劳倦太过,饮食不节。主要诊断指标为眩晕、纳呆、乏力、胸胁痞满、呕恶、心悸、咳
嗽、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濡或复合脉;参考指标为脘腹胀满、
气短、形寒、喘、大便稀溏、小便短少、神疲、下肢浮肿、痰多、寐差。病机为脾阳不
足,饮停中焦,升降失常。临证运用时可选用生白术或炒白术,生甘草或炙甘草,并随
证加味。常用作汤剂,  日1剂,水煎分3次服,多以2—5剂见效,后以健脾,温肾方
调理巩固疗效。多用于治疗痰饮、眩晕、心悸、咳嗽、胃脘痛、喘、泄泻及美尼尔氏综
合征与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相关疾病。
    (4)医案选录
    1)风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房某,女,72岁。1987年10月23日初诊。自述心慌气
短,动则益甚半年,兼见全身浮肿、形寒肢冷、食欲不振、头目眩晕、神疲乏力。于半
月前因劳累病情加重,咳喘不得平卧,咯吐白沫样痰,小便短少,浮肿更重。向周次清
教授求治,诊见精神萎靡,口唇青紫,面色晦暗而虚浮,语音低微。右胁下触及痞块,

压痛。胃脘部隆起,下肢浮肿,舌胖而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结代。双肺可
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40次/分,律不齐,二尖办听诊区闻及双期病理性杂音。心电
图提示:①快速性心房纤颤,②肢导联低电压,③心肌劳损。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多
紊乱,左心缘第3弧圆钝。周老认为此属心脾阳虚,水邪上逆之候。治宜健脾利水,温
通心阳。方选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5g、桂枝9g白术15g、炙草6s.熟附子3g、车
前子12g(布包)。药进5剂,尿量增加,面部及腹部水肿消退,心慌气短减轻,已能
平卧,头目眩晕消失。仍食欲不振,形寒肢冷,微咳,舌脉同前。心率120次/分,律
不齐,.下肢浮肿。效不更方,原方继服4剂。药后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已能下床活
动,诸症基本消失,唯觉乏力,稍累则心悸气短,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6次/分,律不
齐,二尖办听诊区闻及双期杂音。舌质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结代。周老认
为此邪祛正虚之象,治用上方去车前子,加人参5g(先煎),炒枣仁20g,补气血养心
神,守方调治月余,病渐平伏。(<中医杂志)1994;35(7):409)
    2)留饮。成某,女,50岁,教员。1975年7月5日就诊。头目眩晕,心下满闷,
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Ft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
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诊见:精神尚好,体质
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
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辨证为脾胃阳虚饮停,诊断为饮证一一留饮。治则:温阳
化饮,健脾和胃。方药:苓桂术甘汤:茯苓20g,桂枝15g,  白术50g,甘草lOg,水
煎,分二次温服。
    上方服三剂后,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爽,背冷大减,继服上方三剂,
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证基本痊愈。因虑其病年深日久,劝其坚持每月服两剂,
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疾病未再发作。(<黑龙江中医药)1987;(1):5)
    [按语]  苓桂术甘汤为温阳健脾、利水化饮名方,仲景用以治疗脾阳虚弱,水饮内
停(<伤寒论))、痰饮及微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等证。现代医家活用
本方之妙,亦常见诸报道:如脾虚无制,水气凌心之循环系统疾病;痰饮犯肺之呼吸系
统疾病;脾虚水停而为肿满之泌尿系统疾病;痰饮上逆、蒙蔽清阳(窍)之眩晕、目
疾,又本怪病多痰之说,而用以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由是观之,本方临床运用范围甚

广,涉及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赅含上、中、下三焦。揆其原理,大要如下:其
一、脾虚之与痰饮,互为因果,狼狈为奸。(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
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津并行”,
此言生理之常。如因劳倦、饮食、外邪等因素损伤脾阳,则必然运化失职,水饮(痰)
内停,停饮便是病证,此病理产物又能转化为新的病因,继而损害人体,乃至转伤脾
阳,是致病之所,复为再伤之地,辗转反复,为患无穷。故惟以识得多变之病机,方能
驾驭多变之病证。其二、痰饮水气,变动不居,随气机之升降,或上冲下窜,或横溢旁
流,无所不至,故前述种种病证,尽可赅之。其三、痰饮之流注经隧者,常有较强之隐
蔽性,故有病证显然,而痰饮难征者,若非仔细推求,难得怪病责于痰之真谛。其四、
温阳健脾、利水化饮法,仲景括而言之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病必求于本
也。既执其根本,何惧其枝节!故对本方之灵思妙用,阅此四要,思过半矣。
    [现代研究]
    对心血管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苓桂术甘汤能延长缺氧条件下小鼠的存活时
间,缓解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对氯仿所致小鼠室颤有明显保护作用,对家
兔实验性心衰的心力恢复有促进作用,说明该方具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正
性肌力作用,为临床治疗冠心病伴心功能减退提供了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