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姓,源自黄帝,奉昆吾为始祖。隋大业七年(611 年),苏惟忠、苏惟智、苏惟信三兄弟由光州固始大桥头人闽,为第一支人闽苏姓族人。唐代,有3支苏姓族人人闽,其中,唐光启元年(885年)人闽的苏益,人口繁衍最多。据 2016年全省人口统计,福建苏姓人口总数为452499人,主要分布在泉州、厦门、漳州、龙岩、宁德等地,居村 300人以上苏姓主要聚居地有 450多个。宋元明清时期,福建苏姓族人陆续迁徙江苏,广东、海南、浙江、云南、广西、天津、江西、湖南、北京、安徽、重庆、四川、贵州台湾等地以及外迁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等国。科举时代,福建苏氏有进士 105 人。现有苏氏族谱120余部。在众多的祠堂、祖坟、古建筑、名胜古迹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1项、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40项。苏姓郡望为武功郡,福建苏姓聚居地主要堂号有武功堂、芦山堂、眉山堂、阜阳堂,以芦山衍派为盛。 第一章 源 流 第一节:溯 源 一、源自黄帝 黄帝(轩辕氏)封地为姓。颛顼7世昆吾受封于苏,筑苏城,建苏国(国都在今河南临漳县),后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以封地国名为姓,为苏姓最早发祥地。 二、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汉代 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迁居中原后改为苏姓,子孙相袭。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另有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部分后裔改为苏姓。 第二节 入闽 隋大业七年(611年),苏惟忠、苏惟智、苏惟信三兄弟由光州固始大桥头人福州乌石山,后居福安穆阳(今福安康厝乡)。 唐总章二年(669年),苏道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由光州固始人漳州。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受封昭德将军,附祀陈圣王庙。 唐天宝元年(742年),苏肇基自光州固始人居玉屏镇(今古田县)。 第五篇 苏 姓 唐光启元年(885年),苏益自光州固始随王潮人闽,任都统领军使。先居泉州,后迁居同安①。唐光启元年(885年),苏义从王潮人闽,镇守泉关涧埕(今南安)②。 第三节 繁衍 一、苏惟忠、苏惟智、苏惟信家族 苏惟忠、苏惟智、苏惟信三兄弟先居福州乌石山,后迁居福安(今康厝乡竹岙村)。以“江南瑞雪满群山”为房号,苏曹为江房,居树旁;苏善为南房,居后巷:苏生为瑞房,居池旁;苏金为雪房,居坂旁;苏玉为满房,居巷头;苏富为群房,居巷尾:苏贵为山房,居后宅。部分后裔迁居寿宁、周宁、霞浦。 二、苏肇基家族 苏肇基先居古田,生2子:苏永、苏章。后裔迁居屏南、建瓯、建阳、顺昌、政和。 三、苏益家族 苏益先居泉州,生4子:苏光谊、苏光谓、苏光诲、苏光曦。后居同安葫芦山麓,繁衍省内各地。(一)苏光谊世系 苏光谊入闽后居南安霞舒阜阳谷口③。致仕后居永春桃林。苏光谊生3子:苏秉礼、苏奉礼、苏明礼,兄弟3人自永春桃林迁居德化县善均里桃枝(今德化县雷锋镇苏厝洋)。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肇基德化石城(今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9世苏钦迁居仙游苏家巷建富义堂;12世苏显祖迁居南安霞舒;14世苏师存由南安盘濑迁居安溪高仓庙(今蓬莱镇),苏师圣由南安盘濑迁居安溪魁美(今湖头镇溪美村);15世苏道助迁居仙游大圳(今大济乡),苏道隆迁居德化双翰(今春美乡),苏道益迁居德化葛坑乡,苏道隐迁居尤中里山坪(今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苏道远迁居德化龙井(今龙浔镇宝美村)。宋代有后裔迁徙台湾。明清时期有后裔迁居尤溪、漳平、龙岩、光泽、邵武、建阳,迁徙江西等地和马来西亚。 ① 此条目出自: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第10册(表)》(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版)第3150页记载:“光州刺史苏奕四世孙益”;②[明]何乔远编撰《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八闽文献丛刊”第三册 1994 年版) 第2710页《苏绅传》记载:“苏绅,字仪父,初名庆民,曾祖益,随王潮入闽”;③[明]周瑛、黄仲昭著(清同治十年重刊)《兴化府志》第1024页《苏钦传》(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记载:“苏钦,字伯臣,与莆侍郎烨同祖,自都统领军使益人闽,子孙散处泉之属邑”;④[明]郑岳纂《莆阳文献》(广陵书社 2016年版)十八册第3页《苏钦传》记载:“苏钦,字伯臣。与莆侍郎烨同祖,自都统领军使益人闽,子孙散处泉之属邑”,至钦,始自德化迁居仙游:⑤「清】怀蔬布等重修《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年版)《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乾隆泉州府志》卷之五十六《宋武迹·苏光诲传》 记载:“苏光诲,父益,乾符中隰州刺史,自光州固始随王潮入闽”;⑥吴锡璜著《同安县志(民国版)》(方志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874页《苏光诲传》记载:“苏光诲,父益,乾符中隰州刺史,自光州固始随工潮人闫。” ② 此条目出自南安市档案馆馆藏手写本及南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依据该本印刷的民国4年《南安县志》(1989年排印本)卷二十三记载:“苏义……从王潮人闽,镇守泉关涧埕。”另查 2000 年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根据另外的版本整理出版的《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民国南安县志》,缺卷二十二、二十三。 ③ 此条目出自:①1912年由苏朝阶主笔第六次重修的安溪《魁美苏氏族谱》载:“益公长子光谊,行大郎。唐光启二年丙午同二弟与父自光州固始从王潮人闽。厥后,由芦山分支南安阜阳谷口,今名霞舒是也。';②晋江钱坡《苏氏青史传家序》载:“唐一世大郎公,讳光谊,益公长子,唐光启丙午二年与二弟从王潮自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闽。住居泉南安涧埕灵感里阜阳谷口,地号九郎园……”;③1912年由苏朝阶主笔第六次重修的《江西德兴苏氏族谱》谱载内容同①。 第四节 君郡望、堂号 一、郡望 武功郡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始设武功县。东汉初废人眉县。永平八年(65年)复置武功县,治所由渭河南迁至渭河北原邰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撤具置武功郡.北周建德二年(574年)废武功郡,复置武功县,治所由邰城迁至武功城(今武功镇)。汉代,大将军苏建随卫青、霍去病功打匈奴有功,封平陵侯。苏建居长安,后葬武功。其后裔遂家其所封,是为武功郡。 二、主要堂号 武功堂 苏惟忠三兄弟和苏肇基的后裔集居在福安、寿宁、周宁、霞浦和古田、屏南、建瓯、建阳顺昌、政和等地,沿用“武功”为堂号。 芦山堂 苏益人闽后先居泉州,后迁同安,拓基葫芦山,取号芦山堂。其后裔聚居在厦门、泉州漳州、莆田、三明、龙岩的各县(市、区)和散居在福州、南平、宁德的大部分县(市、区),均以“芦山”为堂号。 眉山堂 宋代、莆田苏械与苏轼叙宗盟,仰慕眉山家学立堂号。元代,同安苏氏因粮祸受株连,部分族人改堂号,聚居在莆田秀屿、涵江、仙游和泉州惠安等地。 阜阳堂苏大郎世居南安坂顶霞舒阜阳谷口,历经沿革。2004年在霞舒西房苏氏宗祠左侧建阜阳堂。南安市康美镇等地部分苏姓族人以“阜阳”为堂号。 第二章 分 布 第一节 人口分布 2016年6月,福建省公安厅户籍人口统计(不含金门、马祖),全省苏姓人口总数为452499人,分布于全省各市、县(市、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