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复兴到底是什么?

 阿里山图书馆 2025-04-23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大家可能很熟悉,但是呢又有些模糊的一个词--文艺复兴。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给一个大致的定义,文艺复兴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资产阶级兴起,对中世纪神权不满,想要复兴古典文化,但实际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有观点认为,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崛起上,离不开两场运动,那就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下一期分享。

文艺复兴从意大利扩展到西欧。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15世纪继续扩展,16世纪到达了顶峰,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欧洲的大范围的科学革命,也就是文艺复兴的显著成果。具体影响到了以下这些方面:

政治方面,民族国家的兴起,比如法国、西班牙的中央集权,意大利城邦的分裂,资产阶级崛起,君主专制衰落,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还有文艺复兴对民主制度的影响,比如人文主义对个人权利的强调。

经济方面,意大利的银行家家族,贸易和金融创新,印刷术促进知识传播,航海技术推动殖民扩张,大航海时代带来的资源。银行家家族和殖民扩张比如热那亚、威尼斯的商人。

文化方面,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成就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文学作品如但丁、莎士比亚,语言从拉丁语转向方言。科学与艺术的互动,比如解剖学对艺术的影响,伽利略的实验。科学革命和艺术技术如透视法、光影处理。

社会方面,教育普及,印刷术的作用,社会结构变化,资产阶级挑战贵族,宗教改革带来的变化,比如马丁·路德。还有就是催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比如个人私欲膨胀,攀比成风。比如把美第奇家族比作早期的风险投资家,或者把印刷术比作古代的社交媒体。

再直白一点儿表述就是,文艺复兴一场让欧洲人开窍的文艺觉醒运动。我们再往历史深处走走。要理解文艺复兴,得先想象14世纪的欧洲有多惨吧。

黑死病横扫欧洲大陆,三分之一人口嗝屁,活下来的人开始怀疑人生——人们之前信仰的上帝是不是在摸鱼?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灭亡,一大波抱着古希腊手稿的学者逃到意大利,边逃边喊:“快来学哲学!柏拉图比圣经更刺激!”

更关键的是,意大利城邦的土豪们(比如美第奇家族)突然发现:钱不仅能买赎罪券,还能买艺术家的灵魂!他们砸钱建教堂、雇画家,把佛罗伦萨变成了中世纪版艺术硅谷。于是,一场以复古为名的叛逆运动开始了——表面上复兴古希腊罗马,实际上在偷偷给教会拆台。  

归根结底14世纪的欧洲,正处于一场水深火热的中世纪精神内耗之中。教会垄断思想、神权压得人喘不过来气,连吃顿饭都要想着“这是上帝的旨意”。但意大利人实在坐不住了——毕竟他们有钱!  

当时,意大利佛罗伦萨政坛分为两派。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伯林派和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1266年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掌权,但内部又分化成白党和黑党。

但丁的家族原本属于盖尔非派,但他主张佛罗伦萨独立,成为白党中坚。1301年,教皇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去佛罗伦萨调解,但丁作为白党代表,带队去阿维农游说教皇,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终,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刻扶持黑党屠杀反对派,但丁被终身流放,回城即死。这位《神曲》作者从此再未踏上故土,却在流亡中完成了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评价说)的壮举——用意大利方言写诗,让文学从拉丁语的神坛走向人间。

当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邦,靠着地中海贸易和银行业(比如美第奇家族:古代版风投大佬)赚得盆满钵满。腰包鼓起来的资产阶级们突然发现:凭什么只能画圣母像?我们想看真人!

于是,一场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旗号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此展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艺复兴,经济繁荣→资产阶级崛起→对神权不满→借古希腊罗马之名,行反封建、反教会之实。

从神说了算到人说了算的华丽转身。文艺复兴这场文化造反运动直接把上帝挤下热搜榜。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简单理解就是“把人从神的背景板里拉到C位。

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意大利文学圈在欧洲全网刷屏啦。从神曲到歌集的灵魂觉醒,有三位代表人物认识一下,号称文艺复兴三杰。

1.但丁在《神曲》中,他让贝雅特丽齐带自己游历天堂,却在地狱里安排了背叛佛罗伦萨的政敌。这种神学框架下的人性批判,让中世纪的宗教叙事第一次有了人间烟火气。  

2.彼特拉克这位人文主义之父——他呐喊我是人,只要求人的幸福。他疯狂迷恋一位叫劳拉的女士,却从未与她有过实质性关系。他在《歌集》中写尽对劳拉的爱慕与遗憾,把爱情从原罪变成了神圣的人性。1341年,他在罗马卡比托利欧山戴上桂冠诗人头衔,成为欧洲第一个被公开加冕的桂冠诗人,此举被视作古典荣光的复活。  

3. 薄伽丘是但丁的迷弟,彼特拉克的忘年交,写出了《十日谈》——100个故事嘲讽教会虚伪,比如修士偷情被抓,反咬女仆是女巫。

艺术圈也同样,达芬奇一边画《蒙娜丽莎》微笑,一边解剖尸体研究肌肉(粉丝:这合理吗?);米开朗基罗雕《大卫》时,甲方教会要求遮羞布,他直接翻白眼,美就是真理,遮个锤子!

法国人学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路易十一用卢浮宫装裱艺术赞助;英国人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把人文主义装进悲剧的壳里;德国人马丁·路德直接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喊出我的信仰只归我管——宗教改革的弹幕就此刷屏。 最终,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出圈,演变成了全欧洲的知识狂欢。

文艺复兴这场运动后劲十足,波及范围之广。

从政治上看,从以前的封建小团体直接干到了中央集权2.0。民族国家从此开始崛起,法国亨利七世、西班牙的天主教双王抄意大利作业,把封建领主的权力攥在自己手里,欧洲开始从诸侯割据向国家争霸模式升级。  

城邦的内卷与悲剧陆续上演。意大利城邦(佛罗伦萨、威尼斯)靠艺术赞助和金融称霸一时,但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被法国、西班牙打得满地找牙,意大利战争(1494-1559年)后沦为列强菜园子。  

从经济上看,意大利的金融霸权与衰落:美第奇家族用银行赚得第一桶金,但后来被西班牙、荷兰的股份制公司(比如东印度公司)抢了风头——毕竟,文艺整活儿不能当饭吃,得靠殖民扩张和贸易开箱全球资源。  

印刷术极大推到了知识界的“微信朋友圈。古腾堡的印刷机一响,但丁、路德的书全网疯传,知识从贵族专享变成大众消费品,欧洲人终于不用靠修士手抄《圣经》了。

文艺复兴让欧洲的航海与殖民扩张如同开了的外挂: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欧洲人用文艺复兴的科学成果(比如星盘、航海图)开启全球掠夺模式,顺便把天花和土豆带去了新大陆——双赢!

文化已经从神的附庸到了人的人设里。艺术界也进行着颜值革命,艺术家们不再画圣母的苦脸,转而画《维纳斯的诞生》这样的女神自拍,连教堂壁画都开始用透视法,让你感觉耶稣就在你眼前。  

文学的人设觉醒更彻底,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直在纠结生存还是毁灭,拉伯雷的《巨人传》里巨人吃喝拉撒全记录——人终于有了七情六欲的人设,不再是神的提线木偶。  

在科学的“叛逆之路上,伽利略用望远镜说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被教会列为禁书——但科学革命的火种已经种下,就像在神权的墙上砸了个此处禁止思考的反讽涂鸦。

教育的去神化最典型的是,伊拉斯谟提倡教育要让人成为人,大学里开始教希腊文、罗马史,而不是单纯背诵《圣经》注释。  

资产阶级(商人、银行家)靠钱和思想冲破贵族垄断,欧洲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变成金字塔+中产夹心层。  宗教改革开始分家,马丁·路德一怒之下把《九十五条论纲》贴在教堂门上,直接把天主教会的垄断经营变成宗教自由竞争,欧洲从此多了个新教品牌——Protestant(新教徒:指16世纪脱离罗马天主教之基督教团体)。

通过上面的分享,大家思考一下,文艺复兴是如何整出一个现代欧洲?文艺复兴是一场古代网红带货吗?今天我们刷手机看名画、读经典,似乎觉得文艺复兴很高级。在我看来,真相是它本质上就是一场草根逆袭——商人用钱砸碎教会枷锁,艺术家用画笔怼翻神权,科学家用望远镜偷窥上帝隐私。  

细思极恐的是,如果没有黑死病让人怀疑人生,没有土豪们报复性消费艺术,没有那批拜占庭难民当知识搬运工,欧洲会不会还在中世纪玩泥巴?  

当AI开始画画、ChatGPT写诗、马斯克想殖民火星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经历一场数字文艺复兴?而这次,被掀翻桌子的会是人类自己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