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信任了自己,你对这个世界也就开放了。那些曾经压抑,隐藏的情绪也就散掉了。

 大侃说 2025-04-23 发布于山东

AI的发展,让学习的渠道多了起来。当遇到情绪方面,心理方面的问题总想参加这个灵班,那个心咨询。我没有参加任何的咨询和灵修学习,只是靠自己寻找答案。以书为师,请它们为我开示。开示了你不做没啥意义,开示了用于了行动才有了意义。

把娜塔莉哥德堡的《写出我心》读了多遍,抄了一遍。通过每天的书写践行书中的理论,我懂了这本书。

她说:写作的练习拥抱你整个生命,但不要求任何逻辑形式:没什么第十九章需承续十八章的动作这回事。这是一个你可以狂野自在,无拘无束,把梦见奶奶的汤的事和窗外千奇百怪的云层糅合在一起的地方:它没有特定的走向,只与当下整个的你息息相关。

我写难过,愤怒,哀伤,快乐,惊喜,平静。有时候写的时候会痛苦流涕,这意味着你可以觉醒,那些曾经隐藏在深处的伤痛正在纸上瓦解。它们本身不会让你痛,只是你认同了它。那么这个认同的人,和伤痛的人又是谁?当不断地探视自己的心灵。原来认同的人和伤痛的人都是自我。

我们为伤痛执著,觉得生活为什么这么对自己?生活就是生活,它对众生都是如此。你执著的只是自己的认知,并认为是对的。生活却不是这个样子。它超越多了对错,善恶,只是为了让你体验。风来了感受风,雨来了享受雨。

有时候坐在桌子前,不知道写什么。想起路上买菜时,父母大声呵斥孩子。孩子顶多4,5岁。可能刚吃完饭,一边走,一边跳。好动本来是孩子的天性。父亲说:不准跳,会肚子疼,再跳我揍你。严肃的表情,责备的语气。让此刻脚下的草木为之振动。

我在想,吃完饭,篮球我都打过,也没有肚子疼。不知道吃完饭,跳动会肚子疼得观点是从那里得来的。记得很多专家说过,吃完饭不能剧烈运动,也不说不能一边走,一边跳呀。再说专家说的也不一定对,可以自己感受。有的专家说每天吃三顿饭,睡8小时。但蔡志忠先生每天吃一顿饭,睡3个小时,依然能量很足。

这个父亲并没有意识到他指责的话语比未发生的肚子疼伤害性更大。

一个父母在朋友圈发了孩子从70分考到90分的对话,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父母表扬真是个好孩子。原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如此简单,满足他们的期待。想想这是对孩子要求很高的-----让他们放下自我。在无我的情况下,才会接受父母任何的要求。

但是孩子没有达到无我,在有我的情况下的接受,自我就会被强制改变。改变成父母认为的好孩子,父母眼中的乖孩子。痛苦也就产生了。和自我的需求产生了冲突。

当成人之后,我们一直被这个冲突下的情绪掌控着。别人的否定会激起曾经父母批评你吃饭后跳动的场景;上司批评你工作做错了,这个场景又被激活。当你无法出离时,才会回到自我。当层层拨开,才会认识自己。

藏传佛教大师创巴仁波切说:“遭遇巨大的反对力量时,我们必须保持开放。虽然没有人鼓励我们开放,但我们仍须一层层剥开心扉。”

练习写作亦是如此。我们必须保持开放,找到痛苦的原点,它们本身是虚幻的,脆弱的。只是自己让它们变的如此真实,强大。当放下自我的时候,它们也就消失了。如果你不经过开放的过程,它们会一直都在。

你要从书中找到方向,行中实践。功夫是要靠自己,不是靠师父,靠佛陀。他们会告诉你他们的体验,但不是你的体验。你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体验到,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娜塔莉哥德堡的《写出我心》,这时她的写出我心。你要写出自己的心,就要自己去写。

我懂了写作,因为每天都在写。不是写小说,也不是写回忆录,只是信任自己的声音。当你信任了自己,你对这个世界也就开放了。那些曾经压抑,隐藏的情绪也就散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