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刚当老师的朋友跟我吐槽:“我真怀疑这届学生到底聪不聪明。” 他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 “船逆流每小时走12公里,水流速度4公里,船的静水速度是多少?” 80%的孩子立刻脱口而出:“12减4,等于8!” 他问了一句:“你们确定?”全班开始狂擦橡皮,改成了正确答案12+4=16。 他说:“提醒一下就能懂,那他们到底是聪明还是不聪明?” 我笑了笑,说:这不是聪不聪明的问题,是“会不会思考”的问题。 很多孩子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天赋,而是从小就缺了一样关键东西:👉 思维的习惯。 我特别认同段永平说过的一句话: “我觉得没有人天生有悟性的。我看到的有悟性的人,一般都非常肯悟,会习惯想本质及长远。” 这放在教育上就是: 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 我把这种能力叫做:学习的底层引擎——思维习惯。它比“学习习惯”更本质、更长远,也更容易被忽略。 接下来,我想跟你分享5个顶尖学霸身上都有的思维习惯。每一个,都是孩子学习力提升的“关键分水岭”。 01 别急着做题,聪明人第一步是“问清楚” 很多孩子一拿到题,第一反应就是“快点做”。但真正的聪明人,第一步不是动笔,而是“界定问题”。 还记得开头那道船速题吗?
他会先界定核心概念:“静水速度”和“逆流速度”之间的关系。 然后搞清楚:逆流是船速减水流,给了逆流和水流,那静水速度自然就是逆流+水流。 这一来一回,答案反而更快、更稳。 很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做错题,就恨不得戳着脑门说一句:“你到底看清楚题了吗?怎么又死套公式?” 但其实,错不是错在眼不够亮,是思维不够清。
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培养的习惯,比如,下面是我经常推荐给家长的三个“问题界定训练法”: ✅ 训练1|问题拆解游戏 每天找一个生活问题,和孩子一起问一句: ✅ 训练2|五个为什么 来自丰田公司的经典提问法。 ✅ 训练3|一分钟思考前置 做题前,强制让孩子用1分钟思考并说出: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在训练孩子的一种底层能力:主动界定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一旦这个习惯养成了,他们不仅做题更准,面对复杂任务也更有把握。 毕竟,真正有思维力的孩子,脑子里永远比别人多想一步。 这些训练方法看似简单,但家长要系统、持续地练习这些习惯,光靠一两次“提醒”是不够的。 我和团队专门设计了《未来学习力·五核习惯养成手册》,针对每一个思维习惯,提供了具体操作模板 + 每周练习任务 + 家庭引导话术,目前已经帮助很多家庭在短时间内建立了系统思维路径。 如果你希望孩子从“机械做题”转向“主动思考”,强烈建议从这个第一个思维习惯开始练起。 📩 后台回复关键词“五核习惯”就可以免费领取这本手册。 ![]() 当然,光一个“主动界定问题的习惯”还不够,良好的思维习惯还需要更多的支柱。 02 做得多,不如做得有效: 学霸刻在骨子里的复盘习惯 不要以为学霸都是拼命刷题,大部分的学霸做的题目可能比你孩子还要少。 你可以想象一下两个孩子: 🧒A:刷完一套卷子,啪地一声把作业本一合:“搞定!” A写了100题,B可能只写了30题——但B把每一次“出错”都变成了思维的升级。 这,就是聪明学习者的区别所在。 但问题是,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复盘”的概念。他们脑子里只有“赶快做完”,没有“做完之后还要复盘”。
结果就是,孩子永远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做了很多题,但本质没有提升。 ![]() 因此,不要仅仅在学习上培养复盘 -- 更多的要在生活中去磨练。同时也教给他们系统的方法。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五核习惯养成手册》中,专门为复盘能力设计了一整套训练方案的原因。如果你希望孩子做少题、提高效率,可以从这里开始。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一个更容易被孩子忽略、但却决定孩子学习深度的习惯:他们是否敢于“盯着不懂的地方”发力。 03 不懂不是问题,逃避才是真正的问题 不懂不是问题,回避才是。越早直面模糊区,越快突破思维瓶颈。 一个课堂,下课了,哪一个群体的学生问题最多,会主动找老师去提问? 就是成绩最好的那拨人。 相比之下,普通学生往往会逃避自己不懂的地方——'这部分应该不重要'、'差不多懂了吧'、'记下来算了'。结果是知识体系中留下越来越多的漏洞,直到某天彻底崩塌。 这正是学霸和普通学生的最大区别:普通学生在回避“不懂”,学霸在追着“不懂”打。 学习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把“不懂”弄得越来越少,那么就意味着知识能更好得融会贯通。 可是孩子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情绪、迟疑、面子问题、惰性、畏难等等,回避而不是直面问题。 ![]() 其实要想清楚,40多孩子一个班,你主动提问解决自己不懂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主动占有了“资源”,而不提问,则是早早在资源的竞争中放弃。 在我们为家长设计的《五核习惯养成手册》中,“主动聚焦不懂”是非常核心的一项训练主题,并和“主动界定问题”整合起来。 04 靠别人逼,不如自己哄: 真正能学进去的孩子,靠的是自我激发 前面有一篇文章讲过“内驱力”的真实来源,分为先天和后天(文章请见:你拼命盯着,孩子却越来越佛?真正有效的内驱力培养是这样做的!(附35页实操指南))。 后天中间有一个孩子可以自己操作的部分,就是自我激励与自我奖励。 换句话说,这些孩子能越学越觉得有获得感、成就感,越学越开心。 自我激励不是孩子天天喊“我要努力我要努力”。它是一种认知模式 + 情绪调节 + 小小奖励机制的组合。换句话说,真正的内驱力,其实可以“养”出来。 这一部分的道理不多说了,可以看前面的文章。 这个能力的培养,手册中也有很多培养的示范与实例可以参考: ![]() 05 化繁为简,是聪明孩子的隐藏技能 面对复杂任务,优秀的孩子不会直接做,而是先拆解流程、设计路径。 这可能是最能体现'聪明'与'勤奋'区别的一个习惯。 如果我们把“提升学习成绩”看作一个系统的、复杂的任务,如果孩子不会拆解这个大的目标,东忙一些、西忙一点,很难得到系统的提高。 聪明的学习者懂得:面对复杂任务,直接上手往往会陷入混乱。先把大任务拆解成有序的小步骤,不仅能降低心理压力,还能确保每一步都高效精准。这种流程化思维,是一种认知层级更高的思维方式,它能大大降低混乱感,提高效率和成就感。 这个习惯的价值远超学习本身——未来职场中,规划能力、组织能力往往比单纯的执行能力更为重要。 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为什么说“问题解决”能力决定孩子的学业成就,因为“问题解决”能力的底层,就是一种任务流程化思维过程的体现。 ![]() 光说“你要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其实大多时候是没用的。因为孩子并不会把它转化成“怎么做”。流程化思维就是对自己的详细规划与设计。 这部分内容尤其适合“拖延型”“混乱型”孩子,很多家庭反馈:孩子变得更有条理、做事更主动、学习也更轻松了。 具有流程化思维的孩子,由于是自己设计出来的流程,执行效率更高、主动性也更强。 D爸的话: 这5个习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影响却极深。
有的孩子天生就会,但更多的孩子需要家长一点一点“养”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