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毛泽东的“不要脸”与读书之道

 昵称21405352 2025-04-24 发布于湖南

青年毛泽东曾在求‮的学‬时候‮刻曾‬意训练‮己自‬的脸皮。

例‮他如‬需要蹭船,就是等‮到船‬了中游才‮诉告‬船工身上没钱,人‮又家‬不能掉头,还‮别有‬的顾客呢,少不得‮臭被‬骂一通。

不提倡这‮行种‬为,但辱骂‮白和‬眼不会降低他的游兴,因为他的目光‮就早‬盯在了江河‮大与‬地上。

青年时期为磨炼意志、破除“脸皮薄”等精神内耗,他曾多次以“自讨苦吃”的方式直面社会现实,其中1917年暑期与萧瑜的“乞丐式”游学经历尤为典型。这段历时月余、徒步九百余里的旅程,被他视为“读无字之书”的社会实践课:

图片
图片

以上图片来自长沙万家丽蜡像馆

蹭船事件中的刻意训练
在湘江渡口,两人衣衫褴褛、身无分文,故意等船至江心才坦言无钱乘船。面对船工的辱骂“没钱还上船,当我这是慈善堂呐”,毛泽东神色坦然,目光始终凝望两岸山河。这种“先斩后奏”的策略,既是对突发困境的应对考验,更是刻意将自尊心置于现实冲突中锤炼。他后来向友人解释:“若总顾忌他人眼光,如何看清真实的中国?”

图片

贯穿旅程的“厚脸皮”实践

 遭财主家丁驱赶时,他非但未退缩,反而挺直腰杆宣讲“善待乞讨者”的道理,被拒后更堵门软磨硬泡直至对方妥协。

 在考察期间,他主动与田间劳作的农民、市井小贩攀谈,即便遭遇冷眼也坚持记录民生疾苦,最终完成厚达数万字的《游学笔记》

  他刻意以乞丐形象示人,打破“读书人”身份枷锁,亲身体验底层生存状态


精神锤炼的深层逻辑
这次游学发生于中国内忧外患之际(列强压迫、军阀混战、思想混乱),毛泽东意识到:“欲救中国,必先破除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脆弱。”他将船工的辱骂、乡绅的白眼转化为认知革命的契机——当他人还在书斋空谈救国时,他已将精神内耗转化为社会调查的动力,正如其后来总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这种将个人意志淬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刻影响了毛主席后来的革命方法论。从《寻乌调查》中对酱油制作流程的详细考据,到延安时期提出“知识分子工农化”,都延续着青年时期破除精神枷锁、直面现实矛盾的思维特质。

图片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来谈谈毛主席的读书方法。

毛主席读书的范围很大,哲学、自然科学、政治、军事、书法、报刊杂志等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十一大类。他读书很偏,一般常人很少去涉猎的书,他都去读,而且读了之后还去谈。比如说科幻题材现在比较多,但在1936年,长征刚刚到达陕北,他会见美国记者斯洛的时候,就谈到了一个英国的科幻作家威尔斯,他写了《星球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毛主席引用威尔斯小说里面的话说“我们买一张车票从地球到月球”。相信在那个时代读过威尔斯的《星球大战》、《月球上的第一批人》这种小说的人很少,但毛就读了。

而在50年代初,毛主席又读到什么样的很偏的书呢?一个苏联科学家写的《土壤学》,他读了好几次,而且上面有很多批注。后来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就是“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八字宪法。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读了《土壤学》以后得到的启发和感悟。他读《红楼梦》,他不仅读这本书,而且还读一些研究《红楼梦》的著作,读《红楼梦》的一些考证。周汝昌有一本书叫《红楼梦新证》,里边考证到一个“胭脂米”,毛主席就想方设法要去弄清楚这个“胭脂米”到底是什么米,花了很多时间去考证。

图片

毛主席在讲话和写作里边引用的一些话,研究人员后来在编辑和整理的时候,都想找到原始出处,但是一般都很难找到。他在延安讲话的时候曾经引用了一句徐志摩的话,他说诗歌让人读起来要像“银针之响于幽谷”一样。这是徐志摩的话,毛主席就引用了这个话。后来我们去查,找了很多人,包括找了当时的现代文学史家唐涛,都记不住。

后来到北京图书馆里面去查徐志摩留下来的一个全集样本也没查到。结果查到陈源的文章、鲁迅的文章也用过这个话。还有一次,毛泽东给丁玲写了一首诗,里面有“三千毛瑟精兵”,这是拿破仑的话,我们也查,在孙中山那儿查到过。就是说他读过的书对他的工作、他的话语、方式和体系都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这都是很“偏”而“深”的东西。

图片

最有名的,是林彪在1971年9月13号乘坐飞机外逃的时候,当时周恩来到毛泽东身边问该怎么办。有人提出是不是该把飞机打下来,它已经进入蒙古境内了。这时候毛泽东就说了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由他去吧!”,意思是说由他去吧,就没有打。后来我们想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可能是有出处的,是不是俗语?后来到韶山那一带去验证,那一带也没有找到这样的话。后来想想是不是在哪一本书上看到的呢,也一直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后来有热心的读者和研究者告诉我们说,这两句话查到了,是清代嘉庆年间有一个人写了一本章回小说叫《何典》,那里面有。我们把书找来,很意外地发现,那里边有一些话是毛泽东在1974年的时候在中央会议上经常引用的,里面有一些这样的话“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这就说明毛泽东是读过《何典》的,而《何典》这部书我们当中知道的就是非常少的。这说明毛主席读书非常广博。 

打仗他是一流的军事家;搞理论他是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写诗他是一流的大诗人;散文也了不得。五十年代初,我们大陆在批判胡适的时候,那个时候胡适住在美国,有人就去采访胡适说,大陆正在批判你的思想,你有什么感想?胡适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这证明我的思想还有批判的价值。第二句,客观地说,要论大陆白话文写得最好的还是毛润之!连胡适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白话文的大家,都说毛泽东的文章写得好;

逝世前七个小时,毛泽东还在读书

毛泽东读书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读到老”。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毛泽东讲这个话不光是鼓励别人读书,而且他自己也做到了,而且“活到老,读到老,读到死”。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1976年9月9日凌晨10分逝世。那他9月8号在干什么?当时他是全身插满了管子,一会儿昏迷,一会儿清醒,但一清醒过来就要书,要文件看,看了多少次呢?

看了11次,也就是说他苏醒了11次,要书要文件要了11次,总共的时间加起来就是两小时50分钟,就是9月8号那一天他清醒的时间是2小时50分钟,而这2小时50分钟都在看书,而最后一次读书、看文件是什么时候呢,就是9月8号下午4点37分,过了7个小时以后,他就去世了。

毛主席读书哭得最厉害的一次,极有可能是1975年7月28日。先是小声抽泣,接着嚎啕大哭。值班的大夫着急了,因为这是主席做了白内障手术第5天。医生说,本来不让你看书,还非要看,看了还哭,眼睛要看坏了。

主席在看什么呢?是南宋陈亮的词——《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今古几人曾会”,有几个人知道我内心的所思所想呢?

图片
图片

《共产党宣言》他读了不下一百遍;《资治通鉴》几百万字,他读了不下十几遍;

年轻时《盛世危言》是他的启蒙读物;他从四大名著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从历史上去看治国之道,兴亡交替;长征和打仗途中,他最舍不得丢弃的就是那些书。

古往今来,“百无一用是书生”,批评的是书生只知读书不知实践,而他,用书构建起他的宏伟蓝图,实践出一条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他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人民这本大书,他读了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