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本的细节14:用分析模型拆穿业务借口

 左岸金戈财税 2025-04-24 发布于广东

财务部的成本经理小明盯着屏幕上的成本报表,眉头紧锁。第三季度的生产成本又超支了15%,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季度超标。他点开业务部提交的解释报告,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那些熟悉的理由:"原材料价格波动"、"设备突发故障"、"客户临时变更需求"......

"是时候结束这场猫鼠游戏了。"小明打开电脑里新建的"成本分析借口模型",这是他和团队花了两个月开发的秘密武器。这个模型整合了ERP系统数据、行业价格指数、设备运行日志等12个维度的信息,能像CT扫描一样透视每一个成本异常背后的真相。

模型的第一份诊断报告就让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谓的"原材料涨价",实际采购价却比市场均价高出8%,而采购时间恰好在价格回调期;

"设备故障"集中发生在周末加班时段,维修记录显示多是操作不当导致;

"客户变更"增加的设计费用中,有30%是内部沟通失误造成的重复工作。

会议室的空调突然显得格外冷,几个业务经理不约而同地松了松领带。如何让传统的"甩锅艺术"失去生存空间,这是企业管理者思考的,也是所谓业财融合下财务人可以努力的方向。

更多成本的细节点击以下链接阅读:

成本的细节1:成本乱象不再!掌握这两招,实现企业成本精细核算

成本的细节2:规范业务的流程图思维

成本的细节3:要让问题消失,必须解决根本问题

成本的细节4:从成本分析到降本的距离

成本的细节5:成本核算必须不断迭代更新

成本的细节6:如何抓住成本管控的重点

成本的细节7:如何快速了解成本有关的业务

成本的细节8:用清单规范成本核算

成本的细节9:什么才是降本增效的真功夫

成本的细节10:量化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成本的细节11:为什么成本分析会不能解决问题

成本的细节12:如何找到成本问题的根本原因

成本的细节13:穿透业务识破借口


01





问题:在电子元器件散热风扇公司做成本,与各部门沟通成本数据时,各部门总用“你们财务不懂业务,说了你们也不懂”来搪塞。同时公司领导也认为财务要融入业务,要提供价值。如何从数据和指标分析层面来穿透业务,揭露各部门借口。

分析:

借口分析必须建立一套分析模型,其实就是基于什么目的,从哪些维度去从数据层面来分析,验证各部门的借口,最终提出问题解决方案。

对于制造业成本问题,我提出过如下问题分析七步法模型,但是针对业务部门的各种借口,还需要细化模型。

1. 借口分析闭环及维度

1.1 借口分析闭环

借口必环必须建立在多维度基准体系下,多维度基准体系包括不限于:历史基准(3-5年数据)、行业基准(同行上市公司数据)、预算基准(经批准的预算目标)、理论基准(工程标准/最佳实践)。

借口闭环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识别借口:区分真实客观障碍与主观推诿

量化影响:评估借口对成本、效率、利润的实际影响

责任追溯:明确问题根源(外部环境、内部管理、跨部门协作)

改进闭环:生成针对性解决方案,避免重复借口

举个例子说明,业务部门借口:"塑胶粒子涨价30%导致成本超支"  。

数据验证:市场价实际上涨25%(采购价上涨30%)、该供应商占比80%且无替代来源。

责任判定:采购部未分散风险(扣4/5分制)。

改进方案:引入2家新供应商(已通过ISO认证)30%需求签订年度锁价协议。

1.2.借口分析维度

数据完整性(MES系统可追溯性)、外部可验证性(第三方检测报告)、历史重复率(过去24个月发生频次)、责任可归属性(供应商/客户/内部)、改进可行性(已有解决方案)、财务影响(量化损失金额)、时间敏感性(需立即处理程度)。

2. 借口分解模型(5Why分析法)

对每个借口进行至少5层"为什么"追问,直至找到根本原因。示例:借口:"生产成本上升",5Why逐层拆解与验证。

层级

问题

数据验证方法

真相判断

Why 1

为什么生产成本上升?

对比BOM标准成本 vs 实际成本(分材料类别)

确认是否真实存在异常上升

Why 2

为什么原材料成本增加?

采购价波动分析(横向比价/历史趋势)

区分市场普涨 vs 独家供应商涨价

Why 3

为什么接受供应商涨价?

供应商集中度分析(TOP3供应商占比)

判断是否存在供应链垄断

Why 4

为什么没有替代供应商?

供应商开发台账检查(近2年新增供应商数)

验证采购策略是否被动

Why 5

为什么采购策略有问题?

流程审计(供应商准入/考核制度完整性)

识别流程缺失环节

3. 数据验证关键指标

数据验证指标,需要从多维度进行验证。包括不限于:外部因素数据:行业报告、经济指标;内部因素数据:运营KPI、效率指标;混合因素数据:内外数据比对。以下举例各部门不同借口,以及如何利用具体指标去验证。

3.1. 原材料成本类借口

A:"稀土磁钢价格波动导致电机成本上升"

验证方法:建立钕铁硼价格指数追踪系统(区分N52/N42等牌号)

关键指标:单台电机磁钢成本占比(正常应控制在15-22%

B:"铝合金外壳涨价超预期"

穿透工具:压铸铝ADC12价格与上海有色网行情对比

替代方案分析:工程塑料替代的模具摊销成本测算

3.2. 生产制造类借口

A:"动平衡调试耗时导致产能不足"

分析模型:建立动平衡合格率SPC控制图(CPK应≥1.33

行业基准:φ120mm风扇动平衡调试时间应≤90/

B:"轴承不良率超出供应商承诺值"

验证系统:轴承寿命加速测试数据与供应商规格书对比

责任界定:区分装配工艺问题(油脂污染)与轴承本身缺陷

3.3 品质管理类借口

A:"客户突然提高噪音标准"

追溯工具:客户技术协议版本管理系统(含签收记录)

成本评估:重新设计风叶的模具修改费用测算

B:"盐雾测试不达标是测试方法差异"

标准对照:对比GB/T2423.17与客户企标的差异项

改进成本:不同防护工艺(镀层/密封)的成本增量分析



02





问题: 在每月成本分析中,其中BOM分析是其中一项工作。但是目前主要是把BOM中主要材料,进行损耗分析,比如生产损耗率、超领料工单等,但是生产部门总是说损耗问题不是生产部门的全部责任,采购部门的来料管理,以及仓库部门的物料管理都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损耗。如何系统分析BOM,确定各部门的责任。

分析:

1. BOM分析模型目标

验证BOM准确性:识别设计BOM(工程用量)与实际用量偏差,识别设计BOM(工程用量)与实际用量偏差。

量化生产损耗:区分合理工艺损耗与管理不善导致的浪费,区分合理工艺损耗与管理不善导致的浪费。

材料涨价归因:判断涨价是否属于市场普涨或采购策略失误,判断涨价是否属于市场普涨或采购策略失误。

责任追溯:定位问题根源(研发/生产/采购/供应商),定位问题根源(研发/生产/采购/供应商)。

2. BOM核心分析框架

2.1 BOM准确性分析

指标:BOM偏差率 = (实际用量 - 标准用量) / 标准用量 ×100%

偏差成本影响 = ∑(偏差量 × 材料单价)

验证方法:

分层对比:研发BOM(理论值)、工艺BOM(含合理损耗)、实际领用量(MES系统数据)。

关键材料聚焦:高价值材料(如芯片、稀有金属)、高波动材料(如塑胶粒子)

判断逻辑:偏差率 > 行业允许值(如±3%)如果实际用量 > 标准用量,可能原因:工艺缺陷/操作浪费  ;可能原因:BOM未更新或设计优化  。

2.2 生产损耗分析

指标:理论损耗率 = 工艺标准损耗量 / 标准投料量,实际损耗率 = (实际投料量 - 合格品用量) / 实际投料量,异常损耗成本 = (实际损耗率 - 理论损耗率) × 投料量 × 材料单价。

根因定位工具:

损耗鱼骨图:人:操作失误/培训不足;机:设备精度偏差(如注塑机参数偏移);料:材料批次不良(如金属毛刺);法:工艺参数不合理(如温度过高)。

损耗热力图:按工序/班组统计损耗率,识别异常点

案例:某电子厂发现焊接工序损耗率达8%(标准5%),经分析是焊膏印刷机未定期校准导致。

2.3 材料涨价借口验证

分析维度:

维度

验证方法

责任判定

市场普涨

对比LME/上海有色网等大宗商品指数

外部原因(不可控)

采购策略

分析采购价与行业平均价的差异

采购部责任(未锁价)

供应商管理

检查供应商集中度与替代方案储备

供应链管理责任

库存策略

安全库存覆盖天数 vs 价格波动周期

计划部责任

3. BOM成本分析维度

3.1 材料成本维度

分析角度

关键指标

分析目的

单价分析

材料采购价 vs 市场均价/历史价

判断采购成本是否合理

用量分析

实际用量 vs BOM标准用量

识别设计或生产浪费

替代料分析

替代料成本差异率

评估降本方案的可行性

汇率影响

进口材料本币成本变动率

量化汇率波动对BOM的影响

3.2 工艺与损耗维度

分析角度

关键指标

分析目的

理论损耗率

工艺标准损耗量 / 投料量

设定合理损耗基准

实际损耗率

(实际投料量 - 合格品用量) / 投料量

识别生产异常

损耗成本

超损耗量 × 材料单价

量化浪费导致的损失

工序损耗分布

各工序损耗占比(热力图)

定位高损耗环节

3.3 供应链与库存维度

分析角度

关键指标

分析目的

采购提前期

实际交期 vs 承诺交期

评估供应商可靠性

库存周转率

材料周转天数

判断是否过度囤积或短缺

呆滞料风险

库龄 > 90天的材料金额

预防材料报废损失

替代料库存

可替代材料的安全库存覆盖率

评估供应链弹性

3.4 设计优化维度

分析角度

关键指标

分析目的

标准化率

通用件占比 / 总物料数

减少SKU复杂度

DFC(Design for Cost)

设计变更后的成本节约额

评估研发降本效果

轻量化效益

材料减重带来的运输/加工成本节省

验证结构设计优化

3.5 BOM案例分析

案例:某家电企业电机成本异常分析,问题:电机BOM成本季度上涨12%。

分析过程:

材料维度:铜线采购价上涨8%(市场普涨5%)

用量维度:漆包线实际用量超BOM 3%(设备张力不均)

供应链维度:单一供应商占比90%(无议价能力)

结论:

采购策略问题(50%责任) + 生产损耗(30%责任)

改进措施:引入第二供应商(成本降低5%)、校准绕线机张力参数(减少2%损耗)。

4. 责任追溯与改进

4.1 责任判定矩阵

问题类型

责任部门

证据要求

BOM设计错误

研发部

设计变更单未同步生产

超工艺损耗

生产部

设备点检记录缺失

采购价异常

采购部

比价流程未执行证明

替代材料未验证

质量部

PPAP文件未完成

4.2 改进措施库

BOM问题:实施ECN(工程变更通知)双签机制、每月BOM与实际用量差异分析会议

损耗问题:建立损耗红榜/黑榜(按班组排名)、设置损耗节约奖励基金

涨价问题:大宗材料期货套保比例≥30%、每季度开发1-2家备用供应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