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是有一些差别的

 mishoushu 2025-04-24

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是有一些差别的 贵州章氏文化研究会     2025年03月19日 13:02   在明清时期,一旦殿试结束,考生们便会依据各自所取得的名次而被划分成一甲、二甲、三甲这三个不同的类别。其中,荣获一甲者会被赐予进士及第的殊荣,位列二甲之人则被赐予进士出身的名号,而处于三甲的考生则被赐予同进士出身的待遇。由此可见,同一届科举考试中的进士们,会因考试成绩的差异,而被清晰地划分成三个不同的档次。

   状元、榜眼、探花位列一甲,其待遇相较于二、三甲进士而言,自是优厚许多,传胪仪式结束后,他们便可直接获授修撰、编修之职。而二、三甲进士则不具备这样的特权,他们需要在参加朝考之后,方能确定各自未来的发展出路。 

 对于初获入仕资格证的新科进士而言,二甲、三甲的名次乃至殿试成绩,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此情形下,不禁要问:清代在举行殿试之时,究竟是以何种标准来对二三甲进行划分的呢?并且,二三甲进士在授职方面又存在着哪些不同之处呢? 

 【先来说殿试二三甲是如何确定的】 

 在清朝存续期间,总计举办了112科科举考试,最终有26849人得以考中进士。而在这众多的进士群体里,位居三甲之列的人数占据了其中的大部分。 

 清代科举制度大体上乃是沿袭明代之制,就殿试而言,其并无淘汰率一说。殿试的核心目的在于对考生名次进行重新排定,具体而言,便是依照成绩来确定一甲、二甲以及三甲的位次。 

 然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官方所留存的文献当中,并未明确给出有关殿试的具体评判准则。换而言之,就制度层面而言,对于二甲和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并没有相应的规定内容。种种迹象均表明,每次举行殿试时,所产生的二三甲进士的具体名额实际上都是随机而定的。   并非说随即排定名次就不存在衡量标准,总体而言,名次主要是由考生的策论来决定的。并且其中遵循着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二甲进士的人数必定要少于三甲进士的人数。 

 清代112科进士的录取状况,经由御史悉心查阅后得以明晰,其中每一科二甲、三甲的录取比例皆存在差异。就大体情形而言,在顺治、康熙两朝之际,二甲进士与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约为一比四;待到雍正、乾隆两朝,这一比例大致呈现为一比三的态势;而自嘉庆朝往后,二甲、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在某些时候,二者的比例近乎达到了一比一的程度。 

 虽说朝廷并未明确规定二三甲进士的录取比例,不过大体上能够推断出,对于考生究竟会被录入二甲还是三甲,其关键的判定依据,主要还是在于策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呀。 

 在读书人的求学生涯中,科举考试这一途径可不单单要求具备极为扎实过硬的学问功底,很多时候,运气也在其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呢。其实呀,这和当下的高考情况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哦。就好比在高考时,要是学生能够在考前恰好押中了题目,那在考场上自然就能较为轻松地拿到更高的分数啦。   会试向来充满着诸多未知因素。在考试来临之前,考生们往往会悉心钻研历届会试所出现过的各类考题。与此同时,不少有门道的考生还会选择在京师这块地方四处活动、设法钻营,其目的便是从朝中官员那里打探到关于主考官的相关信息,以及主考官所惯有的行文风格特点。 

 如此一来,便会有部分自身实力颇为过硬的考生,仅仅由于未能押中题目,亦或是未曾走通关系门路,最终致使其在会试中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反观那些学问水平普普通通的考生,却因运气成分占了便宜。 

 由于殿试乃是由皇帝亲自拟定考题,此前根本无人知晓具体考些什么,在此情形之下,较量的无疑就是考生们实实在在的才学本事了。故而不少在会试期间未能充分发挥自身水平、未获取理想名次的考生,完全能够凭借殿试这一环节来实现逆袭翻身。 

 在举行殿试之前,朝廷并未对二三甲的具体录取人数作出明确规定,其目的在于能够对考生展开重新考核。倘若当次殿试的考生整体质量颇为出色,那么最终被录取的二甲进士人数往往也会相对较多;反之,若考生质量欠佳,二甲进士的录取人数便会相应减少。简而言之,二甲进士的具体录取数额,关键还是要看当科考生的生源质量情况。   需注意的是,各个考生的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在殿试这般重要的场合下,不少考生难免会因紧张情绪的影响,进而无法取得理想的名次。鉴于此情况,在殿试结束之后,还会额外举行一次朝考,通过此次朝考的综合考量,最终来确定庶吉士的人选。 

 以曾国藩来说,其自身基础颇为扎实,然而在殿试时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好在之后于朝考之中成功扭转局势,得以顺利进入翰林院庶常馆。 

 自嘉庆年间往后,朝廷仿佛秉持着一种充当老好人的姿态,特意提高了二甲进士的招录比例。但凡参与科考的考生,其答卷只要不偏离主题,并且书法水平还算说得过去,便都能够较为顺遂地跻身二甲之列。 

 【二三甲进士的仕途有何不同】 

 在朝考成绩揭晓之后,新科进士们的仕途走向便大体有了定数。那些未被选作庶吉士的进士,便会正式被纳入“进士班”之列,接下来只需静候吏部的月选安排即可。   在清朝初期,那些考中二甲、三甲的进士往往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获授实际职务。而且所授起始职务的级别颇高,就外放为官而言,最低也是知县一职,运气好、能力佳的,甚至能谋得知府之位,而大部分则是担任知州这一职务。 

 自康熙朝起,进士选官的难度便呈现出增大的态势,与此同时,明文规定赋予了二甲进士相较于三甲进士在一定程度上的特权。 

 二甲进士的名次较为靠前,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会选择留京任职,且多担任主事一职。而倘若被外放的话,二甲进士通常会出任推官(推官为知府佐贰官,官居正六品,不过后来此官职被废除了),三甲进士则一般会担任知县。从品级方面来看,二甲进士显然更具优势。 

 在雍正当政时期,一项全新的规定应运而生,即“二甲一名榜下即用”。所谓二甲一名,也就是传胪,在科举考试的总成绩排名中位列第四。而“榜下即用”所指的是,无需经过吏部月选这一常规程序,皇帝会径直下达旨意,授予相应的具体官职。所授官职情况各有不同,其中较为不错的当属南书房行走一职,不过大部分人获得的还是六部主事这样实实在在的职务。   在科举考试中获二甲名次且较为靠前之人,会以试用主事的身份在六部开展相关工作。待试用期结束后,只要能得到本部堂官的认可,便可正式授职。而二甲名次相对靠后的人员呢,他们的情况和三甲进士颇为相似,留京任职的可能性并不大,大多是会被外放担任知县一职。 

 在嘉庆年间,相关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彼时,无论是二甲进士,还是三甲进士,亦不管其名次处于靠前的位置,还是较为靠后的位次,皆会被同等对待。具体所授官缺主要依据吏部的铨选来确定。如此举措,无疑有着其进步之处,切实保障了同一科进士在授职方面的公平性。 

 尽管自嘉庆之后,在名义上二三甲进士的选拔乃是秉持公平竞争之原则,然而在实际执行层面,吏部却未能将此原则贯彻始终,或多或少出现了走样的情况。就月选环节而言,吏部面临着一个难题,即难以确切知晓新科进士们的真实才能水平,无奈之下,唯有依据名次来做出相关决定。 

 以吏部为例,假设其可供填补的官职空缺仅有50个,那么便会从名次位列前50的进士当中进行选拔。吏部采取这样的做法倒也并非难以理解,通常情况下,皇帝对此也不会进行过多的干涉。   在清代官场之中,对于科甲出身的重视程度可谓极高。哪怕同样身为进士,也非要细细划分出个三六九等不可。翰林瞧不上二甲进士,二甲进士又对三甲进士心存鄙夷,而三甲进士呢,则把这份不屑顺延到了举人身上。如此一来,那些身为三甲进士的人,就因为其身份前面多了个“同”字,致使他们的虚荣心遭受了不小的打击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