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则病案,介绍俞长荣经方辨证准则:定主证、定病位、定病性、疑似宜辨

 经方人生 2025-04-24
中医书友会
第421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本文系统梳理俞老师运用经方的核心经验,揭示'三定一宜'辨证纲领的精髓。通过11则鲜活的临床案例,强调'定主证'需抓四大症候群,'定病位'重六经传变层次,'定病性'辨阴阳虚实本质。这些案例短小精悍,思路清晰简明易懂,直达辨证核心,对于经方学习颇有裨益

—本文约2812字,预计阅读8分钟—

图片
经方效如桴鼓
作者/俞长荣,整理/俞宜年
本文摘自《俞长荣论伤寒》(2008)
介绍:俞长荣(1919-2003)男,福建永泰人。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专家,首批国家名老中医。祖辈五代行医,父亲俞晓峰擅长内、妇科,精通《伤寒论》。俞老幼承庭训,13岁起随父习医,25岁独立开业。1957年起担任福建省某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中医师、主任中医师、编辑室主任、文献研究室主任、《福建中医药》杂志主编、福建中医学院教师、教授。1983年至1986年任福建中医学院院长。著有《伤寒论汇要分析》《俞长荣论医集》等著作,撰有《伤寒论精华在于诊治大法》等多篇学术论文

图片

先生治学严谨求实,忌用“效如桴鼓”“立竿见影”之类的酷语。但笔者在整理先生临证医案时,仍常常不由自主地赞叹:效如桴鼓!

一、经方治伤寒病

图片

图片

先生实践体会,应用经方治疗伤寒病,“一定要认证准确。”为此,他立了一条辨证准则:三定一宜(三定是定主证,定病位,定病性;一宜是疑似宜辨)。

图片
只要方证合拍,效果显著,先生在其代表作《伤寒论汇要分析》和《俞长荣论医集》中曾例举大量典型病例,兹再补述若干新例。
  • 案例1
张某,某省级医院职工,某年冬季突发热3日不退。经本院用过抗生素,体温仍持续在38.5~39℃间。患者肌肤灼热,但自觉畏寒,不敢去衣被。无汗,无头痛身疼,二便正常。偶咳,痰不多有时黄稠。舌苔白根较厚,脉小弦而带数。
先生分析认为,发热稽留3日,虽自觉畏寒,但无头身疼痛,脉小弦而数,知非太阳表证;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知非阳明里证舌苔白厚,痰黄稠,殆系寒邪化热挟湿邪内郁,肝失条达,营卫不和。
小柴胡法,仍宗少阳半表半里治例,佐以苦辛宣泄,方用小柴胡汤原方加青皮、草果、厚朴、荷叶。日服2剂。次日体温开始下降(38℃),不恶寒,口略干,照上方去半夏加天花粉,服1剂。至第3日,热已平,续予调理2日而安。
  • 案例2
某日,先生自患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痰白质稀,想系表有寒邪里有水饮所致,自处小青龙汤服,1剂知,2剂愈。先生习用小青龙汤治疗外寒内饮型咳喘,据笔者临床体会,此等证若套用时方参苏饮、止嗽散等,或可见效,但终不若小青龙汤迅捷。
  • 案例3
陈姓少妇分娩后4日患感,邀笔者出诊,予止嗽散合桂枝汤治之,减不足言。改由先生接诊,见其汗出微畏风,咳嗽,痰白量多不易出,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认为属太阳病桂枝汤证兼少阴阳虚,取桂枝汤、真武汤方意,服2剂,基本恢复正常。
  • 案例4
张某经期冲澡,夜间突发全身颤抖,手足冷痹,下肢冷过膝部,伴心悸,心烦不眠,舌质紫体胖苔黄腻,脉细涩略数,拟为寒湿阻络,气血不达,予当归四逆汤加减,服1剂,次日即能下地行走,续予调理2日痊愈。时西医师陈奎在侧,速记之以资参考。
  • 案例5
20多年前,笔者客居某山村。一日,有村民抬一老妇至,代诉老妇昨日淋雨,今突患腹痛,彼时笔者初入医门,恐有闪失,劝其送往医院,但家属苦苦相求,遂乘回宿舍取纸笔之时,匆匆翻阅先生《伤寒论汇要分析·理中丸(汤)的临床运用》一书,内有一则医案“其痛绵绵不休,腹无硬结,不拒按,是虚痛。”与之相似,且病由淋雨而起,舌苔白厚,身着厚衣,遂用理中汤为主方,服药半剂,半小时许,腹痛消失。笔者仍恐有变化,劝往医院继续治疗,但患者执意不肯,竟自步行数公里而归,次日再用中药调理而愈。

二、经方治杂病

先生实践体会,经方可广泛用于杂病,他应用小柴胡汤治疗原因不明发热,金匮肾气丸治疗哮喘、失眠,奔豚汤治疗神经官能症,为许多中医同行所称道。他应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小儿暑泻,五苓散治疗水肿(急性肾炎)、疝气痛,真武汤合生脉散治疗心悸,小建中汤治疗胃脘久痛等,曾经总结成文(见《俞长荣论医集》)。兹再补掇数则新例。
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实践体会,胃脘久痛属纯寒纯热者固多,而寒热夹杂者亦复不少,至于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者更属常见,因此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机会甚多。”仅1976年下乡巡回医疗数个月期间,即以此方治疗多例,疗效比较满意。
  • 案例6
如陈姓女青年,胃脘痛反复发作近5年,饥饿时较显,伴口苦,恶心,纳减,脉细弦数,舌苔薄白。证属肝胃不和,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治宜苦辛寒热消补兼施,方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服3剂,胃脘痛等症解除。本例曾经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惜因条件所限,未作复查及远期随访,但近期疗效可以肯定。
  • 案例7
又遇一江姓患者,先生据证立法,按脾虚气滞、肝胃不和治例,三易其方(未用半夏泻心汤),居然无效,最后某青年中医竟以3剂半夏泻心汤取效。事后,先生叹曰:“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我尝自诩为得意之方,而此次却未曾考虑及之。可见医道之难,临证岂可不虚怀若谷?”
  • 案例8
杨某,月余日前患感,嗣后自觉洒淅畏寒,头面不时自汗,周身微痛,嗜睡,饥时疲乏无力,脉细,舌质淡苔薄白。证属阳气亏虚,卫外不固,方取附子汤、桂枝汤玉屏风散三方合一,服3剂即见好转,继按原方加减调理而愈。
  • 案例9
贤某,妊娠恶阻多日,近5天加重,伴吐酸,汗出畏风,头痛,咽干,咳嗽气促,痰白含泡沫不易咯出,舌质淡红苔薄白。此属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方用桂枝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服2剂,诸症均减,继按原方调理而安。
  • 案例10
连姓女童,胃脘部阵发性剧痛2天,剧痛时则汗出发热,不痛则安如常人。伴恶心呕吐,吐出物为未消化食物。脉细数,舌质淡,苔薄白。先生分析认为,小儿胃脘痛首先应考虑食积,本例曾再三追询知未有进食特殊食物,故可排除食积其痛特点为阵发性剧痛,不痛则安,故认为蛔虫痛。方用乌梅丸加减。服1剂,次日胃脘痛及呕吐等均已缓解。嘱再服1剂,另用驱虫药驱虫。
  • 案例11
王先生中年时曾因癃闭(慢性肾炎)住入某省级医院治疗,主治医生给予利尿剂未能奏效,适值先生查房,见其浮肿反复迁延不退,面色苍白,舌体胖质淡苔白,脉沉细,平素比较怕冷。证属肾阳亏虚,气化失调,方取肾气丸温补肾阳以助膀胱气化
1周后,先生再来查房,见其仍为癃闭所苦,讶问其故。始知服肾气丸(改汤)2剂后即小便通畅,因原主治医生囿于“肾炎”病名,且畏肉桂辛热,撤去不用,旋复癃闭。细察脉症如前,有是证则用是方,不必疑惧,遂嘱按原方续服,此后未再复发。
2004年5月,王先生自香港归来,叙谈当年治疗过程,记忆犹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