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九章 湿有内外之殊,外感则入经络而流关节,内伤则由脏腑而归脾肾。湿为土气,土居水火之中,水阴而火阳,阴阳交感,水火相蒸,则生湿气。火盛则湿化而为热,水盛则湿化而为寒。湿热者,治以燥凉,湿寒者,治以燥温,在脏腑者,利其水道,在经络者,开其汗孔,湿病之能事毕矣。 1 湿者,源于阳虚也。本气之虚,水寒则土湿。湿为里邪,没有外湿。湿有内外之殊者,汗出寒闭,则入经络而流关节也。 2 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生热,止是湿寒耳。 湿病一: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流关节,气道壅阻,故疼痛而烦。经络凝涩,故脉沉而细。湿为阴邪,其性沉滞痹着,故曰湿痹。膀胱者,津液之腑,气化则出,湿则气不化水,故小便不利。前窍不通,则湿气后行,故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以泻湿气,则疼痛止矣。 1 太阳病,则皮毛窍闭,风湿之邪气,不能外泄,则湿流关节,经脉郁阻,故生烦疼。 烦者,湿热内蒸也。脉沉而细者,沉为在里,土气为湿,太阴之郁陷,细为木气郁陷,清阳不达也。此名中湿,也曰湿痹。 湿痹之候,木气郁陷,不能疏泄水道,故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是水不下利,而走后窍也。治则但“当”利小便即可。也就是说湿痹之候,虽有太阳表寒,不用解表,但利尿泄湿即可。(小便通利,湿有泄路,湿泄而痛解。经脉无阻,其表自和)。 2 但“当”利其小便。湿痹之病,“当”是一定之理。也就是此太阳病者,不用解表,小便不利,此为湿痹,就利其小便。利小便者,如五苓散,猪苓汤,栀子柏皮汤。麻黄泄肺,以统摄水,也是利小便法。 3 发汗与利小便,为泄水泄湿两大法。太阳病,还是皮毛外闭,汗不能出,则湿不能泄,必内侵关节也。沉为在里,本气之虚,湿为太阴土气,所以为太阴之郁陷。细为木郁,不能疏泄,所以小便不利。湿无泄路,必走于后也,故大便反快,(提纲重点)但当利小便即可。不用解表,但利小便则已。 附:太阴篇;太阳外寒,太阴里湿,汗尿不利,必湿热外蒸,而发身黄。 本条,太阳外寒,太阴里湿,关节疼痛,汗尿不利,而成湿痹。 湿病二: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盛则气滞,故疼作。阳郁故发热。土郁故色黄。黄而兼黑,色如烟熏,如曰熏黄。 1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熏黄,此为湿病之总纲。 2 湿性滞塞,壅阻木气之敷布,经络不畅,木气郁迫则身疼也,此疼也是为风,湿郁其阳则发热,湿热外蒸则见身黄。湿盛水旺,又加水黑,故见薰黄。湿盛身疼者,肝气郁阻也。湿盛之本证,是为身重,表之寒闭,则风湿相抟,经络滞塞,一身尽疼而发热。湿家之方,皆在以下之提纲。 论;参考意见,发汗泻湿,上条五苓与麻黄方;利小便泻湿,则五苓与猪苓方。还有麻黄连翘小豆汤;胃腑湿热成实,则是茵陈大黄证;还有本篇以下方,或发表泄湿,或利尿泄湿。 湿病三: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烦燥也。 湿盛阳郁,发而为热,则热蒸皮毛,泄而为汗,若其人但头上汗出,阳壅遏于上,未至盛实于中也。湿在太阳之经,脉络壅阻,是以背强。阳气郁遏,不得透发,故皮肤恶寒,欲得被覆向火。俟其湿热内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则胃败气逆,哕而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以太阴土湿,木气不达,肝脾郁陷,而生下热。热在丹田,而胸中无热,惟有湿寒,虽渴欲得水,而却不能饮,止是口中烦燥而已。以其阳郁于上,故头汗口渴。舌窍于心,阳虚火败,肺津不布,凝塞心宫,故舌上如胎,如胎则非热盛生胎矣。盖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 1 里虚之湿与外感经热,则湿热相抟,蒸泄皮毛,故自汗出。若但头上汗出,背强,欲得覆向火。此是表闭,身上无汗,经阳上蒸,但头汗出。经阳上蒸,而未蒸泄皮毛,是湿热犹未盛于中也。湿在太阳之经,脉络壅阻,是以背强,以太阳之经,行身之背也。阳郁不得外达,是以恶寒,故欲得覆被也。 使其湿热内盛,而后可下。此是如茵陈蒿汤证。 阳明七十九: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浆水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太阴二十: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 胃为阳腑,阳腑郁热,湿热内盛,身上发黄,瘀热在里,方可下之。若下之太早,则土败胃逆,哕而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也。(以下都是下之太早的假设) 丹田之热者,就是下焦膀胱湿热,膀胱热癃,所以小便不利。以太阴土湿,乙木郁陷,而生下热,以土克水,则湿热传膀胱,木不疏泄,所以小便不利。 舌上如苔者,胸中有寒也,却不能饮,止口中燥,烦而己。以其表闭,身上无汗,经热上蒸,故头汗口渴。舌窍于心,阳虚火败,肺津寒凝,肺塞心宫,故舌上如胎,实非热盛而生胎也。 舌上生苔者,通俗理解,还是肺气不利也。以外闭里逆,上焦不通,则气不化津,津液凝瘀,填于心窍,故舌上苔厚也。 虽是湿热瘀蒸,而湿者,生于阳虚也。胸中有寒,是因阳虚火败。虽渴欲得水,是因身上无汗,经阳之上蒸,阳郁于上也。故虽渴不欲饮,止中燥、烦而已。本为阳虚湿盛,所以下早则败中。热从何来?外感伤寒,经阳之郁热也(所以身上无汗,头上汗出)。胃为阳腑,外闭里湿,阳腑郁热。土湿木陷,而生下热,膀胱湿热癃闭也(所以小便不利)。 3 湿生于阳虚,所以不能下早。而下之败中,则三焦不通。上焦不通,则舌上如苔,下焦不通,则小便不利。上寒而下热。上寒则舌上如苔,下热则小便不通。 重复重点;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此一定之理,伤寒有五,湿温即是湿热之义。 舌胎白者,阳虚火败,则现肺寒之白,黄者,土色外现也。黄者利湿即可,但见胎厚,则知湿盛,肺气不降,气不化津,津液凝瘀,填塞心宫,则舌生胎。 按:太阳百十一: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湿热外蒸也(大陷胸条)。与本条头上汗出相同。 风湿 【纲】仲景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寒冷所致也。 【目】刘完素曰。身尽疼者。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之者。则先有湿而后感风。若久伤寒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可与麻杏薏甘汤。 陶华曰。风湿必脉浮。先伤湿而后伤风也。其症肢体肿痛。不能转侧。额上微汗。恶寒不欲去衣。大便难。小便利。热至日晡而剧。治法。但微解肌。宜羌活冲和汤。咽渴小便不利。五苓散。 外不热。内不渴。小便利。术附汤。缓弱昏迷。腹满身重。自汗失音。大便不禁。白通汤去甘草加白术。身肿痛微喘恶风。杏仁汤。热而烦渴。小柴胡加花粉。中湿小便不利。一身尽痛。身黄。大便快。茵陈五苓散。大小便俱利。无黄者。术附汤。身痛鼻塞。小建中汤加黄芩。 【纲】仲景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目】虞抟曰。以散表中风湿。若大便硬。小便自利。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此条。妙在脉浮虚而涩。脉若沉实滑大数者。非也。 【纲】仲景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目】张兼善曰。风在外而湿在内。风湿相搏也。汗大出者。其气暴。暴则外之风邪去而里之湿邪不出。故风则去而湿则在也。 【纲】仲景曰。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 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目】张元素曰。湿胜者则多汗。伤寒者必无汗。故寒湿相搏。虽有汗而不能周于一身。但头汗出也。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即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之,将息如桂枝汤法。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 赤小豆一升 右五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 鼻塞方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右四味,等分为末,调和,纳鼻中小许,嚏则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 白术四两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得汗再服,得汗,停后服。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薏苡一两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二两 甘草一两(炙) 白术一两 黄芪二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喘者加麻黄五分;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之,温令有微汗差。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二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劈) 右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耳。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