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林《易筋经》· 内壮摩腹功(脱胎换骨)

 武宗 2024-12-18 发布于北京

天下武功

筋髓功 易筋经之体·洗髓经重生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少林易筋经》作为少林寺的经典功法,据传是由达摩大师所创立。所谓“易筋”,指的是改变劲力的方法。在人体的骨髓深处、皮肉之内以及四肢百骸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筋。没有筋,就没有劲力。若想要人为地从弱变强、从柔变刚、从衰变康,就必须借助“易筋”的力量。易筋经分为两大类:当今广泛流传的少林易筋十二式,主要偏向于外壮的功夫;而摩腹功、凝神气穴等则属于内壮功。内壮功虽然流传范围不广,但其功效却尤为显著。一旦练成内壮功,不仅能使练习者脱胎换骨,由弱转强,还能使气息内敛入骨,练就金刚般的体魄,真可谓是受益无穷。在内壮功中,摩腹功是主体功法,而凝神气穴则作为辅助功法。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掌握到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特此详细介绍摩腹功的练法。

初月行功

练习者仰卧在床上,解开衣物,放松双手,自然地放置在身体两侧。进入静谧状态,双目内敛神光,耳不闻外界声响,调匀鼻息。右手按在心下脐上的正中位置,由右向左缓缓推揉,揉力要均匀,既不过轻也不过重(以避免皮肉游移为宜)。在推揉的过程中,练习者需要冥心内视,守中存想,意念集中,这样精、气、神就能全部贯注并积累于手掌之下。如果推揉时杂念纷飞,精神分散,那么练功就不会有效果。

二月行功

经过约一个月的揉功练习,内气已经逐渐凝聚。练习者可以感觉到气海变得宽大,腹部两侧的筋都隆起,各有寸余宽。如果运气鼓胀,会感觉硬如木板。此时,在原先揉按的一掌两旁各扩展一掌的宽度,继续按照之前的方法进行推揉。两肋之间以及由心至腹部的各处下陷之处,是由于膜的存在。膜与筋不同,它深藏于皮肉之下,推揉难以触及,因此必须使用木杵进行捣击。随着时间的推移,膜体会逐渐腾起,浮至皮下,与筋气同样坚硬,没有丝毫软陷,这才是正确的练法。

三月行功

当练功满两个月时,腹部的凹陷处逐渐隆起,此时应使用木槌轻轻敲打。两旁各扩展一掌的位置则用木杵轻轻捣击。再在两旁至两肋处各扩展一掌的宽度,按照之前的方法进行推揉。

木槌、木杵的制作:应选用文楠、紫檀、白檀等坚硬木料作为材料。木杵的头部要制成尖而微圆的形状。木槌的头部则要制成圆而微长的形状。中间部分都应略微向外鼓起。

四月行功

练功至第三个月时,中间揉按的三掌位置都应使用木槌敲打。外侧的两掌位置则先用木杵捣击,然后再用木槌敲打。练功超过一百天后,腹部已经气满筋坚,膜体也都腾起。

五月至八月行功

当练功满一百二十天时,从心下两旁至肋梢的位置,由于经历了掌揉、槌打、杵捣的过程,膜体都已经腾起。此时是内壮与外壮的分界点,必须格外谨慎。如果此时不将内气向外引导,所积累的真气就会行至骨中。因为真气是按照杵槌捣打的路线运行的,所以应当从心口向上至颈部,再从右肋梢向上至胸部,然后从左肋梢向上至肩部。这些部位都是先用掌揉按,再用杵捣击,最后用槌敲打。如此循环往复,不可逆转。再行百日之功,则气满前胸,任脉充盈。

九月至十二月行功

练功至二百四十天左右时,前胸气充,任脉已经充足。此时应将真气运入脊背以充盈督脉。

行功的顺序:先前的真气已经上达肩头。现在从右肩开始,从颈侧向上至玉枕穴,再从左肩由颈侧向上至玉枕穴,然后从玉枕穴向下至夹脊再至尾闾穴。行功方法如前所述:先揉后捣再打。循环往复,不可逆转。脊旁柔软的地方先用掌揉按,再密集捣打,最后再用掌揉按,使其变得圆润。如此再行百日之功,则脊背也充实了。此时任脉和督脉已经贯通,周身气血充盈,举手投足之间都能感受到力量充沛,仿佛有用之不竭的精力,至此功法便大成了。

【注意事项】

1.每天早晚各练习一次,初学者每次练习40~60分钟。随着功夫的加深,练习时间可逐渐增加。注意不要间断练习,一年后功法即可练成。

2.行功前需要服用汤药。药方如下:人参、甘草、白术、当归、川芎、地黄、白芍、朱砂、刺蒺藜、白茯苓,各3~9克,共同研磨成末,制成丸剂或煎服。

3.练功前排空大小便,饭后一小时内不宜练功。

4.练功期间应适当增加营养,并停止性生活。

5.练本功时不能穿着厚衣,以免影响功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