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周梦蝶

 通俗 2025-04-25 发布于青海

庄周梦蝶是个汉语成语,主谓式结构,释义是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出处是《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一般讲其中有几个哲学意义。这也是通常的认识:自我认知的困惑。真实与虚幻的辩证。物化与生死观。精神自由的向往。谈论这些,很呆板没有意思。

下面我写两个主题讨论一下。

1,物性与灵性

物的物性很明显,人使用物品,物功用起来,帮助了人,去过一种可以统摄万物的主宰生活。但条件必须是:物化自身。

因为人是借着物性,而他本身没有这种物性,现代有个说法是工具人,因为人借了物性的代价是拥有物性。几万年前,人就没有。

而灵性很好说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源始的无里,人被这种灵性怀抱着。

回到庄周梦蝶,庄子想的也很简单,摆脱物性,回到灵性怀抱着他的时候。而这时候,是否是蝴蝶,或者是马,猫,都是一样的了。

2,痛苦的三重境界

什么是痛苦?疼痛很好理解,身体的感受。但是往往痛苦是心的感受。

最多的最普遍的表现在心理痛苦,因为有个心理学,有个心理健康的说法,实际上都是不必要的。因为心理健康是最不健康的。

心理能感受到痛苦是心能去动。心理健康出现在心理不健康之前吗?心理注定要健康吗?如果说心理医生能把人心理治疗健康。这是上帝。

这不过是说明了心理医生和自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有个交流活动。自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又自认为心理健康了。

这说明心理本来能进行调节。状态有好有坏,和所处的环境有关联性。如果一个人心理有痛苦,但又一定能去求医问药,得到治疗。得到疗愈。那他的心理和没有一点问题又没有一点区别。

这种心理痛苦是肤浅的。好比你吃了一块甜的糖果,你觉得甜,你的味觉没有问题。然后你又吃到一颗苦的糖果,你觉得苦。这难道不是说明味觉没有问题吗?

事实上,拒绝吃苦恰又不得不吃苦,贪图享乐却又乐趣甚少,这种是心理上容易痛苦的主要原因。

然后,心理痛苦变成了精神痛苦。精神上痛苦的结局无非两种,一种我们常见,精神病人。与常人相比,他们是古怪的,言语不着边际,行动没有逻辑。但是精神病人常以为他们沟通了上帝,而这又是艺术家和神学家的特征。为什么说这是精神病呢?因为不是大家都有精神痛苦的。大多数人在心理痛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恰好也是诗人是诗的原因。大多数人读诗时沟通了诗人,而只有诗人,创作诗的时候献出了自己。

回到庄周梦蝶,只有一句话,精神痛苦上升到了灵魂痛苦。而灵魂痛苦,只有回到灵的怀抱。所以庄周梦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