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费尽心思给两小只做早饭,老大往餐桌旁一坐,看见饭立刻摆出一副要吃的是毒药的样子,坐的离餐桌远远的;老二直接跳到一边,大叫着“我不要吃,我不要吃!” 两小只的表现成功地激怒了我,我生气地把他们摁到桌子旁边,命令道:“吃,不吃完不许上学!” 这句话出口,我突然愣住了,我这个样子,多像小时候我挑食,我妈妈把我摁到餐桌前逼我吃完饭的样子。于是在心里轻叹一声:我终于还是变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童年噩梦吧:爸爸妈妈总是会担心你吃不饱,逼你吃光碗里所有的饭;担心你会冻着,逼着你穿上秋裤和厚厚的秋裤……他们好像在你这里总有操不完的心,即使那些“操心”对你来说更像是酷刑。 而我们,可能也继承了总是“操心”的特点,不仅是自己的孩子,甚至对父母也有操不完的心:担心父母身体怎么样,有没有按时吃药,天气冷了有没有添衣。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认为这样的互相操心才是真正的亲情,才是真正的爱,却看不到“操心”给对方带来的窒息感,给彼此带来的消耗和束缚。 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 操心,其实是一种控制。 当我们操心别人的时候,本质上是在试图控制对方的生活。我们总认为自己知道什么对对方是最好的,对方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活,甚至应该怎么想。 就像妈妈认为多吃点才不会饿着,爸爸认为稳定的工作才有保障,你认为父母应该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健康。表面上看,我们都是为了对方好,但实际上,我们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去干涉别人的人生。 而真相是,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节奏和选择去生活,包括犯错,包括承担后果。你认为的'好',未必是对方想要的'好'。 这种操心本质上 是自我满足的投射。父母通过频繁的嘘寒问暖确认自己 '称职家长' 的身份,子女用无微不至的关怀缓解 '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焦虑。 我们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推着 '为你好' 的巨石不断攀登,却忘了山顶的风景本应属于对方。 过度干预带来的往往是双重伤害。心理学中的 '超限效应' 告诉我们,当关心超过临界点,就会变成令人窒息的负担。就像《小欢喜》里宋倩对英子的过度保护,最终导致孩子精神崩溃。而操心者自己也陷入 '皇帝不急太监急' 的怪圈,把他人的人生课题背负在自己肩上。 健康的亲情应该像放风筝,既有牵挂又有空间。我曾见过一位智慧的母亲,当女儿选择辞职创业时,她只是说:'需要资金周转时告诉我'。这种举重若轻的支持,反而让女儿更有勇气面对挑战。就像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要打破这种操心的循环 我们需要学会 '课题分离'。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是他人的人生课题。就像心理咨询师常说的:'你可以为对方撑伞,但不能替他走路'。当我们把关注焦点从他人转向自身,就会发现:经营好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对亲情最好的滋养。 真正的爱不是控制和干涉,而是给予对方自由和空间,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种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因为它意味着你要接受一个事实:你所爱的人,他的人生终究是他自己的,不是你的附属品。 不去操心任何人,包括你的家人,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更高级的爱的表达。它表明你尊重对方的选择,相信对方的能力,愿意给予对方真正的自由。 这样的爱,才是解放而非束缚,是成全而非控制。 当我们学会 用 '需要时我在' 取代 '我替你做',用 '我支持你的决定' 取代 '你应该这样做',就会发现:放手不是冷漠,而是更深沉的爱。这种爱如同深海中的洋流,看似无形却蕴含着托起巨轮的力量。 毕竟,真正的爱不是藤蔓缠绕的共生,而是并肩而立的大树,根须在地下悄然相连,枝叶在云端自由生长。 |
|
来自: 我的书海601 > 《思想 哲理 人生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