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如是莫高”大型敦煌艺术展一共推出了九个复制窟,规模空前。据去参观过的朋友提到,如果认真看,半天根本逛不完。该展包括初唐(公元618—704年)期间的杰作第57窟,它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外号:美人窟。 第57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初唐创建,晚唐重修,不同于位于莫高窟最底层的那些比较大型的洞窟,它不具备政治功能,属于中小型家庙性质的洞窟。在莫高窟众多的唐代菩萨形象中,该窟的一身菩萨画像堪称是无以伦比的绝美佳作,造型惊艳,历经千余年依然风韵不减,被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赞誉为“美人菩萨”。实际上,这幅绝美的菩萨画像也是第57窟最大的看点,加上整个窟内共有20多幅仪态万千的菩萨画像和塑像,“美人窟”因此而得名。 ![]() 莫高窟第57窟是覆斗顶殿堂式洞窟,在形制和布局上,颇有隋朝余韵。主室窟顶藻井画双龙莲花井心,垂幔铺于四披,四周环绕飞天(被熏毁),四披画千佛(被熏毁)。 ![]() 进入主室后,迎面可见西壁的重层佛龛,为后世所重修,内塑有砆坐佛一尊,左右侍立二弟子、四菩萨(失一)。在内龛壁可见常见的佛教艺术绘画,包括火焰莲花顶光、背光,两侧各画一弟子、飞天。外层龛龛顶为火焰莲花龛楣,北侧龛柱上塑有龙头,正转身守望。两侧为飞天各一身;龛西壁两侧画八棱莲花柱、思惟菩萨各一身,南北壁各画菩萨一身。龛上画飞天六身,两边的飞天向着中间供器相对飞行。其中有独特的和尚飞天,与后面的飞天呈互动状,立体,轻快,自由自在,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 龛外北侧画佛传故事“乘象入胎”及菩萨二身,南侧上画“夜半逾城”,下部画菩萨二身。龛下画供器及供养菩萨若干。 ![]() ![]() ![]() 不少亲自去过莫高窟第57窟的游客都有这样的体验,刚走进窟内时,首先会看到对面的佛龛。相比起盛唐第45窟那种特别精美和气势宏大的佛龛,该窟的佛龛乍一看并不太起眼,所以感觉相对平淡。但是当讲解员把手电筒往左侧(南壁)一照,顿时被墙上那身“美人菩萨”惊艳到了。 ![]() 先说说南壁的说法图整体布局:中间是以结跏趺坐状出现的阿弥陀佛,手施无畏印说法,座前设熏炉,左右有两只狮子守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侍立两侧(“美人菩萨”指的是那身观世音菩萨),弟子及众圣排列前后,金刚力士护卫于前,飞天翱翔于彩云中。周围整面墙壁绘制千佛,地下为供养人(已残毁)。在唐朝时期,阿弥陀佛信仰非常流行,人们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这在该窟也体现出来了,不仅南壁是阿弥陀佛说法图,北壁也是如此,只不过绘制的手法不太一样,像是两个画师绘制出来的,南壁的菩萨要更精美一些,技艺也显得更加高超。 ![]() 唐朝艺术最突出的其中一个特点是在视觉上凸显人的形象,在这方面甚至达到了顶峰,比如丰腴的仕女画、唐三彩等。而且,艺术的品类也开始得到细分,逐渐有了动物,山水和人物等分支,也暗示着在大一统的氛围中,艺术变得更加自由自在,出现了独立审美的意识。当时的莫高窟,乃至整个敦煌,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在艺术文化上变得非常多元化。道教、祆教(拜火教,来自波斯)、景教(基督教的分支)和佛教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交汇于此,在视觉上呈现强烈而多彩的特点。人物面部表情,更是画家尤其着力刻画之处。通过人物嘴唇、眼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神态逼真的精神面貌,一颦一笑均具有个性。而莫高窟第57窟,恰好直观地体现了这些特点。窟内众多的菩萨和弟子等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眼神或微向下视,或侧目轻睨、眼神变化又与面部表情、身体动态结合,使人物脱壁欲出。在他们身上,既有当时那个朝代世俗人物的影子,又不乏神性,两者的融合恰到好处。 ![]() 莫高窟在初唐时期的洞窟营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隋朝的风格,但是同时也非常感于尝试,创意丰富。在人像,包括二维和三维,景物、动物等方面出现很多新鲜的艺术形象和手法。在“美人菩萨”及其他菩萨身上,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初唐贵族女性的雍容华贵和典雅大方。不同于大型洞窟那些宏大的经变画,这些人物直接以“美的形象”出现,无意说教,更没有实现某种政治功用的打算,为艺术而艺术,在我看来是非常前卫的。不仅这些菩萨让我们看到初唐美女的形象,从洞窟内我们还能找到美男的影子,比如“美人菩萨”左手边的那个弟子,眉清目秀,格外俊美。 ![]() 整个洞窟的壁画,只用形象和美去说明一切,每个人几乎都在微笑,甚至连大象都仿佛在微笑。龛内壁上的思惟菩萨像就是典型代表,用形象代表了美,体现了中式审美的精华。以简单的、轻轻的微笑,展露出中式美学的温润和端庄气质。 ![]()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初传入中国时(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菩萨的形象多保留印度传统,以男性形象为主,体现勇猛、刚强、威严的特点。从唐代开始,菩萨的形象开始中性化,既有男性的庄严阳刚之气,又有柔和的女性化倾向,比如有些长着女性五官的菩萨,却留着男子的小胡子。直到宋代(10-13世纪)观音女性化进入关键时期。随着佛教进一步融入民间信仰,观音逐渐以慈母、救苦救难的女性形象定型,并在元、明、清时期完全普及。虽然莫高窟初唐第57窟因为众多美丽的菩萨形象而被称为“美人窟”,并不代表此时菩萨的形象已经完全女性化了,只能说开启了后来逐渐女性化的进程。在菩萨形象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管中窥豹,体会到佛教东渐后慢慢中国化、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 莫高窟第57窟窟顶四披和壁上的千佛是以中心对称呈等腰三角形的方式绘制的,这应该是画师主动的、有意识的选择,将进入洞窟的信众的视线,引向南北两边的说法图中的主尊佛像和西壁佛龛中央的佛陀,核心在于让大家看到最重要的人。而说法图上的人物,比真人稍小,既有威严,又显得亲切,可供观者平视。
那么,这身被时光淬炼千年的“美人菩萨”,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至今仍是震撼人心的艺术经典和奇迹呢?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该菩萨超凡的造型常成为焦点。只见她头戴三珠宝冠,璎珞垂落丰腴肩颈,柳眉凤目流转慈悲。她的身体呈“S”形站立,头微微倾斜,双目俯视,与下方的力士形成遥相呼应,显得婀娜多姿、秀美恬静。菩萨的额头、眼睑和两颊均淡染红晕,更加衬托出菩萨的肌肤如少女般润泽细腻。服饰上的各种花纹均有白色线条,折射出丝绸织物的华美绮丽。身上佩戴的璎珞精美、华贵,身上黑色的部分,也反衬了她绝佳的身材,更显得这身菩萨画像有如唐代美妇一般。 ![]() 另一方面,“美人菩萨”身上的沥粉堆金手法也是一大亮点。沥粉堆金是敦煌当地的一种特色民间艺术技法,多用牛胶掺和熟石膏,将其搅拌均匀成泥状后装入防潮的皮囊内,在出口处接一根细管,用时面朝墙壁挤压皮囊绘制图案,就跟现代人在蛋糕上裱花一样。待粉泥干透,再涂胶水于粉线之上,之后贴上金箔,便完成了整个过程。菩萨身上的璎珞和头冠等装饰品采用这种沥粉堆金的工艺贴上金箔后,立体感便出来了,而且富丽堂皇的颜色让菩萨显得特别尊贵。 总的来说,这身菩萨画像出众的气质和绝美的形象,彰显了东方女性之美,非常经典,历经时代洗礼仍经久不衰。相比之下,北壁的阿弥陀佛说法图虽然在构图上和内容上与南壁的那副比较相似,但是从技法和艺术效果看要逊色一些。此外,虽然整个洞窟还有不少造型精美的菩萨画像和塑像,但始终不及南壁这身冠绝群芳的“美人菩萨”,后者是敦煌文化的经典形象之一。 作为初唐艺术转型的标本,第57窟在继承隋代技法基础上大胆创新:三维绘画效果的营造、人物神态捕捉及装饰纹样的精微刻画,都昭示着盛唐气象的萌芽。相较于强调政治功能的大型经变画,此窟的壁画更似一场纯粹的艺术实验——当菩萨褪去神性光环化身世俗美人,敦煌艺术已悄然叩响'为美而美'的觉醒之门。 我至今未能有机会参观莫高窟初唐第57窟这个特窟,甚至连它的复制窟都没见过。下次去敦煌,我一定不会再错过。今年若能如愿去北京观赏“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展,我想我也会仔细端详这个洞窟内每一个活灵活现的唐代“美人”菩萨,感受阴柔之美与高贵端庄相交融的菩萨形象中所蕴含的慈悲与博爱,在经典的佛教艺术形象中看见美、感知美和欣赏美。话说,但凡有那么一点感受力,有谁会拒绝美的召唤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