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OECD发布“高质量教学框架”:拆解更接近教育本质的课堂

 课程教学研究 2025-04-27
图片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周日

观点


教育如何真正有效?OECD最新报告《解锁高质量教学》指出,好课堂是科学、艺术与技艺的结合:用研究优化方法,灵活应对变化,并持续积累经验。本文提炼了报告中的精华部分,包括激发思考、扎实内容、情感支持、互动氛围和及时反馈五大目标,以及20项实践策略。无论教师还是教育管理者,都能从中找到提升路径。

经合组织(OECD)出版的报告《Unlocking High-Quality Teaching(解锁高质量教学)》主要探讨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下,如何通过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来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报告基于严谨的研究证据,由牛津大学教育系专家团队主导,在40多个国家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围绕“五项教学目标”和与之配套的20项核心教学实践展开,详细阐述了每项实践的内涵、实施情境以及相关的科学依据,并讨论了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改进途径。

图片

这份报告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一线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高质量教学”不仅是一系列抽象理论或某单一教学流派,而是涵盖多个维度、涉及大量关键实践的系统性工程。

通过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核心实践,教育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观察和改进课堂教学,从而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整体发展。

这份文件其实说出了很多一线教育人正在干的事情,这次我们不按原文顺序,先探讨一下教育的本质。


01

图片

教学的科学、艺术与技艺的结合

OECD报告强调,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时还是一种技艺,高质量教学需要将三者有机融合。

这一观点反映了对教学本质的深刻认识,承认教学既要有理论和证据依据,又充满创造力和经验积累。

1. 教学的科学性体现为以证据和数据来指导教学决策和方法选择

现代教学应参考教育研究的成果,比如认知科学关于记忆与学习的规律、教学法实验比较的结果等,用这些客观知识来设计教学。教师需要像科学家一样,不断评估自己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通过测试成绩、课堂观察等数据),并根据证据改进教学。

可以说,“科学”要求教师具备循证实践的意识,用研究证据来提升教学质量。

2. 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运用创造力、直觉和灵活应变去应对千差万别的教学情境

每个学生、每个班级都有独特性,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固定公式进行,因此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的教学机智(creative teaching ingenuity,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词有专业的英语表达,要是我中译英,我会把“教学机智”译为,street smart of teaching,不见其准确)

教师就像艺术家,根据现场的“灵感”调整策略,例如课堂氛围沉闷时即兴改变活动安排来激发热情,根据学生兴趣举出巧妙的例子来解释概念等。这也包括教师对学生情感和需求的敏锐洞察、课堂幽默感、感染力等无法完全量化的素养。

“艺术”强调教学中经验和直觉的重要——优秀教师往往能凭直觉判断何时该放慢讲解、何时需要鼓励某个沉默的学生发言。这种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能力使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和创造色彩,是高质量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图片

3. 教学的技艺性意味着教学和其他工艺一样,需要长期的实践、打磨和反思才能不断改进

没有人天生就是优秀教师,教学能力是在课堂实践中逐渐磨炼出来的。这包括教师通过每一次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听课、教研、与同事讨论等方式获取反馈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例如,一位教师可能在多年的教学中逐步探索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提问技巧,又或是在同伴听课反馈下改进了板书设计。

这种循环改进体现出教学作为一种工艺的特征:只有经过锲而不舍的练习和完善,教学水平才会趋于精湛。正如报告所指出的,教学技艺的发展离不开同事间的协作和反馈——通过观课议课、专业学习社群等,教师集体打磨教学技能。

可见,“技艺”强调经验积累终身学习,即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反思实践、追求卓越。

正如报告所言,仅仅依赖科学证据无法自动产生高质量教学,教师还需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艺术),并通过经验不断精进(技艺),三者的结合才能真正推动教育的持续改进。理解并平衡教学的这三种属性,有助于教师在实践中既坚守有依据的有效策略,又灵活适应不同学生需求,并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02

图片

高质量教学的五项目标

文件总结了 5 大教学目标,涵盖了从促进学生认知投入(cognitive engagement),到支持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social-emotional support),以及高质量学科内容的设计、课堂互动,以及形成性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图片

认知参与(Cognitive Engagement):指激发学生投入充分且持续的努力来理解复杂思想或解决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教师通过确保任务难度适当、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与现实联系、提供第一手体验、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表征,并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简言之,教师要设计具有挑战但又不过分困难的学习任务,让所有学生都被激发投入“深度思考”的状态。

学科内容质量(Quality Subject Content):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科目,从掌握学科核心概念和技能到能够批判性地应用这些知识。为此,教师应精心构建解释和讲解,提供清晰、准确且有序的内容呈现,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探究学科的本质问题。

这一目标的复杂性在于教师既要向后衔接学生的先前知识以夯实理解,又要向外拓展在不同知识间建立联系和模式。

社会情感支持(Social-Emotional Support):指营造支持性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以促进学习。同时,这一目标也强调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Explicitly明确教授并让学生积极练习社会情感技能,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技能的机会。

这一领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复杂性在于它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掌握社会情感学习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在课堂中加以支持

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指促进课堂中高质量的师生、生生互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提问与应答、组织学生合作活动、引导全班讨论来实现这一目标。

其中的难点在于教师要建立明确的课堂互动规则与常规,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取得平衡,并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公平参与讨论的机会,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参与、互动公平的环境。

形成性评估与反馈(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Feedback):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细致地评估并指导学生的学习进展,包括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以及根据学生思路调整教学。

教师需要在大班教学中权衡何时以及如何采用不同的评估与反馈策略,关注个体差异,并赋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性来参与和引导自己的学习。

图片

上述五项目标共同描绘了高质量教学的全景:教师在课堂上既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投入,又要确保教学内容扎实有深度,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并通过持续反馈引导学习。

报告在接下来的内容进一步介绍了实现这些目标的20项核心教学实践,大多是“营造支持性的课堂氛围”、“建立学生间的积极关系”、“建立师生关系”等主题,都在上边图里了,本文略去。


03

图片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运用研究、社群发展与持续改进

对于教师而言,迈向高质量教学是一条专业成长的长期路径。报告在最后部分着重讨论了教师如何在职业生涯中运用研究成果发展教师社群持续改进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成为“研究驱动的实践者”,善于将教育科研的最新发现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保持对教育领域新知识的敏感,具备一定的研读和理解研究的能力。报告指出,确保教师及时了解最新的科学知识对于教学改进十分必要。

教师间的协作学习是专业成长的重要引擎。报告强调,教师不应孤立地在课堂内改进教学,而应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师社群,在集体对话和反思中成长。

例如,一个致力于改进阅读教学的教师社群,也许定期聚会讨论阅读策略的实施效果,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试验新的教学方法并反馈成果。通过这种循环,教师集体创造知识,专业能力一同提高。报告也提醒,要确保教师合作真正聚焦于教学改进,避免流于形式。

除了校内社群,跨学校的网络同样宝贵。教师可以参加地区教研活动、全国性的教学比赛或课题研究,把眼界从一校拓展到更广的专业圈。报告举例的多国学校网络就发挥了知识共享的平台作用。

图片

专业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报告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和循证依据,激励他们在课堂中不断尝试改进;对于学校和教育系统而言,报告提醒了创造支持环境和专业文化的重要性。

总之,实现高质量教学是一场旅程,我们需要以科学为指南、以艺术为灵魂、以技艺为路径,协力同心、久久为功,去开启每一间课堂的精彩瞬间。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