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的学是有效课堂之源

 阡陌躬耕 2012-04-06

学生的学是有效课堂之源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128   作者:江苏南通师范一附小陆红兵

 

注重教学技艺, 缺乏“为什么教” 的思考; 关注课堂表象, 忽视“内在学习” 的过程……也许,一些教师在有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中暂时迷失了方向。事实上,我们追寻的有效课堂的“源” 与“道”, 就是要回归到学生的学习上去。

学生的学是有效课堂之源

 

如今, 有效教学成为每一次教学改革的目标。但是, 我发现近几年关于有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似乎表现出迷失现象, 存在着一些症结。

近年来, 我积极参与到有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之中, 但在保持着研究激情的同时, 依然难以概括出有效课堂的基本原则或核心是什么。我的同事也是如此, 依照集体研究的教学设计走进课堂却常常出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某一堂课成功的操作模式嫁接于其他课堂时常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究其原因, 我觉得有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存在着以下两种倾向:其一,注重教学技艺,缺乏“为什么教”的思考。教学技艺是影响课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 它更侧重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锻造、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等。也许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设计教学展示课时,有时为了一个教学环节的过渡,为了一段语言的描述,甚至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进行反复斟酌。这样的关注固然是必须的,不过,这些细枝末节的改进对于整个教学而言确实是微不足道的。它立足于“教”而忽视了关于“学”的思考。我们需要挤出时间,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而教, 为什么要这样去教,有效教学设计的关键到底是什么。这样的理性审视有利于重构我们的教学理念,找到有效教学的一般规律。

其二, 关注课堂表象, 忽视“内在学习” 的过程。我们的课堂, 特别是公开教学, 还或多或少地存有表演的痕迹。记得一位专家在评点一堂展示课时这样说: “这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课堂上少了一些遗憾。” 其实, 他所说的“课堂上的遗憾” 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磕磕碰碰, 甚至是错误。的确, 我们不少课堂如行云流水一般, 教室里总是小手如林, 回答时总是对答如流, 朗读总是从一开始就声情并茂, 教师和学生如此“默契”,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为在有序、热闹的课堂背后, 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收获究竟是什么, 究竟有多少? 这样的所谓“有效追求” 有时已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平时的教学。我们一定听过类似这样的埋怨: “我们这帮孩子真笨,上次在某某课堂上, 学生们都会, 而我们班却一问三不知。” 我们只注意了课堂上学生的外在的、浅层次的表现, 忽略了学生内在的、真正的学习过程。

不难发现, 这样的课堂研究仍然是以教师为核心的, 是以“教” 为根本出发点的。重“教” 轻“学” 是两种倾向的共同特征。这样停留在教学技术的改进、教学表象的关注等方面的探讨仅是一种外围的研究, 其价值是模糊的, 其效果是短暂的, 一些“经验” 难以迁移到更多的课堂。因此, 这只是一些“小智小慧” 并未真正找到课堂教学的“源” 与“道”, 没有找到解决课堂教学有效问题的根本与关键。

可以说, 有效课堂的“源” 与“道”就是回到学生的学习上去。因此, 有效课堂的构建就应该从学生学习之源出发,顺着学生学习之道前行。

更新教学理念, 重构师生关系

在课堂这一特殊环境中, 教师的理念直接影响着课堂的组织和学习的方式,影响着教学的效益。新课改以来, 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 回归学习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教师应该更充分地相信每一个学生。

学生作为一个学习者, 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具有自己学习的方式和能力。更可贵的是,孩子们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课堂上,教师要敢于、乐于、善于将时间、空间和权利还给学生,就像将土地还给农民一样。教师和学生应该站在学习的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应该有时是个领跑者,有时是个跟跑者,有时是个追逐者。

掌握学习理论, 指导课堂教学

审视曾经和现在的教学行为, 其实,每一种教的方法都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学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只是教师作为一个实践者有时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 每一种学习理论都包含着对学习的一种理解: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反应的强化”,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学习是理解的探索”, 等等。如有些教师让学生反复抄写词语, 一定是觉得强化对学习十分重要。

而关于学习本质的认识对教学的影响之大不可低估。虽然曾经的学习理论都存在着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脑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曾经的学习理论正逐步被新的理论所替代。因此, 教师不能停留在凭经验教学的层面, 而应该掌握最新的学习理论和研究成果, 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科学的。

把握情感要素, 改变学习状态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得到大家的重视。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认为, 情感伴随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学习的状态,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情感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 更应该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回到学生的学习, 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将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作为学习过程中最为基本、重要的任务之一。

发挥情境作用, 引导整体建构

被誉为绘本寓言大师的李欧·李奥尼有个经典的绘本故事《鱼就是鱼》: 有一条鱼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于是,小蝌蚪长成青蛙后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 向鱼汇报他所看到的各种东西: 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人是用鱼尾巴走路的鱼, 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学习是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 机遇和危险并存。

避免这一危险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这一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现场, 可以是创设的模拟场景, 将知识嵌于情境, 训练融于情境, 思想寓于情境。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并逐步完善、丰富, 最终帮助其形成新的建构。

而且, 根据对“专家学习” 的研究表明, 他们的知识是以模块的方式有结构地储存于大脑之中的, 使得这些知识更易被激活与提取。因此, 教学中, 我们应充分发挥情境的力量,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联结知识链,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 从而成为一个整体。

只有从学生学习出发的教才是有效的,离开了学习的教是走不通、走不远的。回到学生的学习上去是有效课堂的“源” 与“道”, 即课堂教学应该从学习出发, 从教走向学, 以学习为先, 最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与能力为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