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创作者还是消费者

 朱岸峰的知识库 2025-04-27 发布于江苏

一、臃肿的收藏夹

今天,我在整理自己Edge浏览器的收藏夹时,随手看了下数据统计:一共有近1640个网址收藏!着实把我小小惊了一下,如果平均每20分钟研究一个收藏,那得500多个小时!每天哪怕花1小时的闲暇时间研究,都得要两年时间搞完!

虽然,不少收藏是工作需要,但关于技术、兴趣等方面收藏还是太多了,光是IT技术栈方面的收藏,我就划分了近20个子方向文件夹,什么云原生、大数据、大前端、三维开发、UIUE、项目管理等等。没办法,这个世界上的好文章真的太多,每当看到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收藏,期待有时间或者遇到难题时可以用得上,再来细细品味。

但实际上,我承认绝大多数的收藏都一直在吃土,甚至时间长了,哪怕你真遇到难题,也很难想起来收藏夹里面躺着答案。

臃肿的收藏夹,也完美诠释了熵增定律:事物总是从有序到无序,并且必须花费额外的能量变回有序(花时间整理收藏夹)。

二、关于目标感

工作中,我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目标感。灵魂三问就是:我要干嘛,为什么要干,要干成啥样?近两年经常会流行一些互联网黑话,比如“对其颗粒度”,其实目标感何尝不需要对齐?我们每天晨会、夕会本质上就是在团队层面去对其目标感,管理者们最担心下属的毛病就包括缺乏目标感,不知道一件任务要搞成什么样,小到前端的一个画面,大到一个项目的交付成果。我们搞了那么多流程、模板等等,不就是让大家目标一致么?

我觉得至少目前,我在收藏夹的管理上,也缺乏目标感,是失败的。成天扒拉废纸箱的老太太们,好歹还能卖纸箱挣钱。我这积累了这么多收藏,除了增加了未读的负罪感,没有其他意义,因为没有实际产出

三、关于产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遇到一篇美文,一篇有用的技术文章,一个深刻的视频,都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对于我这样好奇的人来说,发现的过程本身有时会让我激动不已。

我不否认这些信息,或许让你拓宽了视野、愉悦了心情,抑或是大受震撼。但大多数情况下,也就仅此而已,你实际上没有创作,或者说实现什么,是伪工作。

我觉得,更有效的一种行动方式是带着问题去收藏,或者基于你的收藏去进一步创作,写点收获,发布个视频等等。

只有这样,你或许会更进一步发现:你要收藏的东西,是否自己真的有兴趣;还是说只是一时兴起,随便看看而已。如果是后者,我觉得没有收藏的意义,因为这样的话,你只是个信息的消费者,来者不拒的话就很容易吃坏肚子。

四、48小时

打算给自己定个闹钟,真要收藏的话,48小时内必须要有所收获或者是创造。

我觉得,如果48小时内不去看这些新收藏的东西,极大概率这些信息就会开始吃灰了。

最后,有时间我会探索下AI智能体优化收藏夹管理的方案,因为你的收藏夹,本质上就是”爬虫 + 知识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