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可见呼吸之法在道家修炼中的重要地位。道家认为生命在于呼吸之间,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其中奥妙。那么,道家的呼吸法到底有何玄机?为何一个细节能让人瞬间顿悟? 古时候有位叫张悟本的年轻人,自小体弱多病,经常咳嗽不止,药石无效。他听闻山中有位道士能以气功治病,便不顾家人反对,独自一人爬上了那座被云雾笼罩的山。 张悟本花了整整一天才找到那位道士的茅庐。道士名叫清虚子,一头白发随意披散,面色红润如婴儿,正坐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双目微闭。 “请问道长可是清虚子?”张悟本弯腰行礼道。 清虚子缓缓睁开眼睛,目光如水:“你有何事?” “弟子体弱多病,听闻道长精通导引吐纳之术,特来求教。” 清虚子细细打量了他一番:“你心浮气躁,怎能学得真法?” 张悟本急切地说:“弟子愿意虚心学习,只求道长指点一二。” ![]() 清虚子沉思片刻,说道:“世人皆知呼吸,却不知呼吸之道。你可知身体不止有鼻肺在呼吸?” 张悟本一脸疑惑:“不是只有鼻子和肺才能呼吸吗?” 清虚子笑而不答,只是说:“你在我这住下吧,每日随我练功,说不定能学得些皮毛。” 从那天起,张悟本便跟着清虚子学习修行。每天清晨,他们一起站在山崖边迎接朝阳。清虚子教他最基础的站桩功法,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手成微弯形式,双目微闭。 “这叫无极桩,适合你这样体弱的人。”清虚子说,“要记住,抬头、挺胸、收腹。放松全身,自然呼吸。” 张悟本按照清虚子的指导认真练习,但几天过去,他并未感觉到任何变化,反而因为长时间站立,腿脚酸痛不已。 “道长,我感觉没什么效果啊。”张悟本忍不住抱怨道。 清虚子摇头道:“你只知道用鼻子和肺呼吸,却不知全身也在呼吸。” “全身呼吸?这怎么可能?” “你看那婴儿,在娘胎里难道是用鼻子呼吸的吗?”清虚子反问。 张悟本若有所思:“那是用脐带吧?” “不错,那叫胎吸。还有脑门呼吸,道家称为龟吸。出生后,人们渐渐只用鼻肺呼吸,忘了最初的全身呼吸之道。” 清虚子继续解释:“体呼吸有两种情形:一是穴位体呼吸,二是毛细孔体呼吸。你每天练习的目的,就是要唤醒身体这种本能。” 张悟本似懂非懂,继续按照清虚子的方法练习。一个月后的一天,清虚子问他:“你知道为什么练了这么久却没有明显效果吗?” 张悟本诚实地摇头:“不知。” “因为你急于求成。修行之道,心态为先,呼吸次之,习惯为辅。你心里总想着快点好起来,这种执念反而阻碍了自然之气的流通。” 张悟本恍然大悟:“那我该怎么调整心态呢?” “道家讲究五种心境:容、化、融、和、全。”清虚子伸出五指,“容,如大海容纳百川;化,如大海净化污浊;融,不分彼此;和,与万物和谐;全,全衡一切,不功不成,不名不望。” 张悟本虚心记下,决心从心态开始调整。 他学着放下急切的心,每天清晨面向东方,中午面向南方,傍晚面向西方站桩,按照清虚子教的方法进行体呼吸——全身放松,意念将全身毛细孔打开,与鼻肺呼吸同步,吸气时想象全身毛细孔也在吸气,呼气时想象全身毛细孔也在呼气。 三个月过去,张悟本的咳嗽渐渐减轻,气色也好了许多。一天清晨,清虚子带他到山顶,指着远处的云海说:“你看那云海,忽聚忽散,自由自在,这就是气的自然流动。” “弟子明白了!”张悟本兴奋地说,“只有心态自然,气才能自然流通!” 清虚子点点头:“不错,但你还差一步。” 张悟本疑惑不解:“是什么?” 清虚子微微一笑:“你观察过自己呼吸的过程吗?” 张悟本心中一震,这个问题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从未真正关注过呼吸本身,只是机械地按照方法练习。这个简单却关键的细节,竟被他完全忽略了! “那么,道长,观察呼吸的奥妙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么重要?”张悟本急切地问道。 清虚子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你已经站在门槛上了,但还没踏进去。” 清虚子指着远处飘动的云絮说:“你看那云,既不用力聚,也不刻意散,顺其自然而动,这才是道的呈现。观察呼吸,不是控制它,而是与它合一。” “观察呼吸的真谛,在于不是你在呼吸,而是让呼吸自己发生。”清虚子缓缓道来,“当你真正观察呼吸时,会发现呼气吸气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停顿点,那一刻,气既不进也不出,如同太极图中阴阳交接之处的那条弯曲的线。” 张悟本若有所思:“这停顿点有何奥妙?” “道家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停顿处正是’玄牝之门’。”清虚子解释道,“在那一刻,内外合一,阴阳相融,是真正的空与静。《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正是指这一点。” 张悟本按照清虚子的指导,开始专注观察自己的呼吸。一开始,他感到非常困难,注意力总是不自觉地飘走。但他没有放弃,每天坚持观察呼吸的细微变化。 一个月后的一天清晨,张悟本在山顶站桩时,突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他清晰地觉察到每一次呼吸间的停顿,仿佛时间在那一刻静止了。他既感觉自己的身体,又似乎超越了身体的界限,与周围的山林、云雾融为一体。 这种状态持续了不知多久,当他回过神来,发现清虚子正在一旁微笑着看他。 “你体悟到了。”清虚子点点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抟气至柔’的境界。” “我感觉自己好像…不在了,却又无处不在。”张悟本试图描述那种奇妙的感受。 清虚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就是’道’。《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你刚才体验的正是无己的状态。当你真正观察呼吸,不是你在呼吸,而是天地在通过你呼吸。” 从那以后,张悟本的体质明显改善,不再受疾病困扰。他明白了道家呼吸法的核心不在于复杂的技巧,而在于回归自然,与天地合一。 “呼吸看似简单,却是连接人与天地的桥梁。”清虚子最后告诉他,“很多人穷尽一生寻找各种奇巧的修炼方法,却忽略了最简单也最深奥的真理:道在呼吸之间,在放下执著的那一刻。” 多年后,张悟本也成了一名道士,他常对前来求教的人说:“千万别小看呼吸这件事。世人都在呼吸,却很少有人真正’观察’呼吸。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打开大道之门的钥匙。” 《庄子·养生主》曾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呼吸之道,看似平凡,实则玄妙,关键在于回归自然,不执不求,观而不控。 正如老子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才是真正的呼吸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