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沉醉于各条文的含义时,是否想过仲景先师,早已经把百病的繁杂变成了简单的六经之病,在深入讲解伤寒论之前,大家可先领略一下逻辑之美。
伤寒,是什么含义要先了解清楚。字面意思就是伤于寒,或者外感伤寒。我需从内部结构,以及药理,来解释,你才会对伤寒有更深刻的认知。
学中医都知道,肾主水,位于北方,因此称之为寒水;心属火,位于南方,所以称之为君火,这在《黄帝内经》都有据可查,现在你只需要知道这两个含义。
《黄帝内经》又说心为君,为君就是最大的意思,大boss,十二经之精皆贡而养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肾精都要上输送肾水到心脏,为心脏跳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也就是动力。
通过心脏的高温高压进行燃烧,汽化后形成干净的津液再通过肺脏,把寒水输送到全身各处,以及整个皮肤表面。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皮肤想要嫩滑的,皮肤表层一定是凉凉的,凉润凉润的,这样皮肤才不会处于缺水状态,通过这样的生理、医理知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伤寒其实就是怕伤心脏,所以都特别怕伤寒,稍微不慎就可以一命呜呜。
也因由此,从阴阳来分,伤于寒则叫伤寒感冒,伤于风则叫伤风感冒。所以,伤寒一词既指外感伤寒,亦有肾水失调的双重含义。
阴阳平衡状态时,营卫均和,百病不侵。在健康的年龄段,16岁到35岁期间是比较少感冒发烧的,但过了这个年龄段,则又逐渐增多,是为什么?
其实,因为由心脏提供了最旺盛的气血,而此年龄段,心脏也是达到峰值,运行最好时期,当心脏动力弱了,气血盛衰便就明显了。
从现代的医学知识可知心脏最尤为重要,所以仲景先师,结合了生理、医理、药理三大方面,总结了一套伤寒论的六经逻辑,从太阳经证,到厥阴证传变的辩证思路。
由桂枝汤到大小青龙汤,再到五苓散,便是一个肾水汽变化(气血盛衰变化)的过程。接下来,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心脏在得到肾水作用下,把肾水(汽化后的寒水(比体温低一点点温度))带到皮肤表层,所以外感第一层的时候,桂枝汤用以来解表,为什么叫解表,就是因为把外邪散开,这个药理过程就叫解。
桂枝汤中的桂枝,赤色入心,形状像经脉的经络一样,纵横交错,能入心化液(血),通经络而汗出,为营分(血分)散风寒之品。
那么现在有了一个基本知识点,用简化的思路,让你明白《伤寒论》一个传变的逻辑,这样你就会有一个相对粗浅的认识,有了这个认识自然能够分辨对与不对。如图所示:
知道桂枝汤是在表虚的时候,所用的处方,由前面可知,由肾水提高给心脏进行汽化后,经肺脏输送主表面,所以表虚就说明由心脏汽化的津液不足以到达表面,也就是津液少了,血不够了。
记住,桂枝赤色入心,能入心化液这一点,这对你理解《伤寒论》非常重要。这是通过药理来验证《伤寒论》的逻辑,就是这样,我们有了第一个基准点,至于其他解表的方剂,后面我再简略说明一下。
由此,从图中的肾水上升表示可知,桂枝汤——葛根汤——小青龙汤——五苓散的方剂是心脏强弱导致肾水汽化程度的变方路线图。
以上是汽化后津液还能接近到达表的一个方剂,接下来葛根汤,又是到了哪一步呢?葛根汤治项强病,背亦强,牵引几几然,脉浮无汗恶寒兼风寒在表而自利,其证身不疼腰不疼骨节不痛。
也就是说外感的邪,还没有传到脏腑里,更细一点来说是没有越过肺脏,也就是说津液刚好在肺腔之上,这样来看就比用桂枝汤时要弱一些了。
因为里面虚了,肺腔之上还在肌肉、筋膜范围内,邪入侵已更里一点,试看葛根汤中有桂枝,又有麻黄两款中药,都是解表之药,而葛根能生津液,升阳明胃津液至太阳,通过这样的药理,《伤寒论》第二逻辑方剂,也与心脏有关,亦如下图:
接下来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汽,干呕发热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用此,关键字眼是心下有水汽,按前面我们所说的,正常的路线,由肾水升到心脏进行汽化,然而到了小青龙汤,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水汽。是为什么呢?因为经过心脏汽化后才是津液,才能为脏腑所用,有水汽,说明正常的肾水已经不能升到心脏的最高位进行汽化作用了,而只到达心脏下面,细看小青龙汤组方中有细辛,而细辛的作用便是逐水汽,如图所示:
进一步,如果肾水到不了心脏,而是在太阳半表里,阳明半表里,水汽便会积热在膀胱,所以,五苓散也是逐水利水的一个方剂,只不过是更加低的位置了。
由以上可知,肾水在气血正常的情况下,也就是阴阳平衡下,是由下而上的一个过程,如果在这一个过程中,是内伤或是气血盛衰,风湿淤堵,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八纲辨证,表里、阴阳、虚实、寒热;脏腑辨证,心肝脾胃肺等导致了肾水(没能汽化的或者不足的)在各个位置停留的变化方剂。
例如大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方,麻黄汤治伤寒,大青龙汤治中风见寒脉,麻黄治表实,桂枝治表虚,这样的分法是在虚实上分,也就是变方的原理是由汽化的肾水停留在哪一层来决定方剂的。
后面的桂枝加桂去桂枝,加芍药去芍药的,加附子的,人参的,厚朴的,杏仁的,茯苓的,白术的,大黄的,牡蛎等都是桂枝汤的变方,因为表虚中更有内虚内实浅深的不同,所以加减法亦有种种不同,总归是主线不变。
又如麻黄汤以无汗为表实代表,表实中亦有夹寒夹暑,内寒内热的不同,所以,麻黄为主而加减不同,像葛根汤大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甘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麻黄翘赤豆等方剂都是麻黄汤的变方。
因为表实中亦有内外寒热深浅的特别,所以得出了不一样的方剂,但始终没有离开《伤寒论》的中心逻辑,那就是全身以肾水的上升,心火下降的交融为核心,而汇聚在心脏之中,由心脏出发而管控全身的气血变化。
这就是《伤寒论》的逻辑,现在想想这么一个逻辑是不是特别简单,能把百病都集中在一条路线上。
通过以上的一步一步解说,你应该有一点印象了,对于《伤寒论》这一部千年经典来说。我们再看到柯琴对六经分法就知道是多么的合理,六经并不是十二经络,而是身体的六大部位,并且与现代的医理相融合。
柯琴《六经正义第二》篇中详细论述了《伤寒论》六经划分以及原图,他的理由依据是《黄帝内经》的《阴阳离合篇》。指出六经不是十二经络的六经。
十二经络是六经的道路,也就是说六大部位的通道。身体部位无所不含在这六经中,这样不仅能快速把病因找到,又能快速开出方剂,正因为这样,才算得上学习的经典。
腰以上为三阳地面,三阳主外而本乎里。心者三阳夹界之地也。内由心胸,外自巅顶,前至额颅,后至肩背,下及于足,内合膀胱,是太阳地面。此经统领营卫,主一身之表症,犹近边御敌之国也。
内自心胸至胃及肠,外自头颅,由面至腹,下及于足,是阳明地面。由心至咽,出口颊,上耳目,斜至巅,外自胁内属胆,是少阳地面。此太阳差近阳明,犹京畿矣。
腰以下为三阴地面,三阴主里,而不及外。腹者三阴夹界之地也。自腹由脾及二肠魄门,为太阴地面。自腹至两肾及膀胱溺道,为少阴地面。自腹由肝上膈至心,从胁肋下及于小腹宗筋,为厥阴地面。此经通行三焦,主一身之里症,犹近京夹辅之国也。
太阴、阳明,同居异治,犹周召分政之义。四经部位,有内外出入,上下牵引之不同,犹先王分土域民,犬牙相制之理也。若经络之经,是六经道路,非六经地面矣。
如图:
也就是说,按现代的解剖来看,皮肤毛发,是抵抗外邪、病毒、细菌的第一层保护。如果里虚的情况下,如病毒性感冒发烧,可径直到肺脏,咳嗽,吐痰,流鼻涕,而就不会出现《伤寒论》从太阳几日传变到阳明的说法。
如果病毒、细菌更厉害一点的话,就直传阳明了,例如新冠病毒。所以,若按柯琴的划分《伤寒论》,那么整个中医的系统,不仅简洁明了,而且准确。大大提高了中医人的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