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伊始便与中华文明同生共长,堪称“石之美者”的永恒礼赞。《礼记·聘义》有云:“君子比德于玉”,将玉的温润、坚贞、清透与儒家道德体系相融合,赋予其超越材质的精神象征。 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琮,以原始宗教的神秘纹饰叩响文明曙光; ![]()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大玉龙 曲长60cm,直径2.2-2.4cm ![]()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 玉立人 高9.6cm,肩宽2.3cm,厚0.8cm ![]()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器 ![]()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兽形玦 高15.4cm,宽10.5cm,厚4.5cm 商周时期“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周礼·春官·大宗伯》),褪去神性,转向王权象征,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玉跪人,双手抚膝的谦卑姿态,成为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缩影;玉璧、玉琮、玉圭等礼器构建起早期国家的礼仪范式。 ![]() 妇好墓出土的玉跪人 玉人 身体有褐色沁,上有蛇纹和云纹 ![]()
商代阴刻昆虫文玉牌 ![]()
商代玉虎 春秋战国“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组玉佩的叮咚清响中折射出士大夫阶层的道德自觉;汉代“金缕玉衣”的璀璨,既是对永生不朽的执着,亦是“以玉为瑞”信仰的极致表达。 ![]()
战国云纹龙凤玉佩 ![]() ![]() 上海博物馆藏 战国三角雷纹环(局部) ![]()
春秋龙凤玉佩 ![]()
西周三角玉带饰 ![]()
战国螭食人纹佩 ![]() 西周 龙纹玉璜 ![]() 春秋中期 玉饰纹卧虎 ![]() 战国 玉镂雕螭龙合璧 ![]() 战国 玉螭凤云纹璧 ![]() 秦 黄玉虎纹璜 ![]()
西汉兽衔璧玉铺首 ![]() 汉 白玉人 ![]() 汉 玉螭纹韘形佩 ![]() 汉 黄玉琀 ![]() 汉 青白玉辟邪 ![]() 汉 玉卧羊形砚滴 至宋元,文人雅士将“玉玩”纳入书房清供,玉器自此褪去神圣光环,步入人间烟火。 ![]() 花卉纹玉梳背 唐 ![]() 玉马 唐 ![]() 唐 青玉童子骑象 ![]() ![]() 葡萄纹玉饰 金 ![]() 衔花孔雀 宋 ![]() 宋 白玉骑凤仙人 ![]() 宋 青玉双鹤佩 ![]() 白玉持鹘(hú)童子 辽(公元916—1125年) 高6.4厘米,宽2.7厘米 ![]() 青玉镂雕鹘(hú)啄鹅带饰 金(公元1115—1234年) 长8.3厘米,宽7.6厘米 ![]() 元 白玉镂雕鹅穿莲绦(tāo)环 ![]() 白玉莲花首雕鹘(hú)绦钩 元(公元1206—1368年) ![]() 元 青玉镂雕鹿鹤纹带饰 明代玉器承宋元遗韵而开新风,陆子刚首创“诗书画印”入玉,将文人意趣注入把玩件; ![]() 明 青玉带皮异兽 ![]() 明 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 ![]() 明 青玉镂雕枝叶葵花杯 ![]() 明 玉卧鹿寿星山子 ![]() ![]() 明 玉九螭璧 ![]() 明 玉双管式笔插 ![]() 明早期 白玉蟠龙环佩 清代则因康乾盛世之资材荟萃,如扬州玉雕巨制《大禹治水图》山子,以整块新疆青玉雕就,人物山川纤毫毕现,堪称“乾隆工”的巅峰之作。 ![]() ![]() 唐代 玉饰 2.8厘米 1952年捐献 ![]() ![]() 清 白玉卧马 3.4厘米 藏于1952年 ![]() 清 白玉香炉 10.2厘米 藏于1952年 ![]() 清 18世纪 荷花玉盏 3.5厘米 藏于1952年 ![]() 清十八世纪 青玉佛供 17.8厘米 1942年入藏 ![]() 清 白玉佛手吊坠 7.7厘米 赠予1920年 ![]() 清 翠玉佩 25.4厘米 ![]() ![]() 清 翡翠香薰 16厘米 赠予1916年 中国玉器八千年绵延不绝,从红山神玉到清宫珍玩,既是礼天敬祖的圣器,亦是文人精神的物化。馆藏玉器,囊括历代工艺精华,一器一纹皆见时代风骨,也见证了历史文化的演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