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壹一篇 上古天真论 【篇名释要】 1、前部主论上古养生之道,肾气盛衰与生命节律、有子无子之关系,是为上古之论; 2、后部主论人之死生、寿夭之理及生命十阶段生理特征,极其智慧地阐述了人之寿夭与先天遗传、后天养生之关系,明确提出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之四层境界,是为天真之论。前部为上古之论,后部为天真之论,双主题并合,故此名篇。
SW01-C010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上古时的轩辕黄帝,出生时就灵气非凡,幼年时就善于言辞,少年时就全面发展,青年时就勤勉敏捷,成年时就登上了天子之位。 D0101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于是问于天师岐伯说:我所闻上古之人,年龄都过百岁,而运动、劳作不显衰弱;今时之人,年至半百便运动、劳作都显衰弱,是时代环境变异了呢?还是人类丢失了养生之道呢? Q0101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岐伯回答:上古之人,尤其深谙养生之道者,效法于阴阳之理,调和于法术适度,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胡妄劳作,所以能形神俱备,而寿尽至天年,过百岁才去逝。 Q0102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今时之人不是这样,以烈酒为琼浆,以妄行为常态,醉后强行入房,以纵欲竭尽阴精,以嗜好耗散正气,不知保持精气饱满,不依时令御守精神,务图心有快意,违逆生活乐趣,起居无节律,导致年至半百就衰老。 Q0103【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那上古圣人教导群下时,都是这样说:歪风邪气,避之总有时机;宁静安心寡欲,空气呼吸顺畅。精神在内御守,病从何来! Q0104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所以志气悠闲而清心寡欲,心神安定而无所畏惧,形体劳累而精神不倦,空气呼吸已经顺畅,各各顺其所欲,都得心满意足。因此滋美地进食,惬意地穿戴,乐观地随俗,王公庶人互不羡慕,这类人就堪称质朴。 Q0105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所以嗜好欲求不能劳烦眼睛,大量邪气不能迷惑心神。无论愚昧、智慧、贤良、忤逆,不惧于外物诱惑,就合乎养生之道。之所以都能寿超百岁,而运动、劳作不显衰弱,是凭着体质完好而无病患之危。 【经文解读】 D0000关于《内经》篇名之论:据《吕氏春秋.慎行论》“闻言必熟论”、《文心雕龙.论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一理者也”、《荀子.性恶》“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可明: 1、古之论者,国之君臣、博士群议,问答互见、循名究理、议论大道、逻辑自洽、施行有验之文体也。却此,篇名不足为论。 2、纵观全书,《素问经》与《灵枢经》合162篇,其中以“论”名篇者,凡81篇,正合九九八十一黄钟之数;而非“论”名篇者,亦81篇(含《论勇》),尽皆迁入《黄帝内经素论》八十一论之中,而成君臣具论。所谓《素问》、《素论》者,人类素来就在访问、关于天地人本质问题之论述也。 C0101昔在黄帝: 1、黄帝,《阴阳二十五人》之所谓“上古黄帝”,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民族之共主,五帝之首,中华“人文初祖”。开篇即明示,《内经》并非黄帝时撰,亦非黄帝亲撰,而是后世史官在传颂轩辕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俞、少师、雷公六位博士和贤臣首开章句内学先河,共同研习上古经典(包括黄帝书),相互探讨、传授自然之道、生命之道、疾病机理、诊断防治、养生之道的纪实故事。所谓章句内学者,研古经之精华、弃古义之糟粕也,此正《孔丛子.连丛子下》所载:“今朝廷以下,四海之内,皆为章句内学,而君独治古义。治古义则不能不非章句内学,非章句内学,则危身之道也。独善固不容于世。今古义虽善,时世所废也。”之真义。 C0101幼而徇齐: 1、《素问注评》云:“《礼记.曲礼》:'十年曰幼’;徇,xun2,《通雅》:'徇,迅也;齐,疾也’。言圣哲遍知而神速。” 2、据《卫气失常》LS59-B0801“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三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本经立论可明:幼,小也,少也;《尔雅》:“徇,遍也。”即普遍、全面;《尔雅》:“疾,齐也,壮也。”即少年时就全面发展。 C0101敦:《尔雅》:“敦,勉也。”即勤勉。 C0101成而登天: 1、《素问悬解》注:“黄帝铸鼎于鼎湖之山,鼎成升天,而西汉方士传述此语,意黄帝、老子为道家之祖,尚养生之术,其终当不死也。”此方士玄虚之谈,有违《内经》唯物观,不足取信。 2、成年时就登上天子之位。《礼记.冠仪》载:“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郑玄注《仪礼.士冠礼》曰:“童子任职,居士位,年二十而冠。”《吕氏春秋.本生》云:“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是勿撄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司马法》天子之义曰:“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帝王世纪》第一(自开辟至三皇)曰:“天子,至尊之定名也。应神受命,为天所子,故谓之天子。故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称帝,义合者称王。” D0101天师: 1、天师即岐伯,黄帝之臣之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内经》中生代天下之师。其与黄帝谈医论道,篇章最多,论涉最详,经载“天师”2次、“岐伯”891次,故后世皆以“岐黄之道”尊崇之。 2、《伤寒论》自序云:“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而《内经》作矣。”医圣张仲景萃取《内经》之《热论》、《热病》、《评热病论》、《寒热病》、《刺热》、《经脉》等篇真旨而创《伤寒论》,盛传六经辩证千古经方,录作Ⅱ类证。 3、《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序云:“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师、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度,而针道生焉。”医家皇甫谧萃取《内经》真旨而作《针灸甲乙经》,盛传千古针经,录作Ⅱ类证。 4、《通鉴外记》云:“(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夏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5、《褚氏遗书》载:“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不及诸臣耳。” 6、《华夏黄帝》第十一章二、黄帝和他的大臣云:“《陕西通志》卷十四帝王:'岐伯,庆阳北地人,黄帝臣。所尝师事者也,因帝咨问,遂著《内经》百余篇,明于天人之道,故《内经》称为天师云。’这里说的北地,皆指关中以北。《云笈七签》:'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善说草木之药性味,帝请主方药。……又有雷公,述炮炙方,定药性之善恶。’这段话把岐伯生地准确地告诉我们,岐伯是岐山下人,因此得名,据说岐山县至今还有岐伯出生的村庄。”陕西宝鸡岐山《中华医祖岐伯纪念馆》于2023年3月10日成功开馆,医祖岐伯生于岐山,秦国得以名医辈出。一家医院,凭借德技双馨的医者,方能支撑其事业永续;一国医学,盛产名扬天下的大师,故能开创其巅峰大道。此亦《内经》能大论医道之充分、必要条件,录作Ⅲ类证。 Q0101道:此即养生之道。道具广义如: 1、《说文》云:“道,所行道也。”正如本经“水谷之道”、“营卫之道”、“津液之道”、“天地之道”、“升降之道”、“虚邪之道”、“三焦之道”、“阴阳之道路”,实指天地万物运行之道路。 2、据《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主,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可明:道,即古时尚未创出之绝对原点“零”,即万物起源、事物本质、基本原则; 3、据《道德经》“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不可为状。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可明:道即大道,其如本经“宣明大道”、“是谓大道”,具有无穷大内涵; 4、据《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管子.内业第四十九》“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可明:道即自然规律、基本理论;道家鼻祖老子、法家名相管子,其说契合《内经》真旨,录作Ⅱ类证。《毛泽东选集.实践论》指出:“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完好诠释大道必备理论,录作Ⅰ类证。 Q010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雅》曰:“术,法也。”《说文》曰:“数,计也。”即计算、量度。全句:效法于阴阳之理,调和于法术适度。和其术而过其度,用经方而失其量,亦失也,故执此解。《鬼谷子.忤合第六》曰:“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纵横家鼻祖鬼谷大师,其说契合《内经》术数及“大毒、常毒、小毒、无毒、食养”无过真旨,录作Ⅱ类证。 Q0101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1、《墨子辞过》云:“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也,当为宫室不可不节……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衣服不可不节……君实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为食饮不可不节……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凡此五者,圣人之所俭节也 ,小人之所淫佚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此五者不可不节。夫妇节而天地和,风雨节而五谷孰,衣服节而肌肤和。”墨家墨子大师节用主张,契合《内经》食饮、起居、喜怒、风雨、四时过节,皆从正反两方表达,录作Ⅱ类证。 2、《左传.昭公元年》载:“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将死,天命不佑。’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熖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物亦如此,至于烦,乃舒也已,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熖心也。”秦国名医辈出,医和“节之”之说,契合《内经》义理,录作Ⅱ类证。 3、《黄帝阴符经集解》(富国安民演法章)“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句下,张子房注曰:“凡物色恶者,非气之正;臭恶者,非气之和;烹饪失节者,非水火之既济;不时而成者,非生气之俱全。圣人于此四者,特有不食之戒。是以《内经》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谓知道。故君子饮天和以润神,食地德以滋形也。”秦末汉初留侯张良(公元前262年-前189年)明引《内经》解《阴符》,昭示《内经》流传必在此前,其早于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别录》、刘歆(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七略》及东汉班固(公元32年-92年)《汉书·艺文志》收录已成之典籍“《黄帝内经》十八卷”近200年,录作Ⅲ类证。从北宋理学家邵雍《皇极经世》断言:“《素问》《阴符》,七国之书也。”及北宋理学家程颢[hào ]断言:“《素问》书,出战国末,气象可见。”亦可得强劲支持。 Q0101天年:无病无灾时,人类的自然寿命,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详《寿夭刚柔》、《生气通天论》、《阴阳二十五人》、《通天》相关论述。 Q0102好:嗜好。《素问校释》校:“原作耗,《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耗作好’……好,与上文欲字相对,义胜,故据改。” Q0103夫:发语词,在句首常作代词“这、那”,具有近指、远指前言的提示作用,亦有关于某事之义。 Q0103虚邪贼风:《素问校释》注:“此指一切反常的气候及外在的致病原因……所以王冰说:'邪乘虚入,是为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 Q0103恬惔:《广雅》:“恬,静也。”即宁静;《说文》:“惔,安也。”即安心。 Q0103真气: 1、《人体解剖学》第五章云:“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呼和吸是节律性而不间断的,是生命现象的重要体征。” 2、《人体解剖学》第九章第一节二、血液循环云:“体循环:当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富含气及营养物质)自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各级分支输送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完成动脉血营养全身各部,又将其代谢物质运回心的功能,故又称营养性循环。肺循环:当心室收缩时,静脉血自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到达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将静脉血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故又称功能性循环。” 3、《生命的成形.10器官的形成》云:“每个器官都会执行特定的任务。肺负责给血液加氧,胸腺生产重要的防御系统,小肠从食物中吸收营养,胰腺首先分泌酶帮助小肠消化,继而分泌激素调节食物利用,肾脏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子宫为后代提供生存空间。” 4、以《离合真邪论》SW27-Q0302“真气者,经气也。”及《刺节真邪》LS75-Q2401“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对照现代医学《人体解剖学》及《生命的成形》可明:真气者,纯真大气——氧气也。古人不知氧气,直到1778年法国化学家、生物学家拉瓦锡,发现并予命名。然自然之物,性质恒常,此质同而名殊也。真气者,氧气也!古今契合,中西汇通,循名究理,物理昭昭,录作Ⅰ类证。 Q0104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1、《楚辞.九章》:“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子大志,不欲随波逐流,不愿入俗从众,忧国、忧君、忧民,故而劳形苦心,无乐于生矣。 2、《素问注评》云:“俗,习也。《释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指以自己的习俗为乐也。” 3、滋美地进食,惬意地穿戴,乐观地随俗。本句与《老子八十章》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义理大同。道家鼻祖老子,其说契合《内经》真旨,录作Ⅱ类证。 Q0104其民故曰朴:这类人就堪称质朴。《荀子·强国》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儒家荀子大师入秦观感与本句义理大同,契合大秦帝国质朴民风,录作Ⅲ类证。 Q0105贤、不肖:《说文》:“贤,善行也。”即贤良;《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不似其先,故曰不肖。”即忤逆。 Q0105德全不危:《庄子.刻意》“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所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与《庄子.天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所言妙极,堪为终解。德者,万物之属性也,此喻人之体质。全句:体质完好而无病患之危。 |
|
来自: 大美内经 > 《黄帝内经素论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