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垂直一体化的光迅科技,劣势在哪里?

 AIGC部落 2025-04-29 发布于广东

光迅科技(SZ:002281)的主要产品是光电子器件、模块、子系统产品。和同行相比,公司身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垂直一体化。

经过多年积累和优化,公司形成了半导体材料生长、半导体工艺与平面光波导、光学设计与封装、高频仿真与设计、热分析与机械设计、软件控制与子系统开发六大核心技术工艺平台,具备从光芯片到光器件、光模块、子系统的垂直整合能力。公司产品涵盖全系列光通信模块、无源光器件和模块、光波导集成器件、光纤放大器,广泛应用于骨干网、城域网、宽带接入、无线通信、数据中心等领域。公司有多种类型激光器芯片(FP、DFB、EML、VCSEL 等)、探测器芯片(PD、APD)以及 SiP 芯片平台,为公司的直接调制和相干调制方案提供支持;同时拥有 COC、混合集成、平面光波导、微光器件、MEMS 器件等封装平台,为公司的相关产品提供支持。

很多关于光迅科技(SZ:002281)研报和分析,只谈垂直一体化的优点,不讲缺点。事实上,垂直一体化是有优有劣的。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垂直一体化的优点有很多,已经有诸多分析,这里就不展开了。本文重点讨论下垂直一体化可能存在的缺点。

●研发资源被分散,光模块高端产品突破落后

光迅科技的垂直整合模式覆盖从芯片到子系统的全产业链,但资源分配分散于多个环节(如光芯片、耦合封装、软件系统等),导致对尖端技术的聚焦不足。

长期以来,光迅科技的研发费用占比、研发费用总额都是同行中最高的。

2024年光迅科技研发费用为7.13亿,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62%;新易盛(SZ300502)为4亿,中际旭创(SZ300308)为12.44亿(2023年为7.39亿,光迅科技2023年为5.6亿)。虽然2024年光迅科技研发费用低于中际旭创,但是高于新易盛,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依旧高于中际旭创和新易盛。而中际旭创和新易盛的营收和利润都远超光迅科技。

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光迅科技的研发投入转换成利润的效率较低。光迅科技的研发费用像撒胡椒面一样:光芯片、光器件、光模块等都要投入,资源就被分散开了。光迅科技核心工艺(如外延设计)虽技术门槛高,但量产规模和成熟度不及中际旭创的硅光芯片。而新易盛通过“订单生产+ERP管控”模式,以更低研发投入实现技术突破。

由于公司的业务范围广泛,产品种类繁多,无法在每个细分领域都做到极致。相比之下,新易盛和中际旭创可以通过专注于特定的业务领域,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新易盛在高端光模块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800G和1.6T光模块产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际旭创则凭借其全球领先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在高速光模块市场上占据重要份额。光迅科技则需要在多个领域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产品推出速度不如竞争对手

光迅科技的垂直一体化模式需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芯片研发、生产设备购置、技术创新等方面。例如,在光芯片研发上,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研发设备、人才培养等。相比之下,新易盛和中际旭创不需要在全产业链进行投入,可以专注在光模块的研发和生产上。这就导致公司产品迭代速度慢半拍。而在AI推动的光模块快速更新迭代之际,速度是成功的关键要素。

AI 显著提振国内外数通光模块需求的同时,也在加速推进光模块领域的产品速率迭代及技术演进。速率迭代方面,云计算时代 3-4 年经历一轮光模块速率升级,而 AI 时代,速率迭代升级周期已缩短至 2 年。技术演进方面,AI 大算力场景下对光模块成本、能耗、集成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适配相关需求的硅光、LPO、全光交换等技术路径正在不断的突破式发展。据Lightcounting预测,2025年800G以太网光模块市场规模将超过400G,随着高速光模块的快速导入,预计2029年800G和1.6T光模块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美元。根据Coherent预测,未来五年内800G和1.6T光模块有望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中际旭创早在2020年就率先发布了800G相关产品,是全球首个推出800G可插拔光模块和1.6T光模块的企业,并且在2023年已经完成英伟达、谷歌等海外大客户的800G光模块订单。新易盛则在2023年实现了800G光模块的批量出货。中际旭创400G光模块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50%,800G光模块市场占有率超过30%,稳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目前800G光模块领域,中际旭创的市占率最高,且由于产品竞争力强,市占率还在不断提升,其余市场则由 Coherent、Lumentum、新易盛占据。光迅科技的市场份额则占比较小。

中际旭创在2023年4月的OFC展会上,展示了其1.6T OSFP-XD DR8+光模块,2024年开始小批量出货,预计2025年大规模量产。光迅科技虽然在2024年3月联合思科推出了1.6T硅光模块,主要强调的是技术合作和产品发布。2024年12月18日,光迅科技宣布,其高端光电子器件产业基地完成2024年达产目标,具备全球领先水平的1.6T高速光模块有望明年启动规模化生产。

由于高端光模块慢半拍,光迅科技的2024年业绩远逊于中际旭创和新易盛。

现在光模块领域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进步非常快,一旦技术出现重大变革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光迅科技需要对整个产业链进行调整和升级,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例如,如果出现新的光芯片技术或光模块封装技术,光迅科技需要对现有的芯片研发和生产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同时还需要对模块和子系统的生产进行相应的调整。而新易盛和中际旭创由于业务相对集中,在技术转型和市场适应方面会更加灵活,可以更快地调整产品结构,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管理难度大,协调成本高

垂直一体化模式使得光迅科技的业务范围广泛,涉及多个环节和领域,这增加了公司的管理难度和协调成本。公司需要对芯片、器件、模块和子系统等不同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协调,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顺畅衔接和协同发展。然而,不同业务环节可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管理难度较大。例如,芯片研发需要高度的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而模块生产则需要注重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相比之下,新易盛和中际旭创的业务相对集中,管理难度和协调成本相对较低。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新易盛和中际旭创主要专注于光模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管理相对简单。

中际旭创通过“以销定产”模式精准匹配订单需求,存货周转天数129天,总资产周转率0.98次;新易盛则通过委托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如光器件)降低采购成本,存货周转天数191.87天,总资产周转率0.92次;光迅科技存货周转天数163.93天,总资产周转率 0.62次。光迅科技的产品结构较为复杂,而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则专注于高端光模块。这种差异导致光迅科技需要更大的库存储备以应对多样化需求,从而拖累了资产周转率。光迅科技低于竞争对手的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出供应链管理效率偏低。

●成本控制能力较弱,规模效应不足

通常来说,垂直一体化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毛利率。但是,对比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公司毛利率反而较低。

光迅科技毛利率低有多种因素,比如公司主要收入来自国内市场,而中际旭创和新易盛以海外市场为主,海外市场的毛利率高于国内市场;比如公司有较多的低毛利电信业务和中低端光模块。

另外,垂直一体化也是毛利率低的原因之一。光迅科技的全产业链模式需承担各环节固定成本(如芯片产线、封装平台等),相对于中际旭创和新易盛的规模效应没有那么强,且制造费用和人工成本难以压缩,公司的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占比为15.1%,远高于新易盛、华工科技和其他竞争对手。

总结下,垂直一体化模式把双刃剑,有优点也有缺点。和同行新易盛和中际旭创专业化分工模式对比,这种模式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只是在当前这个技术飞速迭代、速度更重要的行业发展阶段,光迅科技确实因为慢了半拍。垂直一体化模式就像修炼非常厉害的乾坤大挪移,要求非常高,难度非常大,不容易练成,不过一旦练成了威力巨大。如果光迅科技可以通过优化管理、加强市场反应速度、提高产业链协同效应等方式,克服垂直一体化模式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未来某个阶段或许又会实现反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