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觉知?什么才是真正的觉知?

 学生有礼111 2025-04-29
有朋友私聊问时间之外,智慧之脑背后的练习理念,那今天就大概写一下。智慧之脑的训练,核心其实就是一个觉知的问题。
为什么要觉知?
清晨五点的城市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洗衣机,此起彼伏的鸣笛声与无数失眠者的焦虑共振。当我们凝视镜中泛青的眼圈,是否想过这具疲惫的躯壳里,正上演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战争?
许多时候,我们的大脑充斥着无数杂念,像王阳明所说的心猿意马,难以平静。现代人的头颅里住着永不疲倦的演说家。地铁上刷手机的年轻人、深夜辗转的失眠者、会议桌前魂游天外的白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意识始终在时间的长河里漂流——或沉湎往事的悔恨,或焦虑未来的重担。就像失控的放映机,将记忆的碎片与幻想的图景胡乱投射在现实的幕布上。
大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产生了过多无休止的思绪,以至于它已经疲惫不堪。现代人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思绪的漩涡中迷失。医学研究也表明,长期的心猿意马不仅会消耗我们的身心能量,导致精神衰弱,还会带来焦虑、抑郁、失眠等困扰。你是否注意到,那些常常忧虑的人,眼圈发黑,精神萎靡?而这份烦乱,只会使人逐渐远离智慧,越是胡思乱想,精神越是混乱,反应迟钝。最终,它成为了不幸福的根源。
在短短的一生中,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无用的思考中。大脑不停地转动,伴随着负面情绪,渐渐让你错失了与当下生活的连接。你错过了重要的人和事、迷失了美好的风景,却仍然误以为这就是生活——混乱与无头绪。
但我告诉你,生活不必如此。大脑只是一个工具,它的作用是处理明确的任务,任务完成后,理应让它得到休息。就像你驾驶了车子到达目的地后,会停下并熄火,而不是持续发动机空转。
若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部分头脑思维都重复且无用,甚至是有害的。这些思维通常充满负面色彩,或是通过回忆过去制造抑郁和烦恼,或是通过对未来的担忧生发焦虑和恐惧。它们在消耗你的生命能量,让你陷入深深的痛苦。实际上,所谓的强迫性思维就是一种“上瘾”,让你不断思考,因为我们误以为“我思故我在”,一旦停止思考,似乎自己就不存在了。这个潜意识的信念,成了我们不愿停下来的根本原因。
这种思维上瘾,源于我们对大脑中构建的“自我”的认同。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佛家讲的“我执”,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小我”。它是由各种思维构成的,它们依赖不断思考才能存在。这种错误的认同让你觉得这些思维的存在就是你的存在,而这种认同恰恰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我们总是把这些“假我”与他人比较,如果别人优秀,我们嫉妒;如果别人不如我们,我们又容易变得傲慢。但你是否意识到,我们所用来与他人比较的那个“我”并非真正的自我?佛家强调的“无我”,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破除这种假我和我执。
大脑中的“我”几乎与当下无关,它只关注过去和未来。而《金刚经》中提到的一切如梦幻泡影,正是这种颠倒的思想:我们通过大脑调取过去的经验,再将其与现实对比,并做出二元化的判断。这样,大脑不断将当下拉向未来,无法让你真正停留在“现在”。
什么是真正的觉知
很多人认为的觉知,通常是从某些课程或书籍中获得的,他们觉得觉知就是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觉察脑海中每一个闪现的思绪。然而,许多人通过实践发现,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普通人来说,直接进行思维觉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内心不够平静,觉知力也不够强大。在真正尝试觉察思维时,往往什么也觉察不到。通常是在陷入思维情绪反应发生后,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许多思维并未被觉察到,这是许多人的现实情况。
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觉知念头的训练方法是否有用呢?或许它能在某些方面给予帮助,但对于真正的解脱来说,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一方面,普通人很难做到觉知和内观;另一方面,这种方法仍然处于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将“你”和“你的念头”置于相对立的位置,而不是认识到“你”与“思维”的统一。实际上,“你”与“你的思维”并无本质区别,不能以“你是你,念头是念头”这样的二元对立角度去观察思维。如果这样,你将观察不到任何东西,即便观察到了,那也是已经闪过的思维,现在再次呈现给你看。
所以,真正的觉知的第一步,应该是必须停留在当下,停止与大脑的思维认同。然后能持续停留在当下,停止对于自己思维的评判,从思维中跳脱出来,就是所谓的入静(非入定)。入静的法门多种多样,但是最终目的都是如此。并且,入静是各门各派修行的共同的第一步。
那么,什么是“入静”呢?表面上看,一个人若安静无言,沉着冷静,他就已经入静了吗?不一定。入静不仅是外在的平静,更是内心的专注与集中。禅宗公案里,弟子问:'如何是道?'师答:'平常心是道。'这份平常心不在深山古刹,而藏于洗碗时水流过指尖的清凉,藏于晨光中第一口茶的芬芳。王阳明龙场悟道时,不是思考出了真理,而是在绝境中让思维之潮自然退去,照见本心的明月。
真正的静默不是万籁俱寂,而是像大海深处的宁静——任凭海面惊涛骇浪,海底的珍珠始终莹然自守。当拳击手在擂台进入心流,当画家在创作中物我两忘,那种动态中的极致专注,恰是生命最鲜活的静定。你可以像优秀的拳击运动员那样,全神贯注于比赛,尽管身体在动态,内心却保持着高度的专注与静谧。佛陀拈花微笑的刹那,克里希那穆提演讲时的停顿,庄子观鱼时的会心一笑,这些超越语言的时刻都在诉说:当我们停止用思维编织自我,真正的生命才开始呼吸。
入静的关键,在于不再认同并深陷于头脑的思维,而是成为独立的“你”。只有这样,你才能不被杂念干扰,专注于当下。这样,你才能够以放松而专注的心态生活。这让你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真正的解脱唯有在“当下”发生:当我们停止评判,任由思绪的来去,便能从自动化反应中抽离。正如禅修所悟:平静的心并非没有波澜,而是能在波澜中保持觉知,如观流水而不随波逐流。此时,情绪不再主宰言行,人终获自由。 
随着你在生活中的修行逐渐深入,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能够从容不迫、和平共处。你不再与头脑中的任何思维纠结,也不再被它们左右。你不再依赖头脑,不再是思维的奴隶。这一刻,你的灵魂觉醒了。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停留在当下
除了觉知力的原因和不懂得如何进入当下之外,有些人虽然体会到了当下的感觉,但仍然不愿意在这种状态中长久停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在当下的状态中还能进行思考,还能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只有当大脑的思维处于他们的掌控之下,他们才会感到安心。然而,事实上,那些接受过大脑密码训练以及研读过时间之外智慧之脑连载部分的朋友都会明白,正是由于摆脱了外行的控制,大脑才能自由地进行思维。大脑原本有能力解决一切问题,正是因为外行的干预,大脑的思维才变得复杂和困难。
当你停留在当下,不再对头脑指手画脚之后,那时的你会更加专注、更高效地运用它。你进入心流状态时,能够集中精力处理具体任务。此时的你,可以随时从不自主的思维中解脱,保持内在的宁静。
当你能持久的处于当下,不再认同思维编织的“假我”,学会如何脱离无意义的思维时,你将能接收到更高维的灵感和智慧,进行真正的创造性思考。你会发现自己能从容使用大脑,而非被其驱使——需要时精准思考,休息时安然沉淀。许多伟大的突破和创造,正是在这种静谧而专注的状态下诞生的。事实上,大多数人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并非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使用大脑,而是因为他们无法超越大脑的束缚。大脑充满的认知和知识反而成了他们突破的最大障碍。
进而,当你意识到,真正的你并不是那些由思维构成的“假我”时,你会变得自由而强大。不再被他人的认同和否定所左右,内心深处的安定和宁静,将使你成就真正的自由。这时,你才会明白,人生的真正力量,源自于脱离大脑束缚的觉醒。
正如一行禅师所言:“平静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起舞。” 从今日起,试着在刷牙时感受水温,走路时觉察步伐,吃饭时品味米香——这些微小的觉知,终将汇成觉醒的洪流。唯有当下,方能安住;唯有静心,方得自在。 夜色再次降临时,试着从内心喋喋不休的评论音轨中抽离。窗外飘落的银杏叶旋转着无人解读的密码,晚风送来远处面包店的香气,此刻的你不再是思维的提线木偶,而是天地间自由舒展的生命。觉醒之路没有终点,每个当下都是归途,每次呼吸都是新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