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主义分为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主观唯物主义认为虽然万物脱离精神独自发展,但人的主观意识可以利用客观规律改变客观世界。客观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看作是纯物质的世界,认为自然规律改变世界,推动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但人类对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即不可知论,意识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以及人们不能按照人的意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他们讲世界是绝对客观的,绝对真实的。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第二性质,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是主观的思考;而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的外化和表现。简单来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做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对于世界的本质的看法,主流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不仅在现实世界物质决定意识,在历史世界、社会存在中也是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多数决定着少数。 在一元论之外,还有一些二元论、三元论乃至混元论的观念,在这里也略加分析。二元论和一元论相对,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是一种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唯心的。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二元论把物质的派生物意识当作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的东西,因而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同时,由于它违背了科学所证明的基本事实,所以也不能真正将物质与意识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笛卡尔为了说明物质实体和意识实体的来源,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绝对的实体”,无论物质实体,还是意识实体,都得依赖于上帝。这样,他的二元论最后还是倒向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多元论实质是一元论的不同表述形式。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物质本原的学说,是唯物主义的多元论;凡是把世界归结为多种精神本原的学说,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古希腊恩培多克勒以“四根”即水、火、土、气的结合与分离说明万物的产生和消灭;阿那克萨戈拉用无限多异质的“种子”解释万物的差异。中国古代哲学家将万物的本原归结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些都是唯物主义的多元论。近代德国的G.W.莱布尼茨认为世界由无数独立的精神性的“单子”所组成,是无数单子的和谐的体系,这是唯心主义的多元论。 其实在多元论之前,还有一个三元论、四元论的理论解释,它是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也是指一种对世界及其结构的解释方法,主张由三个要素(或四个要素)构成整个宇宙或世界的基本构成。 三元论有许多形式,其中最基本的是物质、形式和变化。此后又出现了许多其他的三元论,如上帝、人和自由等等。不同的三元论表明了其提出者对于世界结构的不同看法和哲学态度。三元论是一种哲学理论,主张宇宙或世界由三个基本要素或本体构成。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促成了世界的运行和发展。三元论是一种辩证思维的体现,它可以帮助人们看待重要问题的不同面向。 四元论也是一种哲学理论,它认为世界由四个基本元素或原则组成。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四元论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关于四元论的解释: 物质、意识、精神、力量: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由物质、意识、精神和力量这四个要素组成。物质指的是存在于世界中的物质实体,包括物质的形态、组成和属性。意识是指人类的思维、感知、意愿和意识活动。精神可能涉及到非物质的、超越物理的存在或力量。力量则可能指推动事物变化和发展的作用力。 天、地、人、道:另一种四元论的观点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即“四大皆空”,认为世界由天、地、人、道这四个方面构成。这里的“四大”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实体,而是抽象的概念,代表着宇宙的不同方面和层面。天通常指天空或宇宙的秩序,地指地球或物质世界,人指人类和社会,道则是指宇宙的根本原理或法则。 随着元数的不断增加,也就像维度的增加,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断深入、纷繁复杂,这其中就产生了混元论的思想。 混元论是混元整体理论的核心、精髓,也是它的基础。它所论述的是混元整体的本质内容特征,与论述它的形式特征的整体论遥相对应。从字义上,混字古人认为是“二五合凝而未兆” 之谓。即阴阳、五行聚合而成(这里凝字不可作凝固解),但是还没有呈现出阴 阳、五行的特性。既然包含阴阳与五行的两个层次上的聚合,就不会是混合,而应理解为混化之意。元之一字,可以作一字解。以此理解混元则是混而为一的意思。老子的《道德经》中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谓道纪。” 这里所说的“混而为一”就是后世所说的混元。 它的体性与道没什么差别,而混元(即道)的形成是由“夷”“希”“微”“混而为一”的结果。元字也可作气 字解,《公羊传》中就曾说:“元者,气也。”可见,混元与混元气是一个意思。 征诸历史典籍,混元一词确实有多种称谓,如混沌、浑元、混沦、浑沦、空洞、混洞、混元气、一字浑元气,先天一字混元气等。名称虽异,但其所指都属先天之气这个范畴。唯有时指自然之先天,有时指人体先天之气,我们取自然界的先天虚无一气来概说。《云笈七签》中说:“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又说:“五 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块如卵,五气混一……” 《至言总》中说:“混元之气,自无而生有,有曰太极。”在传统气功理论中, 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虽然有“道论”(如《道德经》)、“元气论”(如《太平经》 《正蒙》)、“阴阳论”(如《黄帝内经》)等不同,但深究之,似乎并无本质 区别。《云笈七签》中就说:“道即元气也”,又说:“元气一性,阴阳二体。” 古又有“阴阳一太极”之说。由是而知,道、元气、太极,实际上都是先天混元 一气的不同称谓。 综上所述,混元论提供了一种多元化的视角来理解世界的构成和运作方式。不同的文化和哲学体系可能会有不同的世界本质解释,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将世界分解为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并试图揭示这些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也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强调不仅在现实世界物质决定意识,在历史世界、社会存在中也是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人民大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力量,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多数决定着少数。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但是不要农民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够打倒土豪 劣绅吗?那些帝君、大士们也可怜,敬了几百年,一个土豪劣绅不曾替你们打倒! 现在你们想减租,我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 所以,哲学只能解释世界,而改造世界的智能靠实践(唯物);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改造世界,还能改造人类自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