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瑰宝,风格儒和、意韵萧散。在大众印象里,书法家自带“仙风道骨”,提按间尽显温和娴静、君子儒雅之姿。但民间常说“千人千面”,不同书法家风格各异。虞世南、智永、文征明等人性格温润,擅写楷书,字迹清丽秀劲,尽显中华传统风貌。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艺术创作氛围宽松多元,书画、诗词歌赋皆追崇烂漫。张旭和怀素的狂草,一改常见温润感,线条狂肆、诡谲,极尽简练,笔笔出人意料。张旭首创狂草,常酒后挥笔,突破传统书法构势。 韩愈曾赞张旭狂草:“往时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狂草融合自我情感与世间万物,字字博大精深。其酒后写给李白的《李青莲序》,全卷 500 多字,行笔随心,达“天人合一”之境,堪称 1300 年未被超越的“狂书”。 在笔法上,张旭采用中锋运笔,随心情变幻,线条看似潦草,实则暗藏律动。运笔“如锥画沙”,迅疾飞动中保持线条立体感,蕴含的篆籀之气强化字迹质量和筋骨,更耐琢磨。 章法和结字方面,张旭狂草极具动感和活力。通篇如银河倾泻,前字末笔锋芒直指后字起笔,构成连绵气脉,字组间形成“势能链”,加强联系。全卷犹如流动乐符,视觉效果强烈。 蔡襄见其书法,感叹:“长史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怀素处其侧,直有奴仆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张旭草书水准碾压怀素,当之无愧“草圣”。 这幅作品极具汉字之美,将书法艺术性发挥到极致。时常临摹可掌握张旭狂草笔法,领会内层姿态变化,摆脱用笔单调感,提升自我书法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