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西南部的涿州,素有“京畿南大门”之称。涿州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涿州为燕之涿邑,西汉时期置涿郡,三国时改称范阳郡。唐代曾用涿郡、涿县、范阳、幽州等地名。元朝涿州升为涿州路,民国时期涿州又改称涿县。“涿州八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督亢秋成 涿邑在战国时期隶属燕国。督亢,地名,指涿州东南部大面积肥沃地带。秦欲吞燕,荆轲携督亢图入秦,献图刺秦王,壮士未还,留下'图穷匕首见'的故事。 有诗云,“荆卿图督亢,献地秦人喜。风萧自古传,黄云复万里。丰年禾黍多,百室歌盈止。壮士何处寻,西风吹易水”。其中,'黄云复万里,丰年禾黍多',描述了督亢土地肥沃、庄稼丰收的场面。 楼桑春社 涿州城南十五里的楼桑村为刘备故里。汉昭烈帝庙宏广壮丽,庙貌巍然。院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花木繁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有庙会,方圆数十里的乡亲扶老携幼,纷纷赶庙,各家商号,小商小贩,江湖艺人蜂拥而至。 有诗为证,“父老相携载酒游,果然春社胜于秋。汉家宫殿皆禾黍,赢得荒村尚姓刘”。 双塔晴烟 建于辽代的涿州城内东北的双塔,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两座塔民间有个传说,说是有两位巧手的姑嫂,一夜之间建成,实际上是佛教文化产物。所谓'双塔晴烟',一是说,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远看双塔像几缕青烟在蔚蓝的天幕上袅袅升起。二是说,在晴朗的天日,双塔顶部周围能看到几缕青烟。 有诗记,“丰碑犹自纪金辽,双塔凌增逼九宵,佛火不明铃语寂,晴烟几缕逐风飘”。 拒马长虹 涿州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名曰“巨马河桥”。明崇祯后,河道南移。清乾隆年间在旧桥南建新桥,清乾隆赐名“永济桥”。桥长627.65米,大跨度的桥拱采用我国起拱技法,造型优美,如一条彩虹横跨两岸,清末民初被誉为涿州八景之一,曰“拒马长虹”。 通会灯市 涿州原城有一夹城,门名“通会”。夹城有重楼三间,名“通会楼”,俗称鼓楼。楼高四丈,二十里外也遥遥可见。每年正月十五,从通会楼至南门置灯,此时眺望长街颇为壮观。称之“通会灯市”。 有诗为证,“春风初到月初圆,不夜城中沸管弦,万盏灯光双塔影,一时辉映鼓楼前”。 邵村花田 涿州城西北百尺竿乡大、小邵村一带稻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小桥流水,沟渠纵横,誉为'小江南'。'邵村花田'是指这一带农田景色。每当稻田插秧后,方田披上新装,一块块莲花点缀,又有远处青山相衬,把人带入了'山光泼翠水托蓝,获稻分秧事事谙,十顷荷花万株柳,卜居须住小江南'的诗意中。 盘坡积雪 盘坡又称三坡,距涿州城二百里,为古涿州的'飞地'。《涿州志》记载,“三坡隶属涿由来已久矣,无可稽查”,并载有元明清诗人对“盘坡积雪”的吟诗赋多首。 前人诗曰,“此地即桃源,不知汉魏,遑论金元。逃名岩谷,遁迹林泉。大好河山,忍终袖手无人管。满坡积雪,山色有无间”。又曰“连云一白接天涯,积雪犹堆六出花,十丈红尘飞不到,玉山深处有人家”。盘坡现为野三坡,隶属涞水县。 胡良晓月 城北十里胡良河上有座石桥,南来北往行人走上石桥都不免欣赏这里景色。尤其黎明时分,雄鸡报晓,晨光熹微中,河水流过,映出一片残月,波光桥影,引人入胜。 故曰:“破晓事行役,去去之胡良。残月淡如水,天寒知欲霜。钟声逗曙色,宿火明渔庄。晨鸡时一鸣,隐隐腾朝阳”。 历史悠久的涿州人杰地灵。东汉末年的卢植、刘备、张飞、北魏的郦道元、唐代著名诗人卢照邻、贾岛,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都是涿州人。涿州至今仍有他们的古迹可寻。(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
|
来自: 唯我英才 > 《河北省内及保定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