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食安管理者的实践之道— 做好食安三件事 门店安心、高管省心、老板放心 ![]() 如果说“食品安全日管控”需要螺丝钉型的管理者,不断做食安法规要求和企业业务融合;“月调度”需要“聪明”的食安总监推动问题解决;那么,我觉得“周排查”才是打造品牌真正的食品安全防火墙,解决老板们的终极目标:“食安上别出事,品牌别有事”。 周排查--高管省心 以小见大,预知隐患,快速应对 用好周排查,工作事半功倍 我在推文【番外篇】做好食安三件事--如何写好食安月报?留言回复一位朋友:每个餐饮老板都认为食品安全重要,但又不知道如何向下体现对其的'重视'。因此在出现舆情时,除了道歉,问题解决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从而造成其反复发生。 食品安全无小事--对顾客、对社会大众而言,品牌在食品安全上不容有失。 质量管理没大事--真正落到每家企业,每个餐厅都在管理的细处,是比针眼还小的细节打磨。 如果您在食品安全管理上还没找到可以“上下一心”的方法,我觉得用好'周排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体现管理者的重视,也让一线时刻对食品安全保有敬畏之心。 如何判断问题是偶发还是频发? 向内求: 1. 发现同一问题的门店数量占比如何? 2. 稽核数据和门店自查数据的对比? 3. 问题数据趋势,同比、环比发生情况? 向外求: 1. 此问题在以往食安舆情是否有曝光? 2. 此问题是否是监管“你点我检”的常检项?(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来源于大数据,监管的具体检查点可以体现这个大数据的结果) 管理者自问: 这个频发问题真的是一线管理造成的么? 讲个真事 之前某个品牌受舆情教育,要求门店”不允许使用厨具接触餐厨垃圾(包括下水道)”。但是运营的SOP又要求洗碗岗及时清理水槽里的垃圾,而清理水槽垃圾的密漏就是一种厨具,因此这一条稽核问题占比高,原因有2个:
解决方案: 1. 在清理垃圾的密漏上塑封一块红色的胶布,在外观上与传统厨具进行区分; 2. 规定存放地点,做到专用; 3. 自查条款增加一条“是否使用带红把套的密漏清理垃圾?” 这个问题是不是就真正解决了? 因此,工作中还是需要多维度的思考,避免我在之前的推文中提到的“驴拉磨”式的问题--反复出现得不到解决,有始无终;更要避免“方案一刀切”和“作业抄串行“--造成品牌劳民伤财。 嗅觉+果敢+不怕得罪人=危机预判 写道此处,我分享下在我身上发生的一件事: 那时候大斌家项目正处在磨合期,我通常是在每月项目回顾时,把一个月发现的系统问题和解决方案与客户回顾,然后被大斌家的李总说过好几次:薛老师,有问题一定要马上报,不要怕得罪人。 其实不是我怕得罪人,而是那个时候我不够果敢:总是希望数据更多,更能够打动高管;总认为在众多KPI之中食品安全即重要,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但后来发现:高管团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包括风险的预判能力往往比我们要更高维;我们提供箭和靶子,能不能中10环,是他们需要思考的;而不是我们一开始就给自己套上枷锁,裹足不前。 结语+寄语 本文是关于“践行60号令,餐饮品牌如何更好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系列推文的第六篇,也是我个人实践经历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有兴趣的小伙伴,欢迎爬爬楼,更欢迎大家的吐槽、板砖 此时,我想借用著名餐饮食品安全专家,广顺兴高级副总裁杨秀松教授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有效的餐饮运营食安管理=三分靠技术+七分在沟通”。 每个企业的DNA不同,管理需要深刻理解其柔性之美,食品安全亦然。让我们放下包袱,从心出发,做好品牌的食品安全“打更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