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说到它,大部分人了解的都以明清两代居多。例如,嘉靖、万历、康熙、乾隆等,这几个既是年号,同时也代指皇帝。 反观明以前的年号,我们大多比较陌生。一些经常关注历史相关题材的朋友可能会有所了解。比如,对《三国演义》感兴趣的对“建安”肯定不陌生。 即便不关注这些,初中历史课本上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你大概听过,“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再如“靖康之耻”中的靖康其实也是,它是北宋宋钦宗赵桓的年号。 哪怕这样依旧没听过也无伤大雅,下面两个你一定知道,只要学过初中语文,就一定不会陌生。 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作为必背文章,哪怕你背不下全文也能记住个开头——庆历四年春,其中“庆历”便是宋仁宗的年号。类似的还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中的首句——永和九年,“永和”即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 现在看来,是不是感觉年号离我们也不算太远。那么,年号、谥号、庙号之间是何种关系呢? 首先看看它们的出现时间。庙号最早出现在商朝,以后中断过一段时间,直到汉朝重新使用。谥号最早出现在西周,年号则始用于汉武帝时期。汉代以来,三者便贯穿整个封建王朝始末。 那么,为什么年号、谥号、庙号间会放在一起讨论,甚至相互混淆呢?这其中的连接点正是皇帝。按照时间顺序,对皇帝的惯用称呼依次是谥号、庙号、年号,如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嘉靖、康熙等。 可以发现,变化的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是唐朝和明朝。唐以前的谥号多为一两字,一般只给有功绩的皇帝。唐之后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十几个字甚至二十几字都不在少数。 如,万历的谥号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共17字;雍正的谥号是“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共23字。谥号完全成了给皇帝拍马屁的工具。 庙号则不同,唐之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一般只有功绩显著的皇帝才会获得。比如西汉12帝中只有4位皇帝,分别是: 汉高祖刘邦,庙号:太祖 汉文帝刘恒,庙号:太宗 汉武帝刘彻,庙号:世宗 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 唐以后每个皇帝无论功过,一般都有庙号。在皇帝死后,承担评价其功过是非的作用由谥号转为庙号。惯用称呼也随之改变。 到了明清两代,每个皇帝一生通常只用一个年号,因此年号又逐渐成了皇帝的代称。在此之前,每个皇帝在位时可能会换多个年号,就像我们现在换网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