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多发难治之症。西医采用激素和手术治疗,但复发率较高。本病属中医“痛经”、“癥瘕”范畴,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报道较多,取得一定的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繁多,有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多因经期长,经期前后、产时或产后外有所感,内有所伤,或人工流产手术所伤,使离经之血当行不行,或当泻不泻,滞留体内而成瘀血。瘀血是原发病的结果,又是继发病的起因,气血坚结壅聚,造成局部湿浊痰凝。 与经血逆流有关,有活性的内膜碎片因人流或剖宫产手术种植在子宫肌层或腹壁切口上。月经期间生气或各种干扰,经血不能顺流而下,就会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在雌激素、孕激素的影响下,产生周期性脱落、出血,血液积聚在细胞间隙内,日久病灶周围产生感染,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而导致疼痛。 本病好发于盆腔。内分泌失调和免疫功能失常是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主要因素。其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和周围组织纤维化。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血液处于浓、黏、凝、聚状态。放射免疫测定前列腺素水平比正常人显著升高,雌激素、孕激素、基础体温(BBT)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临床应用】田氏 等采用巴戟天、淫羊藿、续断、菟丝子、党参、黄芪、丹皮、桃仁、红花、生蒲黄、茜草、赤芍、香附、乳香、没药等益气补肾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本病42例,总有效率92%。陈晓平等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本病70例。 【补阳还五汤】全当归40g,川芎30g,生黄芪20g,桃仁30g,地龙20g,赤芍45g,红花20g。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70例,痊愈16例,显效24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4.3%。 临床又有应用本方:黄芪30g、当归20g、赤芍15g、地龙20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为主。 汗出身畏冷者加桂枝15g、白芍15g;腹痛剧烈者加艾叶15g、小茴香15g、乳香15g、没药15g;恶心呕吐加吴茱萸15g,干姜10g,姜半夏10g;便溏者加肉豆蔻15g、葫芦巴15g、补骨脂20g。 林氏 方用黄芪大剂量以补气,以养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去;当归、赤芍、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合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而生新;吴茱萸、肉桂温经散寒,主要合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韩氏 治疗病例:患者,女,25岁,1995年10月10日初诊。 因经行腹痛1年,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而来求诊。 【现症】每次行经前3~4天少腹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暗黑,有块,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舌边有瘀斑,脉细缓。 【B超提示】子宫未见占位病变,双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左侧为7.2cm x6.1cm,右侧6.8cm x5.9cm。 【辨证】癥瘕(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消瘕。方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50g,赤芍10g,川芎10g,当归10g,红花10g,三棱10g,莪术10g,桂枝5g。 经行前5天始服,连服5剂,经行腹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仍用上法调治6个周期,自觉症状消失。 【B超显示】左侧附件区可见暗区,右侧附件区可探及正常大小卵巢回声。 【按】癥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常见的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湿热蕴结等因素结聚而成。本病例是气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滞于胞脉,结成癥痕,即“因虚致瘀”。故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消癥。 方中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配当归补血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川芎、赤芍、红花加强活血祛瘀;三棱、莪术破血祛瘀消癥;桂枝温通血脉,散寒逐瘀。 林氏 治疗患者,女,26岁,工人,2002年4月6日初诊。患者4年前,经期曾淋雨受寒,后行经时少腹部疼痛,行经量多,淋漓不尽,色紫暗有血块,经期延长。西医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婚后3年未孕,屡治效微。 【诊见】经期少腹部疼痛,行经量多,色紫暗有血块,腰膝酸软,面色萎黄,全身乏力,精神抑郁,舌质淡,苔薄,边有瘀点,脉弦细。患者证属寒凝血瘀,气虚下陷,冲任不固,瘀阻胞宫。治宜补气活血,温经祛瘀。 方拟补阳还五汤化裁。 【处方】黄芪10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白芍15g,丹参20g,吴茱萸5g,肉桂5g。 4剂,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药后腹痛减轻,行经量减,色暗红无血块,精神好转。再拟上方5剂,药尽停药。 2002年5月8日诊:行经时腹痛已除,色红无血块,腰膝酸软未作,精神可,面色红润,拟上方继进5剂,药后诸症已除。再拟上方去丹参20g,加枸杞子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以补肾滋阴,继进10剂。患者药后月经2个月未至,查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液素(HCG)(阳性)。后生一女孩,患者夫妻喜而相告。 【按】本患者由于经期受寒,寒凝胞宫,瘀血阻滞;病程日久,行经量多,气随血失,正气虚弱,气虚、血瘀、寒凝三者合而为病。故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方用黄芪大剂量以补气养血,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去;当归、赤芍、白芍、川芎养血活血;合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而生新;吴茱萸、肉桂温经散寒,诸药合用则正气得补,瘀血得去,寒凝得消,诸病何由不愈哉! |
|
来自: 火帝养生_WSH > 《《补阳还五汤》余志勇,李祥光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