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aolo Pozzilli教授专访: T1D碰上肥胖,双重糖尿病来袭,我们该如何应对?| 遇见IDF·每日精粹

 尚振奇 2025-04-29

IDF 2025

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编者按:胰岛素泵和血糖动态监测,使糖尿病患者不再真正遭受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困扰。但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因不合理饮食导致肥胖,新表型双重糖尿病带来了新的临床挑战,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出现1型糖尿病(T1D)和2型糖尿病(T2D)的并发症。在2025年4月7~10日曼谷举办的202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世界糖尿病大会上(IDF2025),我们特邀意大利罗马生物医学自由大学 Paolo Pozzilli教授做客“遇见IDF·每日精粹”直播间,就该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核心内容整理如下。




图片

图片

《国际糖尿病》

Q1

您团队提出的“双重糖尿病”概念将肥胖与β细胞自身免疫结合,提示患者心血管风险显著增加。请问“双重糖尿病”这一新临床表型具有哪些临床意义?


Pozzilli教授:T1D与肥胖问题在疾病管理中正扮演着新角色。过去,典型T1D患者通常消瘦,并缺乏胰岛素。而现在,许多患者出现肥胖。由于胰岛素泵的使用,患者可以自由饮食,血糖监测和自动调节胰岛素量使低血糖风险降低,看似完美。但进食增加及伴随的外源性胰岛素用量上升,促使体重增长,导致技术诱导的T1D新表型。这带来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同一患者可能同时出现1型和T2D的并发症。传统1型并发症主要是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现在却新增了T2D的典型并发症,以心血管风险为特征的大血管病变。虽然在治疗方面,我们有大量讨论关于GLP-1受体激动剂可否批准用于T1D,但最迫切的问题是,患者需要减重,否则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将增加。我认为,对于今天的T1D患者,胰岛素泵这项新技术让生活更轻松和美好,但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合理地运用现有药物进行规范治疗。

《国际糖尿病》

Q2

您认为是否需要针对“双重糖尿病”调整传统血糖控制目标,并整合减重与免疫调节的双重干预?


Pozzilli教授:免疫调节取决于β细胞功能障碍的进程。在疾病早期,T1D有典型的自身免疫过程。但若饮食不当导致超重,就会增加自身免疫过程,并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人们会失去更多的β细胞,进而再需要更多的胰岛素。因此,对于T1D高危人群,如T1D患者的一级亲属,预防超重和肥胖非常重要。总之,肥胖会刺激自身免疫进程,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以及促使T1D发病。

《国际糖尿病》

Q3

现有免疫疗法难以长期维持β细胞功能,联合治疗与精准医疗已成为趋势。请问,您认为下一代免疫治疗的核心突破点是什么?


Pozzilli教授:自80年代,我参与的首个环孢素国际试验开始,就已经投身于糖尿病的免疫治疗了。四十年来,许多药物试验都未能有效保护残余的β细胞功能,也无法通过刺激残余的β细胞功能来恢复其部分功能。而近期,抗CD3抗体在新诊断患者和T1D高危人群中,都显示出了治疗前景。未来,我认为可能需要联合靶向不同病理机制的抗体,因为β细胞损伤是涉及多重机制的。当下,使用抗CD3似乎很有希望,因为它可以延缓糖尿病的进程。尽管最终可能仍会患糖尿病,但早期干预可以保留更多的内源性β细胞功能。已有研究证实,保留β细胞功能的患者,长期并发症更少。一项通过在50岁的T1D患者中测量β细胞功能标志物C肽的研究发现,保留C肽的患者并发症更少,如更少的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总之,我们的目标不是完全停用胰岛素,而是通过适量的胰岛素,来增强保护残余β细胞功能。

《国际糖尿病》

Q4

您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并以患者为中心。请问,如何实现'在正确时间为合适患者选择恰当疗法'?


Pozzilli教授:对患者进行分层,首先我们必须记住,T1D具有高度异质性。基本上,我们有4个不同的T1D发病年龄,即青春期前、青春期、青年成人以及50-60岁后,如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不同发病年龄需要差异化治疗。以LADA为例,患者在40岁或以上时发展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他们基本上是T2D患者。但因持续的自身免疫过程,他们又是T1D。对于这类患者,免疫干预能有效保护C肽水平,从而预防并发症。

《国际糖尿病》

Q1

从teplizumab获批到干细胞教育疗法的探索,T1D治疗正在进入疾病治疗的新阶段。请问,您最期待未来哪种技术会变革T1D的治疗格局?


Pozzilli教授:一方面,遗传操作在I期试验中展现了潜力,在疾病非常早期阶段,改变疾病过程,该方法虽然有趣但应用可能尚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AI)对疾病其异质性也有良好处理能力,通过分析患者基因表型特征,能给我们启发来决定特定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从临床角度,这很有用。当然,这并非简单听AI说,而是参考它提供的文献并独立判断。因此,我相信临床和科研都能获益于AI使用带来的便捷和优势。

结语

抗CD3单克隆抗体突破四十年来的治疗瓶颈,在新诊断患者和T1D高危人群中均显示出了治疗前景。期待更多药物开发,联合靶向不同病理机制,有效保护残余的β细胞功能;再通过AI技术的合理利用,早日解决双重糖尿病难题,惠及患者。


图片


专家简介

Paolo Pozzilli教授

意大利罗马生物医学自由大学

意大利罗马生物医学自由大学内分泌学教授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糖尿病和临床研究教授
专注于1型糖尿病(T1D)的发病机制和预防
发表超过560篇关于糖尿病的科学文章、书籍和综述
积极参与1型和2型糖尿病新型疗法的临床试验
《糖尿病代谢研究与评论》杂志主编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