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灌溉工程安装:现场勘测

 江南一鱼6jvvqc 2025-04-30
这是华最灌溉知识科普的第132篇原创文章

灌溉工程现场勘测是灌溉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现场勘测可以确定灌溉系统的具体布置方案、管道敷设路径、水泵安装位置等。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根据设计方案,确定需要进行现场勘测的区域和目标。例如,需要测量的区域包括灌溉面积、水源位置、灌溉管道路径等。
(2)准备测量工具和设备,例如测距仪、水平仪、经纬仪、钢尺、笔记本电脑等。
(3)进行现场勘测。在现场勘测过程中,需要记录每个测量点的坐标、高程、距离等信息,并进行实地勘测、测量等工作,例如测量灌溉面积、水源深度和流量、管道敷设路径和坡度等。
(4)根据现场勘测结果,制定具体的灌溉系统布置方案。例如,确定管道的敷设路径、管径、坡度等,确定水泵的安装位置和功率等。
(5)在制定布置方案的同时,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可行性,例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源位置等因素,以确保灌溉系统的顺利运行。

在进行灌溉工程建设之前,灌溉工程现场勘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因为,通过现场勘测可以确定灌溉系统的具体布置方案、管道敷设路径、水泵安装位置等,从而避免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不必要浪费和错误。此外,现场勘测还可以了解灌溉现场的地形和地貌,确定灌溉系统的最佳建设方案。

Image

灌溉工程现场勘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相关测量工作,以便更好地掌握现场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和规划。在现场勘测中,地形测量、地貌调查、水文测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在勘测过程中还需要对现场的土壤、植被等进行详细的调查,以便更加准确地了解灌溉工程的建设环境和现实情况。

在现场勘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细致的勘测记录和数据的收集工作。勘测记录包括了灌溉工程的建设现场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相关情况,以及灌溉系统的具体布置方案、管道敷设路径、水泵安装位置等。这些数据将是灌溉工程建设的基础,对于后续的设计和规划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灌溉工程现场勘测技术体系解析

一、勘测工作的系统性定位

作为灌溉工程建设的先导性环节,现场勘测需构建'三维空间+时间维度'的立体化数据采集体系:

  1. 1.空间维度:建立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立体控制网
  2. 2.时间维度:结合历史气象数据(≥10年)分析水文循环特征
  3. 3.专业维度:融合工程测量、地质勘探、生态调查等多学科技术手段

二、现代化勘测装备体系

设备类型
典型装备
技术参数
应用场景
空间定位
北斗RTK
平面精度±8mm+1ppm,高程精度±15mm
控制点布设
地形测绘
三维激光扫描仪
扫描速率200万点/秒,精度±2mm
微地形建模
水文监测
多普勒流速仪
量程0.01-5m/s,分辨率0.001m/s
渠道流量测定
土壤分析
便携式土壤渗透仪
测量范围10⁻⁷~10⁻³ cm/s
田间持水量测定
生态评估
多光谱无人机
5波段光谱分辨率,地面分辨率5cm
植被覆盖度分析

三、核心勘测技术流程

1. 控制测量体系建立

  • · 首级控制网:按三等导线标准布设,边长相对误差≤1/15000
  • · 加密控制点:采用GNSS快速静态测量,平面间距≤500m
  • · 高程传递:电子水准仪三等水准测量,闭合差≤12√L mm(L为公里数)

2. 地形测绘技术标准

  • · 地形图分幅:1:500比例尺,基本等高距0.5m
  • · 特征点密度:平地间距≤15m,丘陵地≤10m
  • · 数字高程模型(DEM)格网尺寸:0.5m×0.5m

3. 水文地质专项勘测

  • · 地下水埋深:电法勘探(视电阻率法)结合探地雷达
  • · 土壤剖面取样:按20m×20m网格分层取样(0-30cm、30-60cm、60-100cm)
  • · 渗透系数测定:双环渗透试验,稳定时间≥4小时

4. 工程障碍物探测

  • · 地下管线:电磁感应法(探测深度≤5m)结合地质雷达(探测深度≤10m)
  • · 岩石界面:地震折射法(检波器间距2m)
  • · 溶洞探测:高密度电法(电极距5m)
  • Image

四、关键参数采集标准

参数类别
测量方法
精度要求
规范依据
灌溉面积
无人机航测+图像解析
相对误差≤1.5%
GB/T 18316-2008
水源高程
电子水准仪二等测量
闭合差≤4√L mm
GB 12898-2009
管道坡度
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
单站高差误差≤3mm
GB 50026-2020
土壤容重
环刀法
平行样偏差≤0.03g/cm³
GB/T 50123-2019
植被覆盖度
多光谱遥感解译
分类精度≥85%
HJ 1150-2020

五、数据分析与方案优化

  1. 1.空间叠加分析
    • · 将DEM数据与土壤类型图叠加,自动生成最优管网路径
    • · 坡度分级处理: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3%、3-8%、>8%三级坡度带
  2. 2.水力计算模型
    • · 管网水头损失计算:达西-魏斯巴赫公式(f值取《喷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085-2007或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2020公式)
    • · 水泵选型参数:Q=1.2 *Qmax,H=1.1 *Hmax(安全系数)
  3. 3.三维可视化设计
    • · 基于BIM技术构建管网模型,碰撞检测精度≤5cm
    • · 虚拟漫游检查:视角高度1.5m模拟运维视线

六、特殊地形应对策略

  1. 1.山地灌区
    • · 采用压力分区设计,每级泵站扬程≤80m
    • · 管道抗滑设计:混凝土镇墩体积V≥(ρghA)/μ(μ取0.4)
  2. 2.平原灌区
    • · 支管间距优化:按土壤渗透系数调整(砂土60m,粘土40m)
    • · 排水沟设计:底宽B=Q/(v·h)(v取0.6m/s,h取0.5m)
  3. 3.戈壁灌区
    • · 防渗层设计:复合土工膜(0.3mmPE膜+200g/m²无纺布)
    • · 抗风蚀措施:砾石覆盖层厚度≥15cm

七、勘测成果交付标准

  1. 1.专题图件体系
    • · 综合地形图(1:500)
    • · 工程地质剖面图(垂直比例尺1:100)
    • · 管网路由规划图(含5m缓冲区)
  2. 2.数据文件要求
    • · 原始观测手簿(电子签名)
    • · 控制点成果表(XYZ坐标系)
    • · 土工试验数据库(Access格式)

通过实施本技术体系,可使管网规划合理性提升40%,施工变更率降低至5%以下,实现'一次勘测支撑全周期建设'的目标。特别强调在山区坡地,需增加5%的勘探点密度;在生态敏感区,植被调查网格需加密至10m×10m。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