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救命粮到思念笺 徐高峰 清明节前,细雨润物,山野间的草木浸润着新绿。2025年的清明假期,一大家三代人踏上了回老家的路。车窗外,远山如黛,父亲轻声念叨:“老祖宗就葬在后山的那片林里,今年带孩子们认认路,也让他们尝尝春天的滋味。” 清晨的山间薄雾未散,山间小径蜿蜒而上。先祖的墓碑隐在一片桂花林间,我们一起为先祖插上香烛、鲜花,摆上供品,洒上纸钱,母亲轻声讲述着祖辈开荒垦田,上北山锯木料做梁,拉土坯做砖建房的故事。六岁的儿子模仿大人模样,恭敬地磕头,又好奇地指着墓碑旁一簇嫩绿的野草:“这是野菜吗?”父亲笑着说:“这是艾草,待会儿咱们就去挖。” 祭扫完毕,一家人并未匆匆返程。父亲拿起锄头:“走,带你们找'春天的宝藏’!”竹林寻鲜:舌尖上的自然馈赠,后山的竹林在雨后更显苍翠,枯叶覆盖的土层下,尖尖的春笋已冒出头。“挖笋要顺着根部斜着挖,别伤到竹鞭。”。堂姐眼尖,拨开一片蕨类植物,露出蜷曲如问号的蕨菜嫩芽:“看!这个凉拌最鲜!”姑妈则蹲在溪边,将带着露水的蒲公英叶摘下:“叶子焯水拌豆腐,根晒干了能泡茶。”最热闹的当属采摘艾草。孩子们争相辨认锯齿状的叶片,侄儿错把野蒿当艾草,堂姐轻拍脑门:“艾草背面有白绒毛,闻着有药香哩!”满载而归时,竹篓里已堆满春笋、蕨菜、香椿和艾草。 时近中午,村里已是炊烟袅袅,山脚下的村屋炊烟升起。女人们围坐灶台,将艾草捣出碧绿的汁液,揉进糯米粉中。儿子踮着脚把豆沙馅塞进青团,成品却像歪扭的小笼包;堂哥架起柴火灶,用现挖的春笋炖上腊肉,油脂浸润的笋块脆嫩甘甜;堂姐则把鱼腥草根切段凉拌,辛辣气息冲得孩子们直捂鼻子,却被爸爸赞为“清热解毒的宝贝”。饭桌上,八十多岁的姑妈抿着米酒,眯眼望着嬉闹的孙辈:“以前清明挖野菜是为充饥救命,现在倒成稀罕物了。”父亲接话:“您看现在年轻人扫墓,又是野餐又是踏青,专家都说这是'松弛而不失敬畏’呢!” 日头渐沉的归途中,儿子忽然仰头问:“老祖宗也能闻到青团香味吗?”母亲轻抚他的头:“他们看着漫山野菜养大的子孙,如今带着欢笑回来,定是高兴的。”这场扫墓之旅,既延续了焚香叩拜的古老仪式,又演绎着挖野菜、做青团的春日野趣。正如民俗学者所言,当年轻人以“松弛感”重新诠释清明,并非消解传统,而是让追思在自然生机中扎根生长。山野间的一锄一篓,餐桌上的时令鲜香,皆成血脉相连的印记——逝者长眠青山,而生者带着山野的馈赠,将记忆与希望一同咀嚼、传承。 ![]() 作者简介:徐高峰,男,中共党员,中船应急华舟应急事业部员工,高级技师,爱好户外运动和阅读。 |
|
来自: 九天揽月v6ruy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