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千年的书法史,18位书法大师,帮我解答了关于书法的核心秘密

 脩姱 2025-04-30

翻开中国书法近千年以来的发展历史,我发现,这18 位书法家以自己的书法实践和理论,帮助我揭开了中国书法的真相与核心,那就是——气韵。

图片

一、书法“气韵”的本质探源

“气韵”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范畴,其内涵源于哲学、艺术与人文修养的交织,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1. 哲学根基:从元气论到艺术表达
“气”的概念最早见于《周易》,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道家将其发展为“元气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气”聚散而成。魏晋时期,玄学兴盛,文人将“气”引入艺术领域,强调艺术创作需“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王羲之语)。例如,梁武帝评王僧虔书法“风气”兼具儒家“不激不厉”的节制与道家“潇散飘逸”的超然,体现了哲学思想对书法审美的渗透。

图片

图片

2. 艺术表现:技法与意境的统一
谢赫提出“气韵生动”,虽为画论,却深刻影响书法。书法中的“气”体现为笔力、结构的力量感(如颜真卿楷书的“筋力”);“韵”则通过墨色浓淡、章法节奏传递意趣(如董其昌行书的疏淡清远)。二者合一,形成“力与美”“形与神”的融合。

怀素《自叙帖》为例,飞白与连笔的交替,既展现草书的奔放之势(气),又暗含禅宗空灵之境(韵)。

图片

3. 人文修养:书家精神的外化
古人云“书如其人”,气韵本质是书家学识、性情与人格的投射。
苏轼《寒食帖》中,字迹由工稳渐趋狂放,墨色枯润交织,恰如其贬谪黄州时从隐忍到释然的心境变化。黄庭坚评其“学问文章之气郁郁乎笔墨间”,正是修养与技艺结合的典范。

图片


二、书法为何需要“气韵”?

1. 超越技法:艺术价值的终极追求
书法若仅重形质,则易沦为“匠气”。
王僧虔提出“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强调气韵是区别“写字”与“艺术”的关键。如《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并非因单字完美,而在于通篇气息流动、情感真挚,王羲之酒后挥毫的洒脱心境跃然纸上。

图片

2. 文化基因:传统美学的精神载体
中国艺术讲究“以形写神”,书法气韵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得草书笔法,黄庭坚见船夫荡桨而明章法节奏,皆说明书法需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宇宙生机转化为笔墨韵律。

图片

3. 审美共鸣:观者与作品的对话
气韵赋予书法“象外之象”的想象空间。欣赏者从
王铎的涨墨中感受磅礴之气,从八大山人的简淡线条中体悟孤高之韵,这种审美互动使书法超越视觉层面,成为心灵的共鸣。

图片


三、技法实践中如何提升气韵?

1. 用笔:以力传情,刚柔并济

  • 笔力锤炼:通过中锋行笔、提按顿挫展现线条质感。如颜真卿“屋漏痕”笔法,以沉厚之力表现悲怆之气;米芾“八面出锋”,以迅疾翻折传递率性之韵。
  • 节奏控制:草书的“一笔书”讲究气脉连贯,但需通过速度变化避免浮滑。例如,孙过庭《书谱》中疾涩相间的笔法,形成“导之如泉注,顿之如山安”的韵律。

图片

2. 墨法:虚实相生,以色造境

  • 枯润对比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中,枯笔飞白如秋风扫叶,润墨涨染似春雨浸纸,墨色变化暗合诗意苍凉。
  • 浓淡层次林散之以淡墨作草书,虚灵通透,将水墨画的空灵意境引入书法,开创“散锋破墨”新境界。

图片

3. 章法:因势生形,动静相宜

  • 字组关系:借鉴包世臣“老翁携幼孙”理论,通过大小、疏密形成节奏。如《韭花帖》中字距疏朗如闲庭信步,《祭侄文稿》则密不透风,似悲愤难抑。
  • 行气贯通:邱振中提出“轴线”理论,强调行草书需通过字势倾斜、轴线摆动实现动态平衡。王铎的“涨墨行草”常以轴线突变制造视觉张力,却始终维持气脉不断。

图片

4. 临帖与创作:从模仿到化用

  • 入古:临摹需“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通过精研《丧乱帖》《书谱》等经典,体悟古人用笔的“呼吸感”。
  • 出新:在传统中融入个性,如吴昌硕以石鼓文笔法写行草,苍辣浑厚;于右任将魏碑方折融入草书,雄健中见灵动。

图片

四、当代书坛的困境与破局之道

1. 乱象剖析:气韵缺失的三大症结

然而,当代书法在繁荣表象下暗藏危机,气韵流失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1)形式异化:哗众取宠的“表演书法”
近年来,部分书家为博取眼球,将书法异化为行为艺术。例如某位“吼书大师”,以声嘶力竭的吼叫配合泼墨挥毫,看似气势磅礴,实则背离“静心运笔”的传统内核。此类表演虽在短视频平台收获流量,却将书法降格为视觉杂耍,消解了“以笔传情”的本质。更有甚者,以“射墨”“盲书”为噱头,用注射器喷墨或闭眼乱涂,彻底脱离汉字结构,沦为无意义的抽象涂鸦。这类创作看似“突破传统”,实则是以反叛为名的投机,既无技法支撑,更无精神深度。

图片

(2)功利侵蚀:展览体制下的“复制生产”
全国性书法展览的竞争机制,催生出大批“展览体”作品。许多书家为入选国展,反复模仿评委风格,或专攻某一获奖书体(如小楷、魏碑),导致作品千人一面。曾有一位获奖者坦言:“同一幅内容抄写三百遍,只为打磨出评委眼中的'完美线条’。”这种流水线式创作,将书法异化为技术竞赛,情感表达让位于形式雕琢。更严重的是,部分书家为迎合“展厅效应”,刻意放大字形、强化视觉冲击,作品在宏幅巨制中显得空洞苍白,失去手札尺牍的文人意趣。

图片

(3)传统断裂:年轻一代的“无根之木”
许多青年书家沉迷技法速成,忽视文化积淀。某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临帖时,只求“形似”,不问字理;创作时堆砌唐诗宋词,却对诗文内涵一知半解。更有人将书法等同于“写艺术字”,追求设计感而忽略笔墨精神。一位老书法家曾痛心道:“现在年轻人能背《书谱》的不足三成,却对网红字体如数家珍。”这种“重技轻道”的倾向,导致作品徒有皮相,缺乏“书卷气”与“金石味”,难以承接文人书法“诗书画印”一体的传统格局。

图片


2. 重构路径:在守正与创新中寻找平衡

破解困局需回归书法本质,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同时回应时代需求:

(1)重溯经典:以深度临帖唤醒“古法气韵”
临帖不是机械复制,而是与古人对话。书法家
陈忠康曾用十年精研《兰亭序》,不仅摹写字形,更通过文献考据还原王羲之运笔的“呼吸节奏”,最终在创作中实现“古意新声”。近年兴起的“日常书写”理念,倡导书家重拾手札、题跋等小尺幅创作,如孙晓云《与古为徒》系列,以信笺形式书写读书笔记,将学问思辨融入笔墨,再现传统文人的“书斋气韵”。

图片

(2)修养筑基:重建“文人书法”生态
书法家亟需补上“字外功夫”。中央美院近年开设“书法与诗词”必修课,要求学生在临帖同时研读《文心雕龙》《诗品》,从文学源头理解“气韵生成”;中国美院推动“艺术家手稿研究”,鼓励书家像苏轼那样“自书诗文”,让创作回归“我手写我心”的本真状态。更需警惕的是,在短视频时代,书家应避免沦为流量奴隶,而要以学者心态深耕传统,如
白谦慎通过《傅山的世界》等研究,揭示书法与时代思潮的深层互动,为实践提供学术支撑。

图片


总之,当代书法的困境,本质是当代某些书法家追求功利主义,沉迷于金钱享乐,导致了对人文精神的挤压。解决之道不在标新立异,而在重返“人书合一”的重视气韵传统:让笔墨成为心灵的延伸,让气韵在纸墨呼吸间自然流淌。唯有如此,书法才能超越乱象,在新时代续写“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永恒价值。

 本文为公众号书画入门(shuhuarm)原创撰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