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组织、有计划地建设二线兵团,充实野战纵队 1947年夏季攻势前,东北民主联军补充兵员的办法主要是临时动员 人民群众参军,抽调地方武装补充主力和改造训练被俘国民党军士兵加 入部队。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征补兵员充实主力的方法已不 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夏季攻势结束后,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 军决定采取进一步动员人民参军、组建二线兵团的办法扩充主力。 1947年7月27日,东北局作出《关于成立二线兵团的决定》,分工 由罗荣桓负责主持这项工作。组建二线兵团的方法是广泛动员大批翻身 农民、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入伍,抽调野战军、地方武装的干部和老战士 做骨干编成独立团,实施短期训练后,直接补充主力或编成新的师、团。 二线兵团的组织训练工作,由各省军区按照东北局和东北军区制定的组 建计划、编制员额、入伍条件和训练计划组织实施。 根据东北局的决定,东总计划于11月底前组建第一批二线兵团38 个独立团,每个团在2000人以上。经过深入细致的动员和组织工作,至 9月底,实际组成48个独立团。 10月15日,东北局又决定将第一批二线兵团扩大至60个团,并延至1948年4月底完成训练。由于当时正处在土改运动的高潮,群众参军 参战的热情空前高涨,至1948年3月,第一批成立并训练完毕的独立团 实际上达88个团,22万人,其中大部分补入主力部队。 为提高二线兵团的质量,东总于1947年9月上旬召开二线兵团训练 会议,决定各独立团从10月1日起开始进行为期3个月的军政大练兵, 使战士及班长学会四大技术、“三三制”以及内务、纪律等条令的基本内容, 排以上干部还要学会带兵方法,学会“一点两面”战术的基本精神和要领。 同时,开展诉苦运动,学习土地改革政策,审查成分,发展党员,建立 支部及党委等。 1948年1月5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向毛泽东报告了《执行四八年建军计划之现状》,并提出从4月开始再组建122个独立团。 1月5日至7日,罗荣桓主持召开北满7个军区(吉林、牡丹江、松江、 合江、龙江、嫩江、辽吉)的会议,着重讨论二线兵团第一批独立团的 训练和编制,组建第二批独立团的准备等问题。在会议上,罗荣桓强调 说:“目前正在训练的第一批四十个独立团,必须在一月底以前每团补足 二千五百人,一个不能少,而且,要切实保证兵员质量。到三月间,这 些独立团开上前线补充主力的时候,总部将派人实地点验,包括人员的 素质和练兵的成绩。第二批独立团,经过同各省委商量,东北局决定再 成立一百二十六个。其中北满四十六个,热河五十个,南满三十个。每 团二千五百人,总计三十万人。第一期四月至七月,先完成七十个;第二 期八月至十二月,再完成五十六个。”同时,会议对所组建独立团的武器 装备、后勤供应等问题也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月10日,东北局、东 北军区向各分局、省委、军区、纵队明确规定了各军区组建第二批二线 兵团独立团的数量和有关要求。3月3日,东北局、东北军区又发出关于《建 军整训计划》,规定第二批独立团增至126个,31.5万人。 为使二线兵团的训练适应部队“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要求, 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于4月间召开了第二批二线兵团训练会议。会议总 结和交流了第一批的训练经验,提出了第二批的训练方针和军事、政治教育计划。6月间,东北局根据两年来东北和热河地区自然灾害大,新收 复区遭到国民党军严重破坏,土改后期又发生“左”的偏差等情况,调 整了组建二线兵团的计划,决定1948年只建立第一期70个团,将第二 期56个团推迟到1949年4月以后再建立。至11月底,第一期实际完成 76个团,随即补充主力和编成新的独立师。自1947年7月至1948年8月, 共组建164个独立团,37万人,先后补充主力部队。 在大力建设二线兵团的基础上,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结束后,组建 了第5、第11、第12三个野战纵队。其中由辽东军区独立第1、第2、第 3师编成第5纵队,司令员万毅,政治委员刘兴元,副司令员吴瑞林,副 政治委员唐凯。下辖3个师:第13师,师长徐国夫,政治委员李辉;第14师, 师长彭龙飞,政治委员丁国钰;第15师,政治委员何善远,副师长王振祥。 由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编成第11纵队,司令员贺晋年, 政治委员陈仁麒,副司令员周仁杰,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杨春甫。下 辖3个师:第31师,师长欧致富,政治委员谢镗忠;第32师,师长李光辉, 政治委员刘禄长;第33师,师长周仁杰(兼),政治委员陈文彪。由野战 军直属独立第2、第4、第5师编成第12纵队,司令员钟伟,政治委员袁 升平,副司令员熊伯涛,政治部主任陈志芳。下辖3个师:第34师,师 长温玉成,政治委员谭友林;第35师,师长王奎先,政治委员栗在山;第 36师,师长沈启贤,政治委员王建中。第一批二线兵团40个独立团,以 一部编为独立第6、第7、第8、第9师,另一部分散编入野战军充实主 力部队,使野战纵队的每个师平均达1.2万人。 实践证明,建设二线兵团是补充和扩大主力的一个又快又好的措施。 这一措施与地方武装升级、争取俘虏补充相结合,保证了野战部队的经 常满员和迅速扩大,也提高了部队的政治质量。这一措施,对于改变同 国民党军的力量对比,提高东北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和彻底改变东北战 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 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一系列攻坚作战,更加深刻认识到特种兵在战 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更加重视加强以炮兵为重点的特种兵建设。 炮兵建设 在夏季攻势前,东北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已有一定的规模。 随后在1947年夏季、秋季攻势作战中缴获大量国民党军火炮,改善了装 备,调整了编制。先后将炮兵司令部的迫击炮大队、高射炮大队分别编 成迫击炮团、高射炮团,组建冀察热辽军区炮兵团,并加强了干部的训 练和炮兵建设。1947年12月10日,东总发出进一步加强炮兵建设的命令, 要求在1948年内大力加强野战部队炮兵,增强师、团近战炮火,加强高 射炮兵的建设和干部训练、炮工生产等,以适应大规模攻坚作战的需要。 同时,确定了1948年炮兵发展计划:除炮司直属第1、第2、第3团,迫 击炮团,高炮团应进一步充实外,南满军区炮兵小团,第2、第3、第4纵队的炮兵小团,第1纵队的炮兵营,都扩充为三三制的炮兵大团(辖2 个野炮营,1个榴炮营),并在冀察热辽军区成立1个野炮团,扩充并建 立第8、第9纵队的山炮团,第6、第7纵队的野炮营,第3、第4、第 7纵队各师及独立第2、第4、第5师及南满、冀察热辽军区各独立师的 山炮营。为增强各部队的近战能力,命令还确定在各步兵团内普遍建立 迫击炮连与步兵炮连。为适应炮兵作战指挥的便利及需要,命令要求南 满和冀察热辽各成立一个炮兵旅,负责统一指挥两地区一切炮兵的建设、 训练与作战事宜。还要求炮兵学校在1948年培养500名连、排干部,开 办一个300人的迫击炮教导大队,在各纵队及炮兵主力团成立炮兵教导 队,组织炮兵技术战术经验的检讨与交流,以提高炮兵部队的军政素质。 根据这一命令精神,各部队在冬季攻势中十分重视炮兵武器装备的收集 和修理,重视从国民党军的俘虏中遴选炮兵人才。冬季攻势结束后,根 据“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总精神,1948年4月,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召开第二次炮兵会议,总结一年来的炮兵作战、建设经验,着 重研究了步炮协同和炮兵使用问题,还讨论了炮兵的编制、装备、管理教育等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规定。 在整训期间,根据1947年12月10日命令和第二次炮兵会议精神, 抽调3个独立团,第1纵队炮兵营,辽东军区炮兵团1个营及高射炮营, 编成归炮兵司令部建制的炮兵第5团和高射炮兵第2团,并充实了第1、 第2、第3、第4团,迫击炮团和高射炮兵第1团。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 下辖第1、第2团。与此同时,各纵队、师、团也分别组建或扩建炮兵团、 炮兵营和连。同年8月,在炮兵司令部下成立炮兵纵队,苏进任司令员, 邱创成任政治委员,匡裕民任副司令员。下辖3个野榴炮团,2个摩托化 重炮团,1个重迫炮团,2个摩托化高炮团,共8个团。野战纵队、师和 团的炮兵团、炮兵营和连,也都得到加强。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拥有山炮、 野炮、榴弹炮、加农炮共618门,各类小炮4642门。 工兵建设 1946年3月工兵学校成立后,培训了一批工兵干部和技 术人员。在此基础上,将工兵学校第一大队拨给炮兵司令部,成立工兵 营。大多数的纵队、师相继组建或扩建工兵连,大部分的步兵团有工兵排, 连有爆破小组。辽东、吉林军区和第3、第4纵队组建了工兵营,并在 司令部成立工兵科。为适应大规模攻坚战的需要,东总在1947年12月 18日颁发的《1948年建军计划》中提出,1948年应争取成立5个工兵 团。第一步,每个炮兵团和每个纵队建立一个工兵营(纵直和师各一个 工兵连)。根据这一计划,各部队加强了工兵建设。辽沈战役结束后,成 立了工兵指挥所,主任唐哲民。11月14日,以工兵学校第1、第3、第 4大队为基础,组建直属工兵团,后称工兵第1团。24日,又以炮兵纵 队工兵营和吉林、松江、安东、辽宁等军区工兵连为基础,扩编为工兵团, 后改称工兵第2团。至此,野司直辖2个工兵团,各纵队和师也先后完 成工兵营、连的建设。 铁道部队建设为保障铁路运输,1948年2月,东北军区决定,以 护路军所属两个团编成铁道第1、第2团,负责配合铁路员工抢修铁路, 并担负武装护路任务。7月5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东北军区以护路 军为基础补入二线兵团一部,并吸收一批铁路员工为技术骨干,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又称铁路修复工程局,受东北野战军总部和东 北交通委员会双重领导。局长黄逸峰,第一副局长兼参谋长李寿轩,第 二副局长兼政治部主任何伟,第三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武可久,下辖4个 支队,以及两列水塔恢复列车,1个桥梁仓库,共3万人。这一时期,铁 道部队担负北满根据地约5000余公里铁路线的护路和前沿铁路军事运输 的武装护卫、前线抢修等任务。8月3日,军委会东北分会报请中共中 央军委批准,决定在年底前又组成6个桥梁大队,两个水塔恢复中队,3 个铁道通讯恢复中队,两列桥梁列车,两列通讯列车。 战车部队建设 经过边搜集器材、边装备、边训练和边参加作战的 锻炼,1946年6月成立的战车大队,于1947年10月扩编为战车团。到 1948年6月,全团辖2个战车营,1个汽车营,装备各型坦克30辆,牵 引车10多辆,装甲车和汽车40多辆,共1000余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即开赴前线参加作战。 空军建设 1946年3月,航空学校成立后,即着手制订教学计划, 从各野战部队选调学员训练。1947年底前,航校有学员300人。至1948 年底,已训练飞行员63名,领航员24名,机务人员97名,场站技术人 员12名,为空军建设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 通信兵建设 由于部队迅速发展壮大,通信器材十分短缺,为此, 东北民主联军在大连组建了无线电工厂,到1947年底,工厂向部队提供 手摇发电机130部(另修理179部)、收发报机188部(另修理198部)、 电话单机76部、总机21部、干电池8.5万只,电话线67万米。同时, 还筹建了东安通信器材厂,研制生产部队急需的通信设备,在不足3年 的时间内,该厂生产手摇发电机911部、发报机316部、收报机336部、 超短波机32部、有线电话单机836部、总机223部、干电池10万余只。 随着通信器材的增加,各部队普遍建立了通信分队,增加通信人员。据 1948年4月统计,各野战纵队的电台、电话通信人员、电话单总机均比 一年前增加一倍。总部前指电台,由原来3部增加到9部,纵队与师、 团之间,各纵队之间,以及野战部队与后勤供应系统之间,都建立了电台联系网络。 办好学校,培养各种人才 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充分利用东北地区 人力物力资源,紧紧抓住办学的关键环节,加强领导,加强教员队伍建设。 选调领导能力强、威信高、有专业知识的干部担任或兼任学校领导,不 拘一格地选用一批专家、学者和业务能力强的教员任教,为部队培养急 需人才。如航空学校由驾机起义的刘善本任飞行主任教官;通信学校聘 请了20名工程师,其中有10名日本通信工程专家。这些专家在教学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努力,从各类学校开办至1948年底,除航空学校外, 军政大学总校共举办3期训练班,两期上干队,共培训各级干部和青年 知识分子1.65万余人,另有8300余人在校学习。各军区分校、纵队教 导队培训干部1万余名。炮兵学校举办两期训练班,培训干部1500余名, 另有第3期790余人在校学习。工兵学校举办4期训练班,培养营以下 干部及技术人员1500名。通信学校举办7期训练班,培养干部及技术人 员约400名。军需学校培训干部552名。汽车学校培训干部及学员1500 余名。 由于东北局、东北人民解放军总部十分重视军队的建设,军队数量 不仅没有因频繁、艰苦的作战而减少,而且有很大发展,质量也有明显 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