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打造“敏捷型长寿企业”?

 blackhappy 2025-04-30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办公桌 合同

如何打造“敏捷型长寿企业”?作为一个企业咨询顾问,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大大小小的企业打交道,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约2.53年,其中个体工商户存活周期更短,大部分企业在谋生存,一部分在求发展,更少一部分处在传承摸索期。

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对很多家族企业来说,连一代都还未过完,更不要说三代了。百年传承是企业中的奢侈品,像一个图腾,成为企业生长的终极目标。

最近,我组织了两个家族企业的深度对谈,这两家企业都已经有超过三十年的发展历史,A企业聚焦商业地产运营,B企业是制造业,它们都是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很多家族企业倒在代际传承门槛前,这些穿越周期跨越数十年的企业究竟掌握了怎样的生存密码?我们又应如何以终为始,过好当下

1. 专注主业。

这是两家企业给出的共同答案。A企业从最初的商业地产开发,到如今的商业地产运营,始终围绕这一核心主业展开。B企业则始终专注于制造领域,精益求精地打磨产品。

两家企业都认为,只有专注主业,才能在某一领域做深做透,锚定“永恒需求”,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盲目扩张,不高额举债,严格控制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2. 顺势而为。

我们常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一位二代说:守是守不住的,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才有可能守住家业。

每个时代都要顺势而为,产业都要结合新资源,家族成员要增加新的能力边界,变成底层商业基因。要借力,借势,链接时代背景下的新的增长边界。而对于制造业而言,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成本更低的区域,更好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也是国际视野下区域、产业、经营管理协同发展的顺势而为。

3. 目光长远

这些穿越周期的家族企业大多不为短期利益所诱惑,坚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长远发展战略。

A企业在商业地产运营中,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注重项目的品质和可持续性,即使在市场波动时也不为短期利益所动,坚持打造诚信品质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B企业则在制造业领域,始终坚持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即使面临成本上升等压力,也坚持不降低产品品质。长期主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经商逻辑,家族企业的世代传承是长期经营的思路,无论是投资人还是投资物,他们都不只关注眼前,而是可以福泽子孙后代品牌和声誉。

4. 团结一心。

不论是家族里共同创业的夫妻,还是承接事业的兄弟姐妹,如果不能团结一心,共同面对挑战,企业就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像知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族徽设计是一只大手抓着五支箭的形象,预示着单独一支箭很脆弱,而一把箭就很难被折断,告诫家族成员之间要团结。

A企业中,二代接班人与父辈之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企业战略,推动企业发展。

B企业中,第二代接班人兄弟姐妹之间更是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相互支持,确保企业稳健前行。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不仅增强了家族企业的内部稳定性,还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5. 细节致胜

九尺之台,起于累土。企业心中装有愿景,但再宏大的叙事,每日执行的却是现实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两家企业在细节上的追求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不论是商业运营还是制造业,一代企业家的事无巨细,对于品质和信誉的严谨和极致追求是他们可以存活至今的关键。

细节制胜的理念,不仅提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正是一件件小事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成就了企业的持续的市场竞争力。

6. 有人可传

选择培养家族成员承接家业,是两家企业的共同选择。两家企业一家正处于二代接班期,逐渐跟随父亲接手家族企业的同时,还结合兴趣创办了自己的运动赛事品牌,边接边创,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增长。

另一个家族企业里的兄弟姐妹清晰地知道回归家族就是他们的使命,坚定而专注的在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工厂里,以厂为家,为制造更好的产品而兢兢业业地奋斗着。

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富二代承接家业从现实角度来说是逆人性的,因为他们没有了一代们为了金钱改变命运而奋斗的原始动力,完全可以喜欢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工作,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新兴领域的很多快时尚产业,餐饮品牌、茶饮蛋糕店等凸显生活方式的投资都有二代们的身影。

但很多由于甩手掌柜式的经营管理方式很快便关门大吉。这些年二代们也逐渐意识到创业不易,回家接班反倒成了最好的选择。而接班并不是自由生长,而是要在实战中淬炼能力,能胜任才可能继任。

不论是选择家族成员接班,还是培养了可以委以重任的职业经理人,人的培养是一个“慢变量”需要企业家们提早规划。

正如德鲁克曾说:“考验企业家最终的成功,是他能否培养一个比他更出色的接班人。”

从改革开放40余年的民营企业发展到百年企业,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标欧洲和日本百年企业,要学习,却不能完全照搬,中国企业的发展无疑要走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传承之路。

如何打造“敏捷型长寿企业”?

如何打造“敏捷型长寿企业”?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的百年企业。

日本百年企业数量居全球之首,他们深谙“小即美”的生存哲学,将产品迭代刻入家族基因。

行业多集中于建筑、清酒酿造、和服等传统行业。在规模上,不追求大,几个人的一家饼店、寿司店、抹茶店、羊羹店,专注做一样东西,保持手艺与工艺,匠人精神的“身体记忆”传承,也能做百年。

除了不追求规模的百年老铺,也有像丰田、铃木这样的百年企业则以渐进式创新适应环境变化,不盲目追逐风口,而是基于自身优势布局。

丰田佐吉提出“每天改善一点点”的精益生产与极致效率,至今还是制造业的学习标杆。在接班人选择上,很多企业通过招赘女婿(养子)继承家业,日本三井家族有句名言“宁愿生女儿,因为这样就可以挑选好儿子”,确保“能者上位”,避免血缘继承的局限性。

再看欧洲的百年企业。

欧洲百年企业多诞生于工业革命浪潮,其生存法则呈现“传统工艺+现代管理”的二元结构。众多奢侈品牌、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群、瑞士钟表商形成“奢侈品-精密制造-金融”的金三角生态。

德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隐形冠军企业,这些企业通常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秘诀在于“窄而深”的产业纵深。

在奢侈品领域,法国的香奈儿、路易威登、爱马仕等奢侈品牌,历经几代人的经营,依然在全球享有盛誉。这些品牌注重文化传承和品质保证,每一代接班人都在保持品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品牌得以延续。

在传承方面,欧洲家族透过家族办公室,以家族宪法与信托基金等实现“法治化传承”。

最后,我们看中国的百年企业。

目前中国的百年老店,多以中医药、茶业、酿酒等行业为主,这些行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它们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不衰,除了坚守主业、注重品质外,更在于它们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最终实现百年企业的涅槃之路。

而今,对于大多数中国民营企业而言,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基业长青,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企业的生存周期困境,本质是高速增长经济体必经的“青春期阵痛”。当德国企业用百年时间打磨一个轴承,日本家族用十代人守护一间茶室时,中国企业正以“数字时代的速度”探索新的生存法则,既有瑞幸咖啡18个月上市的闪电战,也有宁德时代用10年登顶全球动力电池之王的持久战。

三种文明形态孕育出不同的企业长寿基因,却在时代洪流中面临着共同的传承命题。

如何打造“敏捷型长寿企业”?

如何打造“敏捷型长寿企业”?与日本、欧洲国家相比,我们处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

市场需求迭代快,消费、互联网等行业技术周期短,不确定性强,企业被迫“追风口”生存。这就意味着不能一味地照搬别国的传承机制,要中国企业在探索基业长青的道路上,也在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存法则。

如何打造“敏捷型长寿企业”?生存进化论:构建“动态护城河”的持续生命力

在当今世界格局与行业发展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技术革命推动行业更迭周期缩短,企业需建立“动态能力”应对变局。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正逐渐从模仿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或许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型文明形态的诞生:它既非日本式的极致专注,也非欧美式的制度理性,而是在高速迭代中依旧保持定力,同时不放弃创新发展。

中国式创新正催生“敏捷型长寿企业”,既有德国隐形冠军的技术纵深,又兼具硅谷企业的迭代速度,正如《基业长青》里的核心观点:保存核心,刺激进步。

如何打造“敏捷型长寿企业”?传承新范式:从“交给谁”逐渐转向“如何更好地交”

在传承问题上,中国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更加适合自己的传承机制。

以方太为例,为了实现企业长期发展和家族利益的和谐统一,方太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传承模式,并最终形成了三三制模式。即以家族董事会、专业管理团队和家族成员委员会为核心,形成三方平衡的权力结构。

也有一些家族企业选择混合治理创新,即家族保留品牌决策权,运营权移交专业团队的“双轨制”决策机制。

很多企业家实在是逼不得已,快70岁了还在一线坚持,真的是后继无人,一部分选择战略性收缩,一部分企业因为不能接班而卖掉,对于企业、对于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所以接班对于企业来说计算的是损失率,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做好传承规划,会因为接班问题导致企业的价值大打折扣。

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尽早探索适合自己的传承机制,既要注重家族成员的培养和选拔,也要积极引进职业经理人等外部人才,形成多元化的传承体系方案。

企业培养人,不管是自家孩子,还是职业经理人,都是一个慢变量。需要我们提前去规划和布局。

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的职责和权力,这要求家族企业必须用现代化治理工具重构传承逻辑,在保持家业精神内核的同时,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生态系统。

在中国式企业传承的情理法之间,探索最佳的平衡点。

如何打造“敏捷型长寿企业”?文化基因工程:从“价值观灌输”到“使命觉醒”

百年企业的传承不是简单的权力移交,而是通过长达数十年的“价值观渗透”实现代际共鸣。这是任何时代和任何国度都共通的真理。从日本“家宪”、欧洲“家族宪法”到中国的“家规家训”,都是将道德训诫转化为可执行的规则,实为不同文明对同一命题的回应。

在中国式传承过程中,既有中国传统家文化的血脉底蕴,又注重现代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家族到企业,让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筛选、驱动、引领一代又一代接班人的使命感,让企业的优秀基因得以延续和发扬。

前段时间到泰国的工业区调研,最后一日去了芭堤雅的真理寺,这是一座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手工木雕结构木雕艺术殿堂。它矗立在海边,经年累月的经受风吹雨打,旷日持久,早期的柚木已破裂腐坏,新一批的组件还没完成,旧一批的木材已经需要修复替换,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边做边修。

进入寺庙的内部如同把我们拉回人生的初始状态,讲述着关于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人生目标,善恶轮回,多元文化等不同生命主题。矗立在殿堂中,闭眼感受风的温度,头顶庙宇上方的工人正在施工,叮叮当当,仿佛在敲击我的身体和灵魂。

真理寺1981年泰国华裔富商瓦里亚潘修建,现在是他的第五个儿子接棒建造管理。40多年,一直未完成,也永不会完成。它以“永远在建”的姿态诠释着传承的真谛,这是一个家族世代为打磨一个艺术品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为什么要用木头,不用石头?导览告诉我:木头如同生命体,就像人的一生不断在雕刻,人生没有一劳永逸,永远都在精益求精,追求成就的路上,塑造成更好的模样。

正如第五代建造者说:“每块朽木的更换都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对初心的重新雕刻。”

真理寺的“未完成态”恰是百年企业最健康的状态——永远保持自我革新的饥渴感。

人的一生与企业的一生无不都是这样,既要经历外部环境的风吹雨打,内部又在不断敲打、修正中度过,真正的百年企业,都在穿越周期的洪流起伏中,保留了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匠心、诚信、利他——从而转化为可延续的组织形态。

百年企业的目标是长期主义践行在企业生命基因里的烙印,基业长青从来不是命运的馈赠,而是代际接力中永不停歇的价值创造。

它们的存在证明:比利润更持久的是价值,比规模更伟大的是时间。

—— · END · ——
No.6330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姜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