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斯《封泰山碑》高清释文1.1版

 虎晟 2025-04-30
李斯《封泰山碑》又名《泰山刻石》,石四面刻字。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时所立,小篆,由丞相李斯篆书。原石现已残缺,《史记》录有此刻石全文,可据以补全今传拓本的缺字。现存《泰山刻石》拓本,以明人无锡安国所藏宋拓二本为最早。一本计存165字,于1940年由中村不折购自晚翠轩,另一本存53字,现均在日本。

古道


  释文 · 欢迎纠正  

皇帝临位,作制明,廿六年,初并亲巡远方黎民兹山,览极。臣思迹,本原;德。

皇帝临位后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他进行了亲巡,亲自视察了远方的黎民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他思考了国家的根本,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大义著明,陲于后嗣,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制定了治理国家的政策,使各种产业得到适宜的发展。他还强调了大义的重要性,并将其传给后嗣。皇帝非常注重治理国家,他早起晚睡,致力于建设长利,专攻教诲。

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

通过训经宣达,使远近各地的百姓都得到了良好的治理,都承袭了圣志。他还明确了贵贱之分,使男女各安其位,谨慎地遵守各自的职责。

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化及无穷

皇帝的施政使得内外都得到了清净,他的教化传播到了无穷的地方。

遵奉遗诏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於久远也。

他遵循先皇的遗诏,将皇帝的旨意刻在金石上,使其长久地保存下去。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对于后嗣继位者,不称其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丞相、御史等大臣们向皇帝提出了建议,请求将皇帝的诏书刻在金石上永久保存。

臣昧死请制,曰可。

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古道

《封泰山碑》

李斯 / 小篆

图片

【1】皇帝临位,作制

图片

【2】明,廿六年,初并

图片

【3】亲巡远方黎民

图片

【4】兹山,览极。臣思

图片

【5】迹,本原;德。治道

图片

【6】运行,诸产得宜

图片

【7】大义著明,陲于

图片

【8】后嗣,皇帝躬

图片

【9】听,既平天下,不

图片

【10】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

图片

【11】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

图片

【12】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图片

【13】贵贱分明,男女

图片

【14】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

图片

【15】外,靡不清净,施

图片

【16】化及无穷,遵奉

图片

【17】遗诏;皇帝曰

图片

【18】金石刻尽

图片

【19】始皇帝金石刻

图片

【20】辞,不称始皇帝

图片

【21】其於久远也。如

图片

【22】后嗣为之者,不

图片

【23】称成功盛德。丞相臣

图片

【24】斯,臣去疾御史

图片

【25】夫。臣德昧,死言

图片

【26】臣请,具刻诏书,

图片

【27】金石刻因明白

图片

【28】矣。臣昧死请

图片

【29】制,曰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