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师曾节临《西狭颂》

 青木森森 2025-04-30

陈师曾(1876年-1923年),名衡恪,号槐堂、朽道人,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书画家、美术教育家,陈三立长子,陈寅恪之兄。早年留学日本习博物学,归国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鲁迅交游,参与创办北平艺专,倡导“文人画复兴运动”。他通晓金石、诗文,著《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槐堂诗钞》,提携齐白石、李苦禅等画家,推动传统艺术现代转型,被誉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先驱”,惜英年早逝,梁启超叹其亡为“中国文化界大地震”。

陈师曾的书法以“碑帖兼融、古拙雄健”为特色。他取法汉隶《张迁碑》、北齐《泰山经石峪》,兼参黄庭坚长枪大戟之势与吴昌硕篆籀笔意,线条如铁线盘空,结体宽博似汉阙遗风。篆书得金文浑穆之气,隶书波磔方劲如刀劈斧凿;行草书融碑体骨力与帖学流动,代表作《行草自作诗卷》藏于中国美术馆,《临石鼓文手卷》墨色苍茫如青铜锈迹,题画跋文《北京风俗图》更显“书画同源”的金石意趣。

陈师曾的成就首推美术革新与教育奠基。他提出“文人画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著《文人画之价值》重估传统艺术生命力;主持北平艺专期间,创立“书法为绘画根基”教学体系,培养王雪涛、刘凌沧等画家。书法领域,《陈师曾临汉碑四种》被列为民国碑学范本,《篆书七言联“金石乐,书画缘”》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北京中山公园“公理战胜”牌坊题字尽显雄浑碑风。

陈师曾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以书入画”理念启导齐白石“衰年变法”,《陈师曾画论》成为中央美院教材。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其《读画图》题跋手卷,见证中日艺术交流。2017年北京画院“朽者不朽”大展系统梳理其艺术成就,《陈师曾全集》出版重估其“传统出新”的现代价值,修水“陈师曾纪念馆”持续传播其文化精神。

临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