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是张仲景创制的经典利水渗湿方剂,原方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其加味方剂在临床中广泛拓展应用,以下为常见加味方案及临床应用总结: 一、常见加味配伍与适应症 五苓散加人参(春泽汤) 组成:原方基础上加人参(常为10-15g)。 功效:益气利水,兼补肺脾。 适应症:气虚伤湿,症见小便不利、体虚乏力、气短懒言;肺肾两虚型尿失禁(如老年女性咳嗽漏尿)。 五苓散加黄芪 组成:原方加黄芪(常重用至30-60g)。 功效:补气利水,增强水湿运化。 适应症:气虚型水肿或肥胖(“水胖子”)、糖尿病或高血压伴水钠潴留、慢性肾病水肿。 五苓散加茵陈(茵陈五苓散) 组成:原方加茵陈蒿(茵陈与五苓散比例通常为2:1)。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适应症: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如急性黄疸型肝炎、酒精性肝病、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 五苓散加石决明、菊花(眼科加味方) 组成:原方加生石决明、楮实子、菊花、陈皮等。 功效:平肝健脾利湿。 适应症:青光眼(脾虚水湿上泛型)、中心性视网膜炎伴黄斑水肿。 五苓散加防己、大腹皮(水肿加味方) 组成:原方加防己、大腹皮、枳实等。 功效:疏利三焦,调气布津。 适应症:慢性心衰水肿、特发性水肿、肝硬化腹水。 二、加味方的临床应用拓展 代谢性疾病 脂肪肝/高脂血症:原方加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调节水液代谢,改善血脂异常。 糖尿病:加黄芪、山药,增强气化功能,缓解口渴、多尿。 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眩晕:加天麻、半夏,治疗水饮上泛型头痛(如偏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 癫痫(水癫):原方加半夏、生姜,缓解水饮内停引发的肢体抽搐、癫眩。 消化系统疾病 水泻/霍乱:原方直接用于水液代谢紊乱型腹泻,或加车前子、木通(去桂枝)清热利湿。 胃脘痞满(水痞):加生姜、半夏,改善水饮停滞中焦导致的脘闷、呕逆。 其他应用 解酒/宿醉:原方缓解酒后呕吐、口渴、少尿,加速乙醇代谢。 皮肤病:加白鲜皮、地肤子,治疗湿疹、荨麻疹等湿毒外泛证。 三、药理作用与配伍意义 调节水液代谢:泽泻、茯苓、猪苓通过利尿作用促进水湿排出;桂枝温阳化气,恢复三焦气化功能。 抗炎与免疫调节:茵陈、黄芪等增强利胆、抗炎作用;白术、苍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酸碱平衡:原方配合蜂蜜(或米汤)可中和酸性代谢产物,减少尿酸结晶沉积。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 辨证要点:需见“口渴而小便不利”,舌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弦或浮数。 禁忌:阴虚津亏者慎用;湿热并重者需配伍清热药(如石膏、滑石)。 剂型选择:散剂效果优于汤剂,急症可用汤剂,慢性病制丸缓调。 五、经典案例参考 水肿案:84岁女性双下肢水肿,以五苓散加黄芪、防己、大腹皮治疗,6剂后水肿消退。 青光眼案:患者眼压升高伴头痛,以五苓散加石决明、菊花等调理,10剂后症状缓解。 水逆案:酒后呕吐、口渴,单用五苓散2剂止呕,恢复水液平衡。 五苓散加味配方与剂量解析 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是《伤寒论》中利水渗湿的基础方,临床常根据病症特点加减药物以增强疗效。以下结合国医大师张静生及文献记载的加味方案,整理常见加味配方及剂量: 一、经典加味方案与剂量 湿热黄疸型(茵陈五苓散) 适应症:急性黄疸型肝炎、酒精性肝病(湿重于热)。 配方:原方加茵陈蒿(茵陈与五苓散比例2:1,如茵陈30g,原方各药15g),热重可去桂枝,加栀子、黄连。 剂量: 猪苓15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桂枝6g、茵陈30g。 特发性水肿(气虚水停型) 适应症:双下肢水肿、晨轻暮重,女性多见。 配方:原方加黄芪30g、楮实子15g、党参15g;腰膝酸软加牛膝、杜仲。 剂量: 白术15g、茯苓30g、泽泻15g、猪苓15g、桂枝10g、黄芪30g。 高血压(水饮内停型) 适应症:头晕头痛、舌胖苔腻、夜尿频多。 配方:原方加天麻12g、法半夏12g、陈皮12g、枳实12g;痰湿重加苍术、厚朴。 剂量: 泽泻30g、茯苓20g、猪苓12g、白术15g、桂枝9g、天麻12g。 梅尼埃病(痰湿眩晕型) 适应症:眩晕伴恶心呕吐、舌苔白滑。 配方:原方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僵蚕10g、白附子10g;肝阳上亢加菊花、钩藤。 剂量: 白术15g、茯苓30g、泽泻15g、猪苓15g、桂枝6g、天麻10g。 尿路综合征(气滞湿阻型) 适应症:尿频尿急、无感染证据。 配方:原方合四逆散,加乌药10g、王不留行15g;湿热重加竹叶、栀子。 剂量: 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白术15g、桂枝10g、柴胡10g。 二、剂量调整与注意事项 核心药物剂量范围(原方基准): 猪苓/茯苓/泽泻:9-30g(水肿、尿闭可重用至30g)。 白术:10-30g(脾虚湿盛重用,如腹泻用至60g)。 桂枝:6-15g(阳虚甚者加量,湿热证减量或去桂枝)。 加减药物参考: 利水消肿:车前子20g、大腹皮15g、白茅根30g。 活血化瘀:益母草20g、丹参15g、桃仁10g。 温阳散寒:肉桂6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 禁忌与调护: 阴虚津亏者慎用,需配伍生地、知母;湿热并重者加滑石、竹叶。 服药期间忌生冷、高盐饮食,水肿患者需控制每日饮水量。 三、经典医案参考 夜间半身汗出:五苓散加薏米30g、忍冬藤30g、川牛膝30g,5剂见效。 睾丸鞘膜积液:原方加黄芪30g、萆薢15g、橘核15g,配合小茴香外敷。 病毒性肝炎误治:原方加茵陈30g、焦三仙各10g,7剂改善腹胀。 总结 五苓散加味需紧扣“水湿内停、气化不利”病机,根据具体证型调整配伍: 湿热证:去桂枝,重用茵陈、黄柏; 气虚证:加黄芪、党参; 血瘀证:配红花、益母草。 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五苓散加味通过调节气化、利水渗湿的核心作用,可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眼科等多系统疾病。临床需根据“水饮内停”病机特点灵活配伍,兼顾个体体质与兼证(如气虚、湿热、肝阳上亢)。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