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医生:几十年了,难逃出这7种结局

 云语禅心 2025-05-02 发布于河南

1980年代初,一群普通女性走入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洪流。她们中的大多数,响应国家号召,接受了“上环”这一看似简单的避孕手段,成为中国第一批广泛使用宫内节育器(IUD)的女性。

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医生:几十年了,难逃出这7种结局

30多年过去了,这些人如今大多已年过六旬,进入了人生的又一阶段。然而,随着时间积淀,她们也慢慢揭开了那个年代避孕手段背后沉默了太久的真相。

一位在三甲医院从医三十余年的妇产科医生坦言:“我们接诊的很多老年女性,身体里还留着当年的节育环。

问题不在于她们上了环,而在于——这个环从未被取下。”医生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她们中的许多人,正在面对“环”带来的沉重代价。

宫内节育器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推广,至今已有数千万女性曾使用过。相比其他避孕方式,它无需每日服药,也不像结扎那般不可逆,在当时确实是一种高效、便捷的选择。

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医生:几十年了,难逃出这7种结局

但医学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出,如果长期未取,IUD可能带来的风险远远超出了早年的医学预期。

首先最常见的结局是子宫内膜损伤宫内节育器本质上是一个异物,长期留置在子宫内,会不断刺激子宫内膜,诱发慢性炎症反应。

有些女性在更年期后突然出现阴道出血或下腹坠胀,经过检查才发现是子宫内膜长期受损引发的病变。

研究显示,IUD留置超过20年者,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的几率显著升高。

还有不少人经历了环嵌顿或移位的痛苦。节育环并非一旦放置就能“安居乐业”。

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医生:几十年了,难逃出这7种结局

随着年龄增长,子宫形态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绝经后,子宫萎缩,节育环容易嵌入肌层,甚至穿透子宫壁进入腹腔。

这类情况一旦发生,往往需要手术取环,风险和创伤都不小。

有位68岁的女性,因长期腹痛前来就诊,CT提示节育环已穿透子宫,并嵌入膀胱壁,导致反复尿路感染,最终不得不接受开腹手术。

第三种常见结局是慢性盆腔炎长期放置的节育环可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尤其是在未定期检查或清洁不当的情况下,极易诱发细菌上行感染。

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医生:几十年了,难逃出这7种结局

轻则下腹隐痛、白带异常,重则影响子宫、输卵管乃至卵巢的健康。有些人年轻时症状轻微不以为意,到了中老年却发展为慢性炎症,甚至引发输卵管积水或不孕。

第四类问题则是月经紊乱与痛经加重。虽然现代IUD多采用药物缓释机制以减少副作用,但当年的环大多为金属材质,如不锈钢或铜质,刺激性较强。

部分女性上环后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增多,甚至痛经难忍。长期如此,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继发性贫血。

令人心痛的是,许多女性还面临着心理创伤与羞耻感在那个年代,上环并非完全自愿,而是一种“政治任务”。

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医生:几十年了,难逃出这7种结局

不少女性没有接受足够的知情告知,也未被教育应在绝经后及时取环。她们中有些人至今仍不敢谈及那段经历,甚至在发现身体不适后也羞于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第六种结局则是环断裂或残留。由于材料老化、操作不当或子宫环境变化,节育环可能发生断裂,部分脱落在子宫腔内。

残留的碎片可能成为异物反应的源头,引发组织增生、钙化、结节等问题。取环过程中若未彻底清除,更可能埋下日后病变的隐患。

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医生:几十年了,难逃出这7种结局

最后,还有极少数但极其严重的情况:恶性变的可能虽然总体风险不高,但有研究记录了长期放置金属节育环者,出现子宫肉瘤或内膜癌的案例。

虽然不能直接断言“环”是致病元凶,但它在其中所起的长期慢性刺激作用,医学界已不再忽视。

那么,是否所有使用过节育环的女性都注定要面对这些结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关键在于是否科学使用,是否定期检查,是否在合适的时间及时取出。

国家卫健委在2021年修订的《中国避孕节育指南》中已明确指出,绝经后应及时取出节育环;如发现环位移、形变、断裂等情况,应尽快就医处理。

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医生:几十年了,难逃出这7种结局

值得提醒的是,当年的节育环多为“无尾环”,即无可视线索留在阴道口,普通妇科检查难以发现是否仍在体内。

建议所有曾上环的中老年女性,尤其是未有明确取环记录者,应主动进行B超或X线检查,确认环的状态与位置。

医生也强调,节育环并非“原罪”,它曾为亿万女性提供了有效的生育控制方式。但任何医疗手段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医学的发展也意味着我们要不断修正过往的经验。

如今的避孕方式更加多样、安全,如短效避孕药、皮下植入、避孕贴等,女性应根据自身状况在专业指导下合理选择,而不应再盲目延续过时的避孕观念。

中国第一批“上环”的女性,医生:几十年了,难逃出这7种结局

在三甲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环时代”的女性。她们的故事既是医学的见证,也是时代的回响。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指责当年的选择,而是让每一位女性都能获得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健康保障。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在现实中做出科学决策,或许正是对那一代女性最深的尊重。

参考文献:

[1]李蓓蓓, 王艳, 李芳. 节育环使用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 28(11): 1019-1022.
[2]王晓丽, 张丽君. 宫内节育器使用并发症及预防措施[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34(17): 4026-4029.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避孕节育指南》2021年修订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