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 鑫垚/ 文 说起中国的近代史,有一件事情永远无法略过,那就是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事情起源于二十世纪早期的中国,随着国外事物的不断涌入和国人的陆续走出,那时的文化界中,很多人受过西方的新式教育,白话书报也日渐兴盛,白话报纸有十多种,白话教科书有五十多种,白话小说有一千五百多种。对于文言文这种自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的文绉绉又拗口的语言文字,接受过新思想的人们不再习惯继续使用,想要用通俗文学来代替它,于是便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 
倘若没有那场运动,说不定我们现在还是写起字来就毛笔沾着墨汁、说起话来开口就是“子曰”也未可知。所以,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多么伟大的变革,白话文的确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可这并不意味着文言文就应该被废弃,相反,它还是无可替代的。在我们现如今回过头去再次细品古人那些诗词歌赋时,会发现其语言的凝练、其中的意境、用最骨感的文字表达出最丰腴的内涵,是白话文所给不了的味道。 记得在看电影《建党伟业》时,演到白话文运动那一场,向警予说,同样的意思,用文言文可以很简洁地表达出来,而用白话文则需要更多的字数来阐释,比如“无能为力”。但胡适给出的回答却是“无能为力”四个字,用白话文“干不了”三个字就足以表达。 可我并不这样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内涵太丰富,在不同的时间说出来,放到不同的事物上,从来都不是只看字面意思。无能为力是说对某件事情自己没有能力去做,我在做之前就已经看到自己的力量达不到,所以才不去做,也有可能我即便知道我会无能为力,也愿意去尝试,但我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已经拼尽了全力,再也使不上劲儿了,所以只能半途而废了。 
而“干不了”三个字尽管是白话文,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譬如,它可以理解为某件事情本来我想去做,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够所以干不了;也可以理解为某件事情违背了我做人的原则、触碰到了我的道德底线,或者剥夺了我的某种利益,总之是因为偏离了某项准则,或者会使我蒙受巨大损失,哪怕我有这个能力,也需要我约束自己不能去做;又可以理解为某件事情我也许有能力去做,但由于我自身懒惰、思想松弛、精神懈怠,我不想去努力付诸行动,实际上是在用“干不了”来委婉地表示“不想干”;如果在这三个字的后面要是再加上一个感叹号,那么还可以理解为我在跟某个人置气、在对某件事情过不去,因而赌气说的“干不了!”。这样看来,“干不了”跟“无能为力”好像都没什么太多的相通之处了,更不可能相互替代。 
其实古人已逝,那些流传下来的千古名著,由文言文转化成白话文到底该怎么翻译,谁也没有穿越回去问一问那些作者们,他们当初所写的到底是不是我们现在认知的这个意思。只不过,是后人根据保存下来的文言文的释义,再加上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经历及性情,当然还有我们自己的理解,翻译过来后被大应数人所接受了,我们就认为,并且一直教育我们的后代,那些文言文用白话文就应该这样说。就像你若想对某个重要的人说,我因为太过想你,又不能跟你时时在一起,以至于茶不思、饭不想,一直在消瘦,但我还是愿意为你这样,你就完全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通过衣带宽了来反向表达你瘦了,用一个“渐”字表达你不是只瘦了一点点,也不是只瘦了一次,而是描绘出一个日日渐消瘦的过程,从头到尾都没有后悔过,只用一个“终”字就全部涵盖了,这一句这样说,完全比你对他(她)说白话文更有感染力。 所以,最完美的结果就是你刻苦去钻研了、用心去领略了其中意境,将原诗原词原文的文言文与你自己的白话文相结合,在你的精神层面上获得了充分的自我认可。若是有一日你同一群人说起自己对某段文言文的翻译和深度理解,还能够得到其中一人的认同,那便是更幸运的事了。 —— The End —— 鑫垚 原名吴琼,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