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病三个“黄金指标”千万要盯紧!一个也别忽视!

 kingcobra 2025-05-02 发布于四川
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尿毒症患者每年新增超12万例,而早期干预可延缓60%以上的肾衰竭进展!
图片
肾脏损伤往往“悄无声息”,但抓住三大黄金指标,能为肾脏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

一、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UACR是早期肾损伤的“预警雷达”。它是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的敏感指标,能比传统尿蛋白检测早5-10年发现肾损伤,尤其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意义重大。

正常范围:随机尿UACR <30 mg/g。

异常信号:

30-300 mg/g: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早期标志。

≥300 mg/g:临床蛋白尿,提示肾功能已明显受损。

《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明确将UACR≥30 mg/g纳入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并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检测一次。

管理建议:

高危人群(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至少检测一次UACR。

糖尿病患者HbA1c应<7.0%,血压<130/80 mmHg。

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0.6-0.8g,优选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

二、血肌酐:肾功能异常的“警报”

血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物,主要经肾脏排泄。其升高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但敏感性较差,通常在肾功能丧失50%以上时才显著升高。

临床正常范围:男性53-106 μmol/L,女性44-97 μmol/L。

分期警示:


133-177 μmol/L: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445 μmol/L:肾衰竭期;

≥707 μmol/L:尿毒症阶段,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需透析治疗。




局限性:血肌酐易受年龄、肌肉量、饮食影响,消瘦或老年人肌酐值可能偏低,掩盖真实病情。
图片
管理建议:

定期监测:CKD高风险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每3-6个月检测一次。

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部分抗生素及中药(如马兜铃酸类)。

控制肌肉代谢: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检测,防止假性升高。

三、肾小球滤过率(GFR)

肾功能分期的“金标准”。GFR直接反映肾脏“排毒能力”,是CKD分期的核心依据,能更敏感地捕捉早期肾功能下降。

临床正常值:成人GFR >90 ml/min/1.73m²。

分期标准:

60-89 ml/min:CKD 2期(轻度损伤);

15-59 ml/min:CKD 3-4期(中重度损伤);

<15 ml/min:CKD 5期(尿毒症)。

检测方法:



估算公式:常用CKD-EPI公式,结合血肌酐、年龄、性别、种族计算。金标准:放射性核素标记法,但临床少用。

管理建议:

CKD 3期以上,每3个月复查GFR,密切监测并发症(如贫血、骨代谢异常)。

延缓GFR下降,控制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1g)、血压达标(<130/80 mmHg)。

综合管理:三大指标之外的“护肾四要素”
1. 血压与血糖双达标:血压<130/80 mmHg可降低40%的肾病进展风险。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筛查视网膜病变(与肾病进展高度相关)。

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值<150 mg/24h,持续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
图片
3.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6g,高血压患者≤3g。戒烟限酒,吸烟加速肾小球硬化,酒精增加代谢负担。

4. 贫血与营养管理:CKD患者贫血需监测铁蛋白(目标>100 μg/L)及血红蛋白(目标11-12 g)。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是肾病管理的“三大黄金指标”,分别对应早期预警、功能评估和分期指导。

肾脏健康需综合防控:早筛查、严控“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蛋白尿)、优化生活方式。肾脏的每一次“呼救”都可能是最后的警报,切莫因无症状而忽视!

转发提醒身边人,守护肾脏从关注指标开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