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书法家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江西修水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与苏轼并称“苏黄”,在当时享有盛誉。

黄庭坚是“宋四家”之一,他的行、楷书造诣颇深,而他的草书则独具特色。初学山谷草书于北宋的周越,但最终他的草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草书造诣得益于三方面:首先是受到了张长史、僧怀素、高闲等前人的墨迹启发,从中窥见了笔法之妙;其次是在舟中观看船夫划桨,体验到了勤劳的气息,这启发了他在书写中的进步;最后是他居住在开元寺夕怡思堂,每每在此中作草书,仿佛得到了江山的助力。

草书在盛唐时期达到了成熟,尤其是狂草风格,其间融入了丰富的笔法、节奏、线条和结构变化,成为了草书的不可替代的定则。黄庭坚对唐代狂草十分钦佩,他不仅欣赏张旭、怀素等唐代书法家的作品,而且为后人所传颂。黄庭坚自言:“我从石杨休家得到怀素的作品《自叙帖》,细细揣摩几日,豁然开朗,落笔便觉得到超然的境界。”对于近代的草书,他则认为:“近来士大夫罕见古法,只是弄笔左右缠绕,便自称为草书,却不知道蝌蚪、篆、隶同样是一脉相承的。数百年来,唯有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以及我和另外三人才能领悟到这种法门。”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之一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超长卷,创作于他50岁时,是黄氏书法中的传世珍品。此卷原本记述了战国时期的赵国大臣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等历史故事,集中刻画了蔺相如的智勇和不畏强暴的形象。这部长卷的草书字形大小颠倒相向,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尤其是独创的颤笔技法,使得线条极富振荡感,具有活跃跃动的韵律之美。整篇书法气势磅礴,令人心醉神迷,因而历来受到世人的推崇。《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而且在笔墨的运用上蕴含了深邃的意境,表现出了黄庭坚在书法艺术上的精湛造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部长卷的结尾并没有书写纪年和史款,但根据钤印和其他相关资料,可以推断创作于绍圣二年。整卷书法在后人的著录中,被载入了《式古堂书画会考》、安歧的《黑缘会观》等书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