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说: 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在短短三万天的时间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生命。 有很多人,穷极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有很多人,兜兜转转后终于遇见了最好的自己。 就像马伯庸的小说《长安的荔枝》里的主人公李善德。 李善德本是一个小吏,他一辈子兢兢业业,却被同僚算计,差点丧命。 所幸的是,在看清世道人心后,他果断选择急流勇退,做真实的自己,也因此而得以善终。 很多人感慨,书里的故事真实得让人颤抖,权力倾轧,蝼蚁小卒疲于奔波,这样的事从未停止过。 时代风云变幻,人性却始终如一。 无论你如何谨慎,怎样规避,命运的漩涡都会毫不犹豫地扑面而来,打得你措手不及。 我们要如何在时代的夹缝里更好地活着,如何坚守自我,如何成为自己? 一直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唐,长安。 为讨贵妃欢心,皇上命人在贵妃生辰前,奉上岭南的新鲜荔枝。 荔枝从树上摘下后,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在没有冰箱、没有飞机的时代,从岭南到长安,五千多里的路程,没有一两个月,根本不可能,何况三日? 面对这个必死无疑的差事,大唐的各个机构开始踢皮球。 最后,这个皮球被塞到上林署小吏李善德怀中。 李善德疯了一般跪求领导收回成命,可领导好不容易找到替死鬼,根本不搭理他,同僚看他也像看死人一般,冷若冰霜。 命运将他推进了死胡同,可他也不愿坐以待毙。 “即使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他决定放手一搏。 终于,在坚持不懈地尝试后,他试验出一个方法: 将荔枝连同枝条砍下,插在装了肥土的双层瓮中,沿途再用上最好的马匹转运,并让各个驿站准备好冰块等物质,给荔枝保鲜。 这样他就有信心让新鲜荔枝十一日不坏。 十一日,够了。 只是,一路上马匹、冰块、人手调度等,除了钱还要权,李善德一个小吏,什么都没有。 他想走正常流程拿到钱,却在各个部门吃了闭门羹,连一个最低等的老吏,都能将他呵斥打发了。 甚至有人连哄带骗,拿走了他的“荔枝转运计划书”,企图独霸功劳。 幸好,在机缘巧合下,他见到了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杨国忠告诉他:“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要遵守的规矩。” 说罢便拿了一块银牌给他。 手握银牌,这下谁也不敢再怠慢他。 昔日陷害他的上司和同僚,纷纷俯首听命; 前两天还斥责他,将他拒之门外的老吏,也微微垂着头,缩在别人身后,生怕李善德找他麻烦。 骗走他计划书的人,也恭恭敬敬地将计划书还回。 面对众人前后两副嘴脸,李善德没有心思计较,他只是埋头,继续兢兢业业做着自己的事。 因为他深知,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情冷暖是常态。 这世间,从来都是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 更何况,世事难料,得失也只是一时的。 我们唯有修炼好自己的内心,坦然接纳一切,才不会在命运的得失中迷失自我。 为了将荔枝按时送入长安,李善德费尽心机,九死一生。 拿到杨国忠的银牌后,他立即召集兵部、户部等主事开会。 他细心筹划,疯狂地利用一切资源,只为了快一点,再快一点。 可变化总比计划快。 在岭南砍折荔枝时,他临时接到命令,要增加转运的荔枝数量。 荔枝数量一旦增加,沿途的物资、人员都要增加。 为确保万无一失,李善德必须赶在荔枝上路前,提前跑一遍全程,检查各驿站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驿站,他竟发现屋舍里空无一人,所有的东西都被搬空了。 “逃驿?!” 驿站空设,运送荔枝的飞骑就不得不多奔袭八十里路,到达下一个驿站才能换乘马匹和补给。 若马匹体力不支怎么办?若骑手太累出了意外怎么办? 思来想去,李善德心一横,把自己的马匹留下,作为应急之用。 他自己则步行,赶往下一个驿站。 由于山路崎岖,再加上天黑路滑,他几次三番摔下山崖,衣服被划破,右脚摔伤,浑身上下多个血口子,差点丧命。 好不容易撑到一个水驿,可以坐船歇息时,他又想起有驿站缺少冰块。 于是,他立即组织人员船只,将其他地方的冰块运去补给。 历经磨难终于走到长安城外的乱坟岗时,他体力严重不支,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倚着坟场的石碑坐下,过了大半天,他终于看见一骑,朝城门飞奔而去。 一人,一骑,两罐。 几百棵树的荔枝,只有两罐抵达,其余的都折损在路上了。 看着飞骑一头扎进长安城,李善德心里反而平静下来。 事到如今,能做的他都已经做了,结果对他来说似乎已经不重要。 如果一件事注定要发生,那就让它发生吧,因为你挡不住。 世事无常,唯有尽人事,听天命。 作家亦舒也说: 无论什么事,鞠躬尽瘁,均有限度,只能做到这样,如果还不够好,也只能作罢。 凡事尽力而为,就是给自己最好的交代。 转运荔枝以来,李善德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初入岭南,当地官员送给他一个奴隶。 他待奴隶很好,但他不知道,奴隶是官员的耳目。 当他千辛万苦找到转运荔枝的方法后,奴隶立即将消息告诉了自己的主人。 当地官员担心李善德的成功,会让朝廷认为自己无能,便派出杀手追杀他。 可在长期的相处中,奴隶已和李善德产生了深厚的情谊。 最后,奴隶为救李善德而命丧黄泉。 李善德悲痛万分,可他别无选择,只能在危机四伏中继续咬牙前行。 岭南荔枝园的主人阿僮姑娘,也视李善德为知己。 可为了得到足够多的荔枝,他不得不下令,将阿僮姑娘的荔枝树砍掉一半多。 看着阿僮姑娘为阻止砍伐荔枝树而跟官兵拼命,他心如刀绞,却毫无办法。 胡商苏谅更是在他一无所有时,给他提供了银钱和各种帮助。 为荔枝保鲜的双层瓮,就是苏谅的商队精心制作的。 李善德原本答应,一旦朝廷转运荔枝的银钱下来,就交给苏谅,让他全权负责转运事宜。 可没想到,杨国忠根本不让胡商插手,岭南当地的官员还将苏谅的商号查封。 苏谅看情况不妙,立即率大船出海,从此杳无音信。 一路走来,李善德失去了忠心的仆人,背叛了对朋友的承诺,这让他痛不欲生。 最痛苦的是,他幡然醒悟: 那样劳民伤财地转运几颗荔枝,仅仅为了贵妃的一个微笑,实在是愚蠢又悲哀。 在跌跌撞撞中,他看清了世界,也看清了自己。 内心愧疚的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富贵,携带妻儿回到岭南。 在阿僮姑娘的荔枝园里,种植荔枝,赎罪。 劳作的生活,让他重新找回了自我。 有人说,人生最怕的,其实不是经历艰难和困苦,而是在浮华背后,弄丢了自己。 这世间无数人为了争名夺利不惜违背本心,最后虽然获得了财富地位,内心却一片虚无。 只有懂得把虚荣看淡,找回本心,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丰盈。 稻盛和夫曾说,活着是为了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当李善德说出那句“即使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时,他的生命就已经达到了另一种境界。 那是一种拼尽全力,尽人事听天命的境界。 一种允许一切发生,不在乎结果,不在乎生死的境界。 而当他看透一切,回到岭南的荔枝林里时,他才回归了生命的本真。 有时候,我们为了生活,不得已去麻木地选择求生,选择妥协。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彻底放弃自我。 在这熙熙攘攘的人世间,一个人最重要的觉醒,便是成为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