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圣陆羽在惠山都证出了什么?

 孙红洲 2025-05-02

无锡惠山泉畔矗立着一座青石方亭,亭中『二泉亭』三字石刻历经千年风雨,唐时,陆羽云游至此,因其有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执念,于是遍访天下明泉,最终认定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于是,这天下第二泉的名号便叫开了。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初,二十三岁的陆羽正值人生壮年。这场持续八年的战乱彻底改变了唐代文人的生存境遇,《旧唐书》记载『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陆羽告别他人生中的贵人李齐物,离开长安。因为寻茶,此番逃难才让他的南渡从容许多——南方有嘉木,沿着淮河流域一路向老家竟陵而来,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与沿途的茶农打成一片,笔不暇辍,书篋满载,为《茶经》的撰写做足了准备。

据《新唐书》记载,陆羽『上元初(760年后),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从他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他隐居的这段时间,出游寻胜,是一种常态:『常扁舟往山寺,随身惟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羽盖今之接舆也。』(《陆文学自传》)自此后,陆羽的行踪主要围绕在太湖周围。

大历四年(769年),陆羽因皇帝召赴京,为皇帝献茶。皇帝本想挽留,但陆羽执意南归。陆羽回到太湖北岸,游览苏州无锡,在大历五年的某一天,他泛游到无锡的惠山,在古刹纶音中,走进了惠山寺禅院。

惠山寺作为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遗存,历经陈隋战火仍保存完好,寺中曲水伴着九龙吐云,好似为这位未来的茶圣提供了心灵点化一般。《游惠山寺记》的创作,恰处于陆羽『学术转型』的关键节点。文章开篇『山有九陇,俗谓之九陇山』的描述,显露出其早年对地理学的偏好。文中对寺院建筑的记载尤为详实:『寺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以备士庶投息之所。』这种将水文特征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记录方式,与其后期《茶经·五之煮》强调水对茶的影响的理念形成呼应。但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陆羽在文中创造了『茶禅互证』的独特范式,似乎为构建茶道奠定了哲学基础。

陆羽与茶的宿命之缘,在惠山寺的晨钟暮鼓中获得了诠释。早年寄养龙盖寺的经历,对陆羽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情感与回忆,九岁时,智积禅师开始教他读书,他两人因对『孝』的认识不同产生了摩擦,陆羽一门心思像读儒家著作,但智积禅师只允许他读佛经,不堪忍受的陆羽『逃禅』而去,投入了多变热闹的市井生活中。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童年在青灯古佛旁的印象,会不会让他生出茶烟与山霭相乱幻视,禅和茶到底应是调和还是相悖,此中疑问,一定萦绕在他以后的生活中。

而今,寺中『竹炉山房』陈列的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用丹青延续着陆羽开创的茶事传统。这位『安史之乱』的亲历者,在惠山寺完成了三重身份的统一:作为游者,他丈量出九陇山脉的地质肌理;作为散文家,他捕捉到江南山水的空灵神韵;作为茶道宗师,他在这里完成了对茶文化的哲学升华。这种多重维度的文化创造,正如惠山泉水穿越岩层的历程,在历史的地质层中积淀出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矿脉。

下附临文徵明《月夜登惠山》诗。徵明与好友于正德十三年(1518 年),在惠山茶会,并画《惠山茶会图》,松林中茅亭泉井,诸人冶游其间,围井而坐,展卷吟哦,散步林间,赏景交谈,童子煮茶,茶香透卷。诸君若有幸览卷,当有身在画中之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