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的关门弟子和开山弟子,正在批量产生。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高校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高达2220个,撤销专业点也有1428个,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也同步更新发布,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同时增列29种新专业,纳入2025年高考招生。 这个情况下,难怪有学生大呼自己要不就成了关门弟子,要不就成了开山弟子。 实际上,关门弟子和开山弟子的批量出现,也是时代趋势:产业转型大潮下,人才需求持续更新,所以对专业来说,能培养人才的就保留,不能培养人才的就完成历史使命。 这轮专业大洗牌背后的人才导向,可以说非常明确,就是要批量打造国家大战略下的栋梁。 比如,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而在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了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的要求,随后全国各省份陆续跟进,翻看各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高等教育专业调整”都是高频词。 什么是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专业?比如新增设的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分别指向的领域就是国家博弈、双碳战略、老龄潮;而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则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则有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学科培养具体到大学,各家分工就更明确了。比如,教育部亲自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瞄准的就是低空经济;大连理工大学开设的全国首个智能分子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数学、自然科学基础和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标是服务智能制造与高端材料;武汉大学新设的时空信息工程专业,则将重点培养具备时空信息感知、处理与应用能力的尖端人才,推动传统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南昌大学等高校新设的老年医学与健康专业和上海交通大学新设的人居设计专业,则偏向社会需求。 所以,这番大力气之后,本轮调整的核心其实就是“超常布局急需学科”,分工明确。而且,为了跟上时代形势,这轮专业大洗牌中,理工科地位已经大崛起,据统计,早在2023年新增专业中,工科占比近一半,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 有新的来,就有旧的走。但是,6万多个大学专业,怎么挑选?看看这些原则,今年3月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强调,连续5年停止招生且无在校学生的专业,原则上应予撤销。而前不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更明确提出了,专业与就业相关的“红黄牌提示制度”,其用意更加明显,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常态化,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对就业急需的专业大力布局。 再看哪些旧专业被裁撤了。之前说理工科地位上升,但其中,还有两个值得玩味的地方。 第一,文科相对衰落。近年来,文科撤销专业的数量逐步增加,2024年,更有多所高校陆续宣布拟撤销本科专业布点,如四川大学拟撤销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广播电视学等31个本科专业布点;兰州大学拟撤销药物制剂、中药学、教育学3个本科专业布点,文科都是裁撤重灾区,其中甚至有专业机构指出,五年来,文科中最不垂直专业的之一管理学大类,其二级学科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专业都上过高校“裁撤名单”。 第二,更有意思,理工科跃升,但有大量工科专业裁撤。其中,以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比如一部分传统专业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网络工程,脱节时代后被撤销数量相对较多。究其原因,部分传统工科专业与产业起伏强相关;另一方面,这些专业知识、技术老旧,且效率不占优势,自然面临淘汰局面。 但是,话说回来。学生选专业,一学就是四年,可时代变化,就在瞬息之间,个人选择与时代巨变的碰撞下,提前看清道路,正在越来越重要。 我是马江博,大变局时代,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