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奶茶店开始卖养生茶,当写字楼里的白领排队做推拿——传统中医馆却在客源困境中挣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专业科班出身的高翔,这位深耕大健康赛道12年、从未坐诊的跨界者,用独特视角揭开行业真相:不是年轻人不需要中医,而是你的医馆“不会说话”。 作为推谷健康创始人,高翔带领团队打造了小儿推拿行业头部平台“儿推盛世”,业务覆盖供应链、学术研究、教育培训、产品研发等全产业链。2023年,面对人口结构变化,他推动品牌升级为“推谷健康”,并创立“壹亩梁方”“梁方堂”等创新品牌,探索中医生活化的多元场景可能。 ![]() ![]() 消费者眼中的医馆到底是什么样的?走进传统中医馆,白大褂、中药柜、诊疗床构成了标准配置。这种固化场景在消费者心智中筑起一道无形屏障——医馆就是治病的地方。"如果我不得病,为什么要去医院?"高翔的发问直指行业痛点。 严肃医疗难逃的刻板印象,严重限制了医疗机构的商业可能性。但当我们观察消费行为时会发现,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场景下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消费认知:比如酸梅汤在火锅店只是解腻饮料,在中医馆却成了祛暑良方。这种差异源于场景对消费行为的深度塑造——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场景赋予的信任背书与文化联想。 ![]()
这一规律在高翔的杭州医馆考察中也得到印证。在参观多家知名医馆后,他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尽管各家都设置了周边产品区,但真正激发消费冲动的只有甘草医生、方回春堂和胡庆余堂。它们的共同策略是将中医文化场景与诊所独立开来。例如,胡庆余堂整面墙的野山参陈列,不仅展示产品,更在讲述品质故事,成功塑造“买参必选”的心智定位;而多数医馆的贵细药材,只能与文件袋为伴,躺在角落货架上。这种场景构建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商业结果的巨大分野。 “没有场景构建,再好的产品也难以突围。”高翔总结道。这印证了消费心理学的核心规律:医疗场景的单一性,天然排斥无病状态下的高频消费。正如星巴克通过“第三空间”重构咖啡消费场景,中医馆亟需打破“医院=治病”的认知枷锁,让健康服务在非医疗情境下自然发生。 ![]() ![]() 如何打破消费者对于“看病=医馆”的认知困境?基于多年市场观察,高翔提出中医馆转型的核心策略——通过高频消费场景重构用户入口。他认为,中医生活化的本质是"对医疗场景的探索和拓展,即让医馆从单一的“治病场所”转变为覆盖健康全周期的“生活化空间”。这一策略包含两大核心维度: 传统医馆的理疗科、康复科为何难引流?因为他们仍是医疗场景的延伸——白大褂、治疗床、严肃流程,传递的是“治病”而非“养生”信号。真正的高频场景需要去医疗化设计: ·推拿馆≠推拿科:不是挂着“外治中心”牌子、标价99元/次的医疗科室,而是定位 “城市放松空间”,提供肩颈按摩、精油推背等休闲服务,环境设计对标 SPA 馆,让消费者将“推拿”与“放松享受”而非“疾病治疗”关联。 ![]() ·茶饮吧≠水吧台:不是免费提供给候诊患者的养生茶,而是独立运营的 “中医特色饮品站”。以茯灵记为例,该品牌以“养生奶茶”切入市场,签约门店超100家,其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址对标奶茶店,产品研发聚焦“药食同源”概念(如洛神花蜜桃饮、陈皮红豆沙),融合国风设计,并通过场景联动为医馆导流。
“用高频引导低频是一个基本商业逻辑。"高翔解释,"就像购物中心用餐饮吸引客流一样,医馆需要用推拿、养生茶这些高频服务建立用户习惯,再自然过渡到诊疗等低频需求。” 即使明确了场景定位,若仅停留在“形式改造”,仍会陷入“伪高频”陷阱。高翔反复强调专业化的必要性,先做好单一场景的“1”,再与医馆的“1”结合。 例如,若想通过茶饮引流,必须按餐饮逻辑独立运营——选址、产品、服务均需专业化设计。许多医馆在角落设置养生茶吧台,最终沦为“免费饮水站”,既无法收费,更难以引流。反观茯灵记,其茶饮店独立运营成功后,客群会自然好奇“背后的医馆是否专业”,从而转化为诊疗客户。 ![]() 同理,推拿馆需彻底脱离医疗科室属性。高翔直言:“在针灸科角落摆两张推拿床,本质仍是治病场景。真正的推拿馆应归属美团'休闲娱乐’板块,面向追求放松的白领、亚健康人群。”他建议参考头部SPA品牌运营逻辑:设置独立入口、采用预约制服务、提供免费茶歇与冥想空间。通过专业服务建立信任后,客户在有治疗需求时会优先选择“熟悉的医馆”。这种“高频场景引流→ 低频诊疗转化”的链路,比单纯医疗营销更高效。 ![]() ![]() 高翔对“中医生活化”的定义非常务实:不是空谈文化传承,而是通过场景拓展医馆的营收边界与客户入口,让中医服务覆盖“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全周期。 以其新项目“梁方堂”为例,这个2.0版本的“壹亩梁方”融合膳食、推拿、文化体验等,目标不是成为中医馆,而是“承载中式养生的生活空间”—— 中医不再是严肃的医疗行为,而是融入三餐四季的日常选择。
在此模式下,医馆的收入结构将从“诊疗单一依赖”转向“多元场景驱动”,消费者通过高频服务建立信任后,可自然延伸至诊疗、养生产品购买等低频需求。 ![]() 放下身段,拥抱“休娱化”运营 ![]() 当消费者被奶茶店、按摩店、健身房抢占日常健康消费心智时,中医馆若仍困于“看病场所”的定位,终将失去“治未病”的最佳战场。破局的关键在于承认“高频场景需要休娱化运营”的现实,放下医疗从业者的身段,像运营消费品牌一样打造场景——先让消费者愿意来、喜欢来,才能让他们在需要时选择你。 正如高翔所言:“中医生活化的第一步,是让医馆成为'没有病也想逛’的地方。” 当推拿馆里的放松时刻、茶饮吧中的养生闲聊、零售区的文化探索,都成为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中医的价值,才真正融入了生活。 |
|